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約榮 寧波容和針織品有限公司
紡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傳統支柱型產業,而針織產業則是紡織行業的一大主體,其同時也是提升我國經濟、出口創匯以及提供就業機會的重要支點,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于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我國針織行業市場規模已經持續兩年下滑,當前,為推進針織行業健康、長遠發展,我國已經公布了多項有關政策規劃,今后在新產品與新技術的帶動下,針織行業有望實現穩定增長。由此可見,對我國針織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分析與探究,對推進我國針織行業更好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針織行業是純粹由手工織成、構成或由機器針織、鉤針編織而成的制品制造行業。現階段,人們普遍認為針織行業包括了針織面料的制造與加工,并包含了針織服裝生產制造。
據我國統計局統計數據,2019 年1-10月,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03.38 億件,同比2018 年降低0.83%。而據我國服裝協會統計數據得知,我國2018 年針織服裝產量達111.17 億件,占服裝總產量的49.9%,針織行業實現利潤總額高達340.25 億元利潤率為5.21%。當中,針織面料類規模上企業利潤率為5.35%,針織服裝類規模上企業利潤率為5.09%。同時,針織服裝與附件出口高達733.35 億美元,同比增長2.1%;而2019 年上半年針織服裝產量為55.39 億件,占服裝總產量的53.25%,針織服裝與附件出口高達306.06 億元,同比降低2.34%。盡管針織服裝出口額整體趨勢波動較大,然而2016-2018 年的出口額都超出590 億美元之上。
由此得出,針織產業始終都是我國紡織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針織產業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我國主要的大中型針織企業都重點集中于華東地區與廣東省,這兩個區域也是國內針織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相對華東地區而言,西部十省區的針織產業發展相對落后[1-2]。
近些年來,我國針織行業增速有所減緩,從以往依靠量增長模式轉變為了追求質量的發展趨向,產業內部跨區域協作能力持續提升。在市場競爭越發激烈、貿易摩擦加劇、原材料與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大中型針織企業開始以投資建廠、并購股權、收購資產以及合資等方式,加速推進出口。但是,在此背景下,針織行業發展也面臨著較多的問題,下面對今后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盡管我國針織行業加速了設備改進與技術優化的步伐,引進了許多的先進電腦橫機設備與重點技術。與此同時,我國針織機械制造企業也都加強了對針織設備自主研發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針織機械設備的質量,為針織行業進一步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然而,我國針織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還不夠高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2]。
因為國內技術設備相對落后和軟件開發滯后等因素影響,我國針織行業的創新、研制、設計以及開發方面,相對比國外相同類型產品相比,我面料結構與面料后整理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并且我國針織企業還普遍存在重視生產而輕視開發的不足。不置可否,針織行業中已有部分企業開始注重品牌建設,并加大了相關方面的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AB、銅牛以及三槍等企業,然而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還比較低,并且我國針織行業幾乎是沒有世界品牌[1]。
從我國針織產品出口情況來分析,隨著近些年我國針織行業生產能力不斷的提升,我國針織行業的出口規模也保持在穩定增長的態勢。然而由于受品牌、技術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當前我國針織產品出口大多主要是中低端產品,產品附加值比較低,這導致我國針織行業的出口效率并不高[3]。
因為行業標準比較低,產生了許多低成本運營的企業,其中中小企業居多,雖然為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增加了行業活動,但同時也帶來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低價競銷除了對提高針織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有所不利,還對質量較高的針織企業的經濟效益具有影響,嚴重阻礙了針織行業的長遠發展。另外,針對國際市場上,我國針織產品重點是以來樣來料加工和OEM 等形式進入國際市場。物美價廉的競爭優勢使得我國針織行業的出口量穩步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出20%。但是存在出口產品的品種與花色比較單一的不足,主要是襯衫、T 恤、文化衫、套頭衫、內衣以及襪子等。低價傾銷行為已經持續遭遇國外的“特別”壁壘,首當其沖的就是棉織品針織衫、褲子、胸衣以及襪子等多種針織產品[2]。
現如今,我國針織行業中的企業大多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具有品牌實力的企業依然比較少。中小企業由于受限于運營規模與營銷能力,不善于建設企業品牌,并且受到生產技術的局限,企業難以提高針織產品質量與品質,這導致企業針織產品附加值不是很高,難以形成品牌優勢[3]。
從分布區域來看,寧波、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可以聯合本地都市型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幫助具有實力的針織企業擴大生產深、精加工針織產品,一稿紡織品牌影響力與知名度。與此同時,西部十省內可以不斷提高產量與生產力,新增生產力必須要與我國先進產品與設備為主,以此有效發揮我國原料與勞動力優勢,通過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開拓國內與國際市場[4]。
市場需求有利于激勵企業開拓創新,并是企業研發新產品的動力。針織行業產品具有較多種類,在針織產品各個細分領域中,深入理解各個消費場景,針對不同的穿著場所與時間段,生產合適的產品,提高新品的開發與創新力度,從而確保針織行業活力與競爭力[3]。
運用新技術,是推進生產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針織企業應將生產重點從原本的大規模、全面轉向為細分化生產方向發展,以此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與調整管理模式,進而更好的化解針織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題[5]。
采用先進理念,推進針織行業生產組織方式改革,進一步增強針織行業生產力,這將對提高勞動者生產積極性與責任意識具有重要作用,重點化解了管理者和生產者間的身份認同,對提高紡織企業生產效率與管理效率極為有利。在新興業態環境下,特別是互聯網+深度融合產業發展,都對大眾創新創業起到了助推作用,許多涉及紡織行業的創業項目,都深入分析了針織產業創意設計、日常消費、消費群體特點等,并合理利用互聯網扁平化流通渠道的優勢,依據新型營銷方式,并學習其他有關行業的資源優勢,創新生產模式[5]。
在試點示范與新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和推廣作用下,智能制造等行業將獲得更好的發展。這使得針織行業的生產過程中,將實現生產設備智能化、生產線智能化、協同制造、云端制造以及個性化定制等。針織產業實現設備聯網和智能化管理,有助于提高針織企業的生產效率,減輕企業對勞動力的依賴,從而降低紡織企業的勞動力成本[4]。
近些年,歐盟針對針織產品采取了相對嚴格的保護措施,并且提出了越發嚴格的生態要求,相繼發布的包括禁用染料與其他化學品的法規已經成為歐盟成員國的統一標準。因此,我國針織企業必須要按照產品最終輸出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產品質量標準,嚴格把控生產質量。同時,針織企業應積極開展綠色針織品與生態針織品的生產與認證,從而適應全球消費潮流與針織產品的發展趨勢[4]。
總而言之,隨著國內宏觀市場經濟環境的改進,人們的生活水平獲得提升,對針織品市場的需求也有所增長。我國針織行業當前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新挑戰。對此,針織行業應把握好時機,紡織企業如果可以在新時期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就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成為紡織行業的中堅力量,并帶動其他相關行業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