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昌黎 北京理工大學
結合現有文獻資料以及本次調查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線上教學”若想更好地實現與線下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互通,實現《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提出的“互聯網+教育”愿景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針對“線上教學”現有的一些不足之處,本文將首先從實證分析的結論出發,即重點關注師生互動以及作業質量對線上教學效果的影響,從學生、教師及管理與技術環境四個方面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
根據問卷調查以及實證分析的結果:師生間的互動水平是影響線上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正如研究者指出:師生交互作用被多數教師和學生視為教學過程中最本質的屬性,線上教育更是凸顯了這一變量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提高教學主體間的互動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線上教學的效果成為問題的關鍵,而根據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教師在這一層次的交互中占據著主導位置,因此我們將師生互動水平具體分解為教師的反饋速度以及程度兩個方面,強調教師在提高線上教學效果中的作用與角色。
首先,在反饋速度方面,教師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且盡早地、給予課堂參與水平以及作業質量等方面,給予學生相應的教學反饋,盡量縮小作業提交以及作業答復/評分之間的時間差,從而令學生及時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生線上教學的獲得感,而不是等到學生“自己都忘了寫了些什么”之后,才予以答復,這樣的反饋只能淪為空洞的數字,因而無法起到督促與改善的作用。
其次,教師的反饋程度同樣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參與以及學習體驗,具體表現為評分是否客觀公正、是否有評語與改進意見等方面,一次詳實且切合的評語反饋雖然將延長教師的投入時間,但卻可以被學生視為學習的資源文本進行閱讀,從而實現線上教學的線下延伸;與此同時,反饋程度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體現,需要學生關注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別,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此外,也可以通過隨堂測試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即時的考察,充分利用課程時間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
最后,學生主體對于線上教學的適應性,以及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所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線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水平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因此,需要作為受教者的學生主體端正學習態度,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而言,在平時的教育或教學過程中,積極強調學習之于學生主體的重要性,為線上教學奠定學生心態方面的基礎,特別是在一個信息呈現指數增長的時代,“學到老,活到老”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社會迫切的現實需要;此外,線上教學作為一種近乎“無人監管”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律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別于傳統課堂,線上教學老師以一種“缺席在場”的方式向學生講授知識,因而不能直觀地觀察并監督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過程中的其他行為,因此可以通過課程設計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應當注意的是,不能忽視環境對線上教學效果的影響,在課程的建設方面,應考慮到家庭以及宿舍學習氛圍的影響,為學生提供適宜的線上學習環境。
要想促進線上教學在后疫情時代的長足、穩固發展,實現其與線下課堂教學的相輔相成、融合互通,還需要學校教學的管理層面出臺相關政策,以保障線上教學的發展。學校教學管理一方應緊密圍繞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政策指導與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激勵性政策;此外,在我們的調研過程與結果中,發現以硬件設施與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線上教學網絡環境是影響線上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在農村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很多學生有著十分強烈的學習動機,卻因網絡信號傳輸不穩定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積極參與到線上教學的互動當中,從而加劇了城鄉之間教育不平等的趨勢。綜合上述條件,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將線上教學效果與教師的績效考核相聯系,激勵教師在課程設計時更加考慮線上教學的特點,提高課程與線上平臺的適應性;但同時也要注意政策的靈活性,避免“為了線上教學而線上教學”的現象出現,導致一些本不適合線上教學的課程成為改革的犧牲品。
第二,學校也應組織網絡管理人員以及針對教師的線上教學培訓,扭轉其對線上教學的淺層認識,避免其將在線下教學中長期形成慣性思維,引入線上教學的課程建設當中。
第三,加快鄉村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結合5G 技術的發展,推動“提速降費”與“農村寬帶進鄉入村”等民生政策的落地生根,共同推動線上教學在后疫情時代的長足與穩固發展。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的蔓延,為社會的常態運轉構成挑戰;但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危難中孕育著發展的機遇。
具體而言,新冠疫情成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催化劑,客觀上為“互聯網+教育”的融合提供契機,在此背景之下,我們選擇“線上教學”的研究主題,結合自身作為學生主體的線上學習經驗,通過文獻梳理、政府文件解讀、設計調查問卷以及相關性檢驗等方法,重點考察線上教學的影響因素,并發現作業質量是影響線上教學效果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授課教師的答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