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帥 孫皓 何理 天津商業大學
環境設計作為一門以人為中心,以改善人們生活環境為目的專業,其與建筑學、設計學、藝術學等學科具有諸多聯系,具有其教學內容涉獵廣泛,實踐方法復雜的特點。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于環境設計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同時,高校的專業教學卻還缺乏完善的教學體系以適應新時代、形勢下的市場需求。因此,本文以《環境設計方法與技術》為例,在剖析課程現狀問題的基礎上,良好地借助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背景與資源優勢,進行系統的教學改革,貫穿教學環節,達到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加強師生的專業綜合素質,拓寬產業行業視野的目標,乃是當務之急。
多數情況下,課程依然運用以傳統的課堂“理論填鴨”為主的教學模式來講授內容。為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只能將許多知識點稍微提及。此外,又由于沒有充足的學時用于學生的設計實訓,使得知識之間難以通過情境進行銜接與遷移,削弱了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性特色,進一步導致了專業知識的傳播流于形式,形成淺層記憶,使得學生深層理解知識體系,應用知識的能力提升緩慢,不利于結合實踐,舉一反三。
高校的課程教學由于更加重視理論體系研究的完整性,其教學資源也并不會主動與社會產生聯系。近年來,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也的確難以與位于設計鏈中不同的企業、機構之間建立雙贏的合作模式,導致教學中涉及項目設計實踐的內容部分易存在滯后性,無法給學生傳達準確的專業學習與行業崗位間的準確聯系,使得學生在步入實踐之時存在較大的心理落差,產生自我懷疑情緒,喪失學習熱情。
學生在課程中所學的專業知識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以此來加深對知識應用的認識程度以及行業價值。由于諸多高校缺乏能夠提供相對應的實踐教學場景,使得產教合作的教學模式無法良好落地,進而影響了相關實踐資源的轉型與開發。學生的實訓大多淪為形式,難以產生充分的應用價值,無法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傳統的重理論灌輸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當下的行業對優秀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因此,與時俱進地轉變教學思路,更多地將設計實踐活動融于教學環節之中已經迫在眉睫。教師應重視學科,校企間的交叉學習、實踐所帶來的教學創新契機,利用新興的教學與視覺表現技術,重視學習場景的營造,改變以往實訓內容“實題虛做”、競賽內容“虛題虛做”的情況,積極主動的與企業商談合作方式,引入實踐項目中的各種學習機會與知識應用條件,強調理論、實踐、協作學習的均衡性,開拓更多的課外學習機會,如場地空間的調研測繪,甲乙雙方的理念討論,設計流程與項目運營的融合推進等。這些轉變將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素養,使其理解課程學習中的不同環節在產學研一體化中所占比重與所起到的價值。
課程經過近些年的發展與完善,在以學生為主體,應用為準則的前提下,結合已有的產學研資源,在教學實踐與改革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于教學內容的豐富度的提升還不夠,主要體現在對行業發展中的前沿設計理念、工作形式、知識跨界等內容的引入程度欠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混合式教學、辦公協同、直播、視頻會議等工具已得到廣泛且穩定的應用。教師可依托上述工具,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授課形式,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到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所運用的設計理念、工藝技術與合作方式取得的空間效果。這不僅能夠使學生熟悉了企業的工作流程與市場需求,明白了所學知識與實踐之間的緊密關系,激發了其學習興趣與實踐動力,也促進了老師的自我教學能力提升,使其能夠更加宏觀的整合資源,安排教學活動。
隨著國家愈發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以及諸多眾創空間、創業園的快速建立,環境設計類的項目實踐資源平臺較以往已得到了極大豐富。教師需借此機會對行業、企業的實踐資源與信息進行充分的挖掘與掌握,進而展開針對性的調整與融合。如可邀請相關專業領域的一線設計管理者、工作者、專家學者以及行業、專業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在課程中進行分享、答疑等。此外,還可推行工作坊的運行模式,對課程中的實踐難點予以針對性訓練,如設計方法的選擇與應用,工藝流程的體驗與嘗試。可先從工作流程中的某個節點入手,尋找出企業員工與學生均需學習的共性內容,以章節式的訓練為主,進行協同教學。同時,還可引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完成高校創業項目與社會企業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的學術與經濟價值。
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不能故步自封,紙上談兵。教師既需立足于課堂,又需接觸于社會,基于產學研資源的融合情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優化知識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在整個創新實踐與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將學習放在首位,合理應用校企合作資源,使學生能夠將課上所學產生實踐價值,讓產學研的優勢真正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