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桉卮 四川旅游學院
環境設計專業是涵蓋建筑、園林設計及計算機、繪畫技術等多種專業的綜合性學科,隨著國家對環保的重視而逐漸備受關注。強化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教學,以社會和市場發展需求為導向,緊貼行業崗位專業實際,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高校學生與社會接軌時間,減少企業再培訓成本,進而提升高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和就業優勢[1]。
部分高校在進行環境設計教學方案擬定及課程設置時,缺乏對行業和市場發展方向的全面了解和把控,在人才培養、教學方案、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實際脫軌,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人才培養無法滿足行業和市場發展需求。有的高校對環境設計專業重視不夠,忽視環境設計專業的應用型、實踐型特征,致使其與其他實踐性專業相比,缺乏有效的支持與投入,優質教學及實踐資源配備不足,影響了教學質量。同時,有的高校未能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相對不足,人才的培養缺乏實踐應用能力,無法適應當前社會對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環境設計專業與計算機技術、土木工程、醫學等專業屬性不同,在對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同時,更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個人藝術特色在環境設計中作用突出。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過度重視理論教學,而且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參與度極低。教師在教學中處于絕對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知識傳授方式單向、單一、枯燥。教師和學生間缺乏互動,學生個人觀點和想法無法表達,長而久之,學生不僅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個人特性也會逐漸消失,創新發展性思維將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性創作。
高校重視實踐教學,確保實踐效果,促進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與有效轉化,才能為社會培養和輸出具有真材實料的應用型人才。大部分高校對學生后期的實踐、實習過程重視不夠,與實踐基地所在企業也缺少溝通與對接,對高校學生的實習缺乏有效管理,實習效果無法保障。有的高校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主要集中在對設計材料的認知和對優秀作品及企業的參觀和學習上,對其運用原理和發展過程不甚了解,實踐過程過于表面化,形式化嚴重。有的高校實踐課程只局限于學校內部的實踐訓練,缺乏校企合作的企業和必要的實訓基地,學生實踐課程與外界缺少聯系,與相關行業和市場的設計需求相差甚遠。而且,學生在學校的各種實踐設計成果和方案,其教學、指導、評價全部由其教師一人完成,評價標準有較大的局限性,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設計作品往往脫離實際且存在缺陷,新穎性、操作性和創造性不足。
高校應高度重視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教學意識。一是轉變重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增加實踐課程時限,重視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二是給予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學和實踐資源方面的投入和支持,進一步優化環境設計專業的軟硬件設施和條件,為其有效開展實踐教學打好基礎。三是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向互動性、多樣化的方向積極轉變。轉變教師角色,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先進技術,活化和豐富教學方式,引入案例教學模式,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設計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環境設計作為應用型較強的專業,與市場的發展需求密不可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必須堅持以市場發展需求為導向,其教學方案、專業配置及人才培養方向要適應市場發展需求。高校要實時對市場發展進行評估和研究,把握市場上環境設計專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和動態,完成教學素材庫的及時更新,讓學生學習最新的知識理念,促進高校學生認知與市場發展相適應,實現學生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2]。同時,創新是環境設計專業長足發展的靈魂,高校要重視和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在實踐教學過程,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置多樣化的設計題目,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思考、設計,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實踐平臺是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橋梁,是高校學生參與實踐的重要載體,完善實踐平臺建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進一步開展多樣性的實踐課程和設計競賽,可以利用現有的優秀作品為模板讓學生自主設計,也可以設立多種風格或者功能的工作室,組建專業設計團體,通過多種方式深化校內學生實踐活動。另一方面,高校應強化校企合作,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實習基地。高校可以以企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為導向,加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為企業輸出專業人才。學生通過在企業內部鍛煉,可以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掌握新型材料的品種及運用方式,了解最新的環境設計前沿信息,通過企業和市場對自身設計作品的反饋,可以明了自身不足,進一步改進和提升實踐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為更好的步入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順應社會和市場發展的必然,高校必須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重視推進實踐教學,注重創新意識培養,強化實踐平臺建設,加強實踐管理,從而進一步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和實踐效果,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和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