付志偉 張琦 關瑩瑩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當今文旅行業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在推動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乃至舉足輕重的作用[1],得到了政府、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2][3][4]。地方政府高度關注文旅類用地的開發效益:浙江省推行畝均效益評價,要求省級特色小鎮畝均產出達20萬元/畝。海南要求省級旅游園區的旅館、娛樂、餐飲用地年產值達500萬元/畝。從社會投資角度來看,文旅行業的投資價值實現的基礎就是項目自身要符合市場規律,具備合理的商業模式和獲取持續穩定收益的能力。本文嘗試通過對文旅項目商業模式創新路徑的研究,優化文旅項目商業模式,使之有效搭配規劃設計和投融資方案,切實提高項目可行性。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一詞最早出現于1957年Bellman等人的關于商業博弈的構建一文中。Magretta[5]認為商業模式是用于解釋廠商運行方式的故事。泰莫斯[6]給商業模式定義:一個完整的產品、服務和信息流體系,包括每一個參與者和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個參與者的潛在利益和相應的收益來源和方式。在這樣的定義之下,商業模式并非局限于“賺錢”這個結果,而是圍繞“賺錢”的一整套關聯機制。眾多文旅項目的成功,核心就是商業模式的成功。部分文旅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形成獲得市場認可的商業方法,實現項目層面的商業模式創新與復制。
商業模式是文旅項目創造價值的核心邏輯。文旅項目在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需要解決五個關鍵問題:如何獲取和利用資源,如何選擇業態,如何在全流程協調各類參與方,如何獲得持續盈利,如何合作運營。下文將從這五個維度出發,分析文旅商業模式創新機理。
文旅項目前期要明確獲取旅游資源和土地的節奏及附加條件,積極尋求政府支持。文旅項目的開發節奏必然要緊扣資源的獲取節奏,在每一個開發周期中合理配置資源,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資金計劃、項目建設、運營管理等。
市場分析是商業模式的決策基礎,更是文旅業態選擇的出發點。立項前期要通過深度分析論證消費市場,識別人群需求,選擇合理業態方向。同時要立足投入-產出視角,分析業態在經營中的角色定位。成功的文旅項目,各類業態的總體投入產出要可行。要將業態規劃與財務測算結合,以財務的“終”來調整業態的“始”,優化不同功能屬性、投資強度和盈利能力的業態配比。
文旅項目特點是長周期、重投資,在文旅項目的全周期中,需要統籌考慮引入各個領域的參與方,兼顧各主體進入和退出的方式與時點要求。在寧夏沙坡頭黃河宿集項目中,地方政府承擔村莊搬遷、居民安置、外部道路建設等工作。開發平臺負責一二級開發,自持部分配套設施。民宿業主與平臺公司確立物業租賃關系,承擔民宿裝修、經營。項目相關主體各盡其能,各取所需,發揮了自身業務優勢。
大部分文旅項目通過門票、二次消費、出租及合作等渠道獲取經營性收益。相比穩定的經營性現金流,PE投資更關注后續高溢價退出。更多開發主體則借助物業銷售、使用權打包變現等方式,追求投入-回報的快速平衡。某些大型綜合類項目還會有“區域產業鏈收益”的概念。贛州崇義縣君子谷作為一個植物展示和葡萄酒主題景區,貫通葡萄酒種植-加工-展示-銷售的產業鏈條,實現景區業主與周邊農戶的雙贏。
文旅項目運營需要考慮開發主體自身的優勢,能夠獲取的外部資源,搭建運營合作平臺。合作方式包括:首先,與運營管理公司合作,如中景信、港中旅、華僑城。其次,與高價值IP合作。在旅游項目中,高價值IP跨媒介內容的生命力和商業價值是巨大的。第三,與美演藝類、科技類、游樂類、現場文化類等專業產品合作。最后還涉及與括社區居民、資源使用者等個人的合作。
針對當前政策與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政府和社會資本將更加理性,客觀要求文旅項目開發更加關注市場規律,關注項目自身生存能力。項目論證、策劃規劃的階段,需要前置謀劃文旅項目的商業模式。一方面,站在政府管理實施角度,發揮文旅項目區域價值提升、消費拉動、就業增加、民生改善、稅源拓展的綜合效應。另一方面,針對社會投資者/開發商訴求,將業態定位、商業模式、投資測算融入文旅策劃與空間方案,提高項目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