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樂 新余市規劃設計院
將海綿城市理念與市政排水設計相互結合,可以實現更為多元化的價值。文章以海綿城市理論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市政排水設計的相關需求,針對當前海綿城市排水設計的具體問題,提出具有實踐價值的創新理念。
首先,有關知識體系概念的相對傳統造成多數城市忽略了地下管網的構建。另外,大量水泥的運用致使道路表面變硬,再加上高樓、道路的建造,將城市徹底變為了“水泥王國”。只要一下大雨就會出現內部洪澇問題,從而減緩了海綿城市的建造。其次,大部分設計企業對于傳統建造城市的方式已經非常熟悉,他們的設計理念陷在老舊的思想中導致其沒有辦法突破創新,并且忽視了建造城市所需具備的人文、氣候、位置等因素。因此,改變傳統理念對于海綿城市建設極其重要。
設計方很少介入工程其他環節。海綿城市作為一個剛起步不久的項目,無論是設計方還是施工方,對這種新型的概念理解都不是很透徹,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得到的信息不對等,經常會出現在施工過程中設計方這邊設計出來的圖紙施工方無法看懂,再加上缺乏必要有效的溝通,許多施工方都僅僅只是通過電話與設計單位取得聯系,使得設計單位并不能及時而準確地針對提問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不僅使得項目的施工進度減緩,也影響著項目的質量。所以管理與規范制度,才能保證海綿城市的質量與進度。
1.雨水收集。利用綠化帶進行雨水蓄水工作,可以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回收,同時還能增加城市綠地面積,起到多樣化的作用和意義。綠化帶應該設置在道路下方20cm左右位置,進一步確保雨水資源的有效均勻分布,在此基礎上,改善道路排水系統以及綠化帶蓄水系統的應用效果。另外,在綠化帶的設計過程中,需要重視溢流系統的相關設計問題,同時鋪設具有透水能力的空心磚,實現對雨水管道系統與綠化帶系統的有效連接。當雨水超過綠化帶的承受能力時,多余的雨水可以隨著溢流系統連接到排水管道當中,確保雨水不會影響綠化帶的正常使用。
2.雨水過濾。綠化帶對于雨水的另一大核心功能,是對雨水的過濾功效。當雨水降落后,為了實現雨水的有效清潔,可以對雨水進行必要的過濾,通常需要鋪設一層種植土,然后鋪設部分礫石層,最后安裝滲透管。當雨水被過濾時,部分水資源會滲透到地下土層,從而有效供給城市地下水資源,提升城市用水效率。
3.雨水排放。在綠化帶安裝雨水排放設施,將綠化帶的雨水溢流系統與排水管道相連,可有效改善雨水排放狀況。當雨水突然暴增時,綠化帶的吸水能力遠遠低于雨水匯集能力,溢流系統可以發揮高效的價值和意義,進一步實現城市相關水源的有效排出,緩解綠化帶的排水壓力。
植草溝是指種有植被的地表溝渠,可以利用地形收集、輸送、吸收和排放雨水。由于植被葉面和根系具有一定的污染物凈化效果,構成徑流排水系統的第一道凈化防線。在施工時挖掘面應便于土工布的施工與固定,并避免超挖。溝槽開挖后,應根據設計要求立即鋪砂,鋪砂后不得采用機械碾壓。鋪設穿孔管時管道下層礫石應夯實,穿孔管坡度應嚴格保證,施工時不得有土塊、樹葉等進入穿孔管中。土工布材質為合成纖維,規格200g/m2~300g/m2,防滲層厚度不小于0.5mm,搭接寬度不小于200mm。土工布回填滲透管溝上層土壤時,管道上頂部500mm以內不得回填直徑大于100mm塊石,500mm以上的部分不得集中回填塊石,并按照土壤上層建筑設施要求進行夯實。
城市道路給排水設計是重中之重,但若進一步提高城市海綿體的規模與質量,則必須進行全方位綜合設計。讓建筑“綠”起來。鋼筋混凝土包裹著的城市空間,不僅缺少“綠色”生機,也不利于防水排水功能的發揮。設計中,應發展綠色屋頂,在屋頂設置綠化區域、綠色花園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減少、緩滯瞬時排水壓力。讓小區“綠”起來。強化小區滯水帶設計,緩解城市整體排水壓力。綠化種植多選用喬木、灌木,發揮樹木的蓄水能力。擴大小區內綠化面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功能設計可借鑒道路綠化帶設計方式,打造吸、蓄、排、凈完整給排水系統,讓廣場“綠”起來。現今廣場設計上過于追求“一馬平川”,大理石鋪設加簡單的排水設計似乎成為廣場的“標配”,導致廣場與道路臨接區域往往成為內澇的“重災區”。故廣場不僅要鋪設透水材料,同時在廣場周邊要進行必要的綠化和相應的緩滯雨水的技術處理。
停車區表層透水混凝土路面具有孔隙,雨水可以通過孔隙下滲,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混凝土拌制時將集料和50%用水量加入攪拌機拌合30s,再加入水泥、增強料、外加劑拌合40s,最后加入剩余用水量拌合50s以上。透水混凝土從攪拌機出料后,運至施工地點進行攤鋪、壓實直至完畢的允許最長時間符合標準要求,運輸時應防止離析。用于停車場人行道時,透水混凝土在路緣石安裝完成后施工,并采用低頻平板振搗器振動和專用滾壓器滾壓,并輔以人工補料及找平。不得在雨天或氣溫低于5℃的情況下澆筑施工,氣溫高于32℃時應采取遮陽措施或在一天中溫度較低時段施工。
綜上所述,將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給排水工程的相關設計相互結合,可有效減輕城市水資源缺乏的問題,且能夠解決城市內澇等相關問題,從而實現城市水資源利用程度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