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芳
(湖北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道德是衡量人們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與規范。道德是在特定的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活狀態下形成的,它最本質的作用是用來維護群體以及個人的最大利益。道德具有調節、教育、導向和評價等功能。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和道德品質。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確立的人類美好社會的理想,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創新形成了引領中國社會進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從當今道德建設方面看,2001年黨中央頒布實施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10月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1],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新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在《綱要》第四部分“推動道德實踐養成”中,提出了“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具體要求,這就為當今生態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保護人的健康生存和持續發展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目的。《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2]我國古代哲人早就把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作為人的“大德”。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自然生態是一個“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的動態過程;老子還講到“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3]生態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公民道德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生態道德建設是一項新型的道德建設,它要求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利益關系,努力提高生態覺悟,講究生態道德,在大自然中正確地做事、做人。
從18世紀中期開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不斷索取和破壞,造成了自然資源日益枯竭、污染物大量排放、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局面。當今生態危機導致了人類和所有生命體的生存危機,這也就提出了當今道德建設的新問題,即生態道德建設問題。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受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發展的影響,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進步。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對人類道德觀念的進化和道德對象的不斷擴展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最初,人們都各自關注自己的利益,良知的增長使人的‘社會性本能和同情心’的對象不斷擴展,首先擴展到家庭和部落,后來越來越顧及到同胞的福利和幸福,再后來擴展到所有種族的人,包括其中的低能者、傷殘者及社會上其他無用的成員,最終將擴展到比他低級的動物……”[4]我們從達爾文對人類道德觀念不斷進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如今倡導建設生態道德,應是人類道德進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迫切要求。
“生態道德是人們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自覺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形成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行為實踐的總和”[5],其核心是引導人們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觀,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衡量一個公民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已進入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時期,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球的共識。世人認識到,當今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因此人類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倡導加強生態道德建設適應了當今社會道德建設的新要求。
如今,中國社會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同時也進入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還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要求。[6]在當今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提高生態道德的地位,使之成為一種崇高信念存在于每個公民的內心,并指導和制約人們的行為,有利于提高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道德境界。
以往人們對道德問題的討論往往局限在人際關系范疇內,認為道德只存在于社會上,從而導致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道德的空白領域。如今倡導生態道德建設是要擴展道德建設的范疇,即由只關注調節人際關系的道德,擴展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生態道德方面。
古生物學研究表明,人類是由大約距今兩千多萬年的生活在古非洲大陸森林中的一種古猿演變發展而來,大自然養育了人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念,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生命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如今提出“生命共同體”觀,就是要求人們將自己的道德視野擴展到自然界,承認大自然的地位,明確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切實對大自然負起道德責任,從而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博弈中作出正確的抉擇。
人生活在社會上,也生活在自然中。在社會領域中活動,要擺正自己的社會位置,遵守社會規則,協調好人際關系,以適應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在自然領域中活動時,則要擺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遵循自然界的生態法則,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習慣,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將道德關系從人與人、人與社會擴展到人與自然,這就提高了人們的利益觀念水平,即從只重視自身眼前利益或當代人利益,擴大到考慮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以及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利益。這應是人類道德認識和文化發展上的一次重大進步。這種進步勢必要求新時代的道德建設將人與自然的道德納入公民道德建設體系中,以生態道德素養作為衡量公民道德境界的試金石。
生態情感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對大自然尊重、關愛和保護的一種高尚情感,它是建立在對自然界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知基礎之上的。生態道德建設應圍繞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等方面進行。
1.培育尊重生命的道德觀念。地球是生命的搖籃,生命靠大自然生存,也靠大自然發展。從現代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復制和自我調節功能的多分子體系,它是由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質經過十幾億年的化學演變而來的。生命來之不易,生存也不易,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每個生命都是其生存地的完美適應者,神圣的生命值得人類尊重。
任何生命都把自己的生存當作至高無上的目的,這是生命世界里的原則。[7]例如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就形成和發展了許多保護機能,它除了具有群體數量上的競爭優勢,以及具有特殊的形態特征與時間、空間上的躲避本領外,還在次生代謝過程中積累特殊的次生物質來保護自己。動物也都有著自己的生存法寶,在關鍵時刻它們能顯示防護或逃生的本領,如有的動物具有堅硬的盔甲,有的具有鋒利的武器,有的善于奔跑,有的能夠巧妙地偽裝,還有的在遇襲時能夠噴射出毒液或發出刺眼的電光。所有生命都是無價之寶,尊重生命、保護生命是人類的價值準則和重要職責,我們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那樣珍惜所有生命。如今倡導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培育不傷害生命且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可使人們把對待自然的關系提升為一種有教養的道德關系,從而也賦予人在大自然中過上一種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生活。另外,人們通過踐行關愛其他生命,有助于超越只有自己存在的狹隘思想,并將人類之外的生命體的生存權納入自己的道德視野,以更好地追求人與其他生命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
“天地之大德曰生”,古代哲人認為人和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天地間最偉大的道德就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它告誡人們要把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作為宇宙間的最高法則。如今倡導加強生態道德建設,教育、引導人們對所有生命負起道德責任,其根本目的是對每個人自己的生命負責。
2.培育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道德觀念。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繁多,目前已被科學家發現、命名和記錄的生物有200多萬種,實際生存著的可能多達上千萬種,多種多樣的生物相互依存,共同組成了生機盎然的生物界。生物多樣性指一定空間范圍內生存的各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變異性的豐富程度,它通常分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和寶貴的自然資源。
物種是生物進化的單位,也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它是自然選擇的歷史產物。一般認為,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物種的種類越多,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和輸出渠道就越密集,同化和異化的代謝功能就越健全,其補償功能也就越強;即使系統受到一定損壞,通過自我補償調節也可降低受損程度,較快地自我修復,從而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有序性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地球生物圈就是由多樣性的物種、基因和生態系統組成的,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圈穩定有序的保證,也是人類和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同時也是人類持續生存發展的寶貴的自然資源。然而,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為了過上好日子,對自然肆無忌憚地索取,給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以及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其中最深刻和不可逆轉的影響是加速了物種的滅絕。據科學家估計,現在地球上的動物、植物物種消失的速度,較過去6500萬年中的任何時期都要快近一千倍;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1000倍。[8]2019年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科學家們認為現在有“超過100萬種動植物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9]。人們要認識到,大量物種滅絕,它們永遠不可能再生,其攜帶的各種特殊基因則隨之消失,會使主要農作物和禽畜的改良受到嚴重影響,也會給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造成極大的沖擊。另外,當一個物種在局部地區滅絕,就會大大改變和影響其他物種的種群大小,于是潛在性和連鎖性地導致其他物種的滅絕,從而將災難擴大到整個生態系統,動搖生物圈的穩定性,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
《周易·坤卦》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思是,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效法大地用寬厚的德行包容自然萬物;即告誡人們要仁愛萬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持續利用問題,現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各種特殊生態區保護公約等國際公約相繼岀臺,我國也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然而,在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的今天,許多地方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和逆轉,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法律的強制約束和道德的引導調適雙管齊下。如今倡導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就是教育和引導廣大公民以一種更為寬闊的道德視野,從維護自然生態整體利益出發,切實擔負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道德責任。
3.培育維護生態平衡的道德觀念。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一個生態環境,人和其他生物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不停地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態系統就是指在自然界里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之間構成的一個可以自我維持的自然實體。在這個自然實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生態系統似一部有生命的機器,它在太陽能的驅動下轉動起來,以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無機元素作為原料,通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岀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等初級產品。初級產品被動物食用吸收后,轉變成奶和肉等次級產品。動植物的尸體、排泄物、廢棄遺留物則成為微生物的食物,經過微生物的消化分解,成為無機元素歸還到自然環境中去,又成為綠色植物生活的原料。生態系統的能源來自太陽,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轉化為化學能,首先制造出初級營養能源,然后把這些能量按照一定的方向,單向地進行傳遞流通,即一種生物被另一種生物所食,形成以食物為樞紐的鏈鎖關系。人類和很多動物都是以植物為食物,綠色植物是食物鏈的起點,它們也是整個食物鏈的營養供給者,如果食物鏈中少了植物,那么整個食物鏈的營養源就消失了,于是生態系統不再平衡,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將面臨滅絕的危險。可見綠色植物對于人類和其他生物都是極其重要的,在生態道德建設中,要大力培養人們珍愛綠色植物、廣植綠色植物、保護綠色植物的道德品質。
生態平衡是在地球漫長演化過程中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生物對環境適應的產物。在漫長的地球演化過程中,盡管地球條件十分惡劣,生物之間也不斷地進行殘酷的生存競爭,但是仍有無數種生物能依附于各自的環境,頑強地繁衍生息,并形成了一種既受環境支配又能適應環境的平衡狀態。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即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由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的能力,所以只要生態因子(即光、水、土壤、空氣、溫度、地形和生物等)不變,即使遭受破壞的動植物也可以自然恢復。但是,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的壓力或沖擊太大,以至超過本身的再生能力,即超過生態系統忍耐力的閾值,就會引起生態平衡的破壞。平衡的破壞首先表現為生態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和營養結構的破壞,接著造成食物鏈關系的消失,金字塔規律紊亂,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出現故障,最后使得整個系統崩潰和瓦解。生態危機就是指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嚴重的威脅。生態危機一旦形成,就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平衡狀態,因此,當生態危機還處于潛伏期時,就應提醒人們警覺起來。恩格斯曾以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和小亞細亞等地因開墾農牧基地,破壞了自然界生態平衡,造成大面積不毛之地,使他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為例,教導人們要警惕大自然的報復。在我國,現在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渭河流域和太行山脈,也曾是山青水秀、地宜耕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富庶地。由于毀林開荒,濫砍亂伐,致使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歷史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蔓延,湮沒了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內蒙古毛烏素沙漠南侵,淹沒了陜西榆林城,致使榆林城被迫三次南遷;樓蘭古城因開荒種植、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生態平衡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文明的興衰演替。由此看來,在生態道德建設中,認真反思和汲取歷史教訓,努力培育維護生態平衡的生態道德觀是十分重要的。
4.培育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道德觀念。一般認為,環境指有機體周圍的生存空間,由于環境是相對于某個主體而言的,因此我們平常所講的環境是指對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外界自然環境要素的總和,即由陽光、空氣、水、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態”一詞來源于希臘文,現一般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生態環境即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人類是整個自然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密切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自然生態環境便構成了人類自身存在的客觀條件,人類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因此,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現在人們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適宜的氣候、安全的食品和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當今的生態環境卻十分糟糕。2019年3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全球環境展望》報告稱,從當今全球空氣、生物多樣性、海洋和沿海、土地和淡水、氣候變化 、人類健康和能源等方面的現狀分析,“全球環境的整體狀況繼續惡化,主要受人口增長、城市化、經濟發展、技術變革和氣候變化的驅動”。報告警告說:“地球已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如果不采取緊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動來保護環境,地球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將日益受到嚴重的威脅。”[9]
我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政府一直強調可持續發展,重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大會上強調:“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對突破三條紅線、仍然沿用粗放增長模式、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絕對不能再干,絕對不允許再干”;“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干部,只有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制度才不會成為‘稻草人’、‘紙老虎’、‘橡皮筋’”。[10]我們要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大力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觀念,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行動自覺性,努力探索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路子,以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好的優美環境之中。
5.培育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道德觀念。由于環境與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不可能是無限的。“可持續發展”一詞最初于1972年提出,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其要義是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在全球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經濟發展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聯合國于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行動議程》兩個重要文件,并開放簽署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揭開了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新篇章。這次重要會議,對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進行了否定,可持續發展概念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此后一系列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國際公約和國際文件相繼問世,這標志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已成為全球的共識。
自然資源日益枯竭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形勢,迫使人們深刻反思:人類社會應如何發展?現代社會普遍遵循的是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即“更多的生產,更多的消費,更多的就業,更好的生活”,整個工業文明社會都被這些“更多”“更好”的邏輯所支配;而體現這一邏輯的根本性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然而,這種只通過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長來維持人類生存的文明是一種不科學、不可持續的文明。因為,國民生產總值沒有反映出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無法顯示出經濟增長所付出的巨大而久遠的生態代價;統計中只是計算人造財富和經濟價值,而對于自然界財富中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卻視而不見,這才是國民生產總值這個指標的最大缺陷。在當今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的背景下,生態代價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近些年來,我國有的地區已開展“社會經濟生態”總值求算的探索[11],如計算公式為:“社會經濟生態”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生態系統產品價值+生態調節服務功能價值+生態文化服務價值+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價值-資源消耗價值-環境退化價值。該計算將付出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等價值列入了其中,這樣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我們知道,追求發展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可以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態代價;以最小的生態代價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是完全可能的。
人們要知道,當今的發展觀念不能是早先的那種只注重經濟增長的觀念,而應是涵蓋經濟、社會、人口、生態等領域協調發展的觀念,樹立新的發展觀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存狀態的改善,不僅需要充足的物質財富,還需要和諧生態關系表現出的鳥語花香、藍天白云、綠水青山,需要大量優質的生態產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和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務必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引導人們轉變發展觀念,徹底摒棄“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福”的發展方式,努力實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人類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但發展應該是科學的可持續的,只有可持續的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由于可持續發展涉及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等方面的協調統一,這就要求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講究經濟效率,關注生態和諧,追求社會公平,以最終實現人的高質量生存與持續發展的崇高目的。又由于生態系統發展的可持續性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前提條件,所以追求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首先關注生態可持續發展,這也就要求進入新時代的人們務必更新發展觀念,確立經濟、社會、生態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整體發展觀,走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邁向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