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職業教育也抓住機遇,近十幾年來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技能技術型人才。但相比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吸引力不高也是現實。國家層面出臺多個文件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而其中對現代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也愈發受到政府、企業、社會等各界關注,構建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系統也成為職業教育領域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從利益相關者視角來探討現代職業教育質量體系的構建,以期為有效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近年來,雖然我國各地方政府逐漸放寬對辦學自主權的管控,使其更具有發展優勢以及相關潛力,但在實踐過程中,政府有關教育部門對學校經費使用、專業設置、師資招聘、招生就業等教學管理環節管得過多、過細,政府主導的教育質量評價結果直接影響著職業院校今后的發展。在質量評價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以查閱資料、個人訪談等方式為主,對于教學實踐環節未能核實,由此產生的評價結果不能真正引導職業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1]。
在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中,一般的教學模式均是自上而下,由相關管理者到管理對象的單向活動;因此在教育體系中,學校的領導屬于管理層級頂部,而教師則屬于被管理對象,學生在教學體系中處于“被動式”學習,因此很容易出現相關教學評價呈現主觀性,無法使領導以及教師及時發現教育體系中的相關問題。
因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職業學校相比于普通高校,其主要關注點在于職業技能的培養;在技能實踐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學校的主流工作模式。但是職業學校的實踐學習中,很容易出現零散性、表面性、臨時性以及隨意性這四大問題,這些對于職業學校與相關企業的合作造成了不小的障礙[2]。在職業學校的教學中,相關企業如果在學生技能實踐中參與熱情不高,學生就無法通過有效的實踐積累相關的工作經驗,無法為企業提供相應的實踐建議,很難成為社會以及企業需要的“實用性人才”。企業是接收職業學校畢業生的重要相關方,但其在現代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過程中,參與度不高。職業學校也僅僅在走訪頂崗實習學生之際,象征性地聽取企業導師的意見,并沒有系統化的評價指標與反饋機制。
在我國職業學校開展相關教育體系的過程中,需要“管評辦”分離的相關行政管理體系。但就相關調查報告來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在評價中基本局限于教育部門的內部評價,缺乏相應細節化評價標準;且在評價方法中,主要以量化評價為主,未能對評價主體進行深入研究,導致在教學質量評價中出現背離教育質量評價初衷,扭曲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等問題。
在我國的職業教育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服務質量評價,包含職業學校自身的發展以及建設、師生的顯性層級評價、隱性層級評價等;在評價過程中需要企業、行業主體、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家長等教育外部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保證評價教育的有效性。在職業教育體系中,需要從其結構、目標、人才、培養等均要由社會、經濟、崗位等實質性環節確定,例如建立五個系統,即質量支持系統、質量監督系統、質量評價系統、質量管理系統以及質量標準系統,以“五位一體”的方式實現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為我國多元化評價提供相應的合理支撐,保證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中,需要考量到教育的各個環節,將教育活動的影響程度、相關效益以及綜合效果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整理。就目前以政府為主導的質量評價指標來看,側重終結性評價,主要針對教育內部的各項指標,比如課程建設、特色專業、師資隊伍、實踐教學基地、創業創業教育等,而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評價較少,職業學校學生的才智、知識、學習能力、商務溝通能力、職業態度等職業能力屬性考量指標的合理構建是探討新的質量評價體系的重要環節。在現實操作環節,對于職業屬性的通俗表述也更讓社會媒體、家長明白職業教育中涉及利益相關者的方面,在技術層面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以及實現性[3]。
在我國職業教育中,教育體系已經形成了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以及終身教育于一體的教育系統。因此,需要政府轉變自身的定位,進行多元化的主體,實現共同治理的原則,由政府、學校、企業、機構等共同參與。在構建教育體系時,需要借鑒國外相關的優秀經驗,對教育體系進行有效的評估、認證以及審核,培養相對應的評價機構。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職業學校中,教育質量是職業職院校發展與壯大的基本原則,其教育質量可以有效反映出學校的管理思路、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教育質量的提升也可以為社會、企業、家庭等提供堅實有效的幫助。因此,在利益相關者視野下進行職業教育質量體系的構建,需要社會、政府、企業以及家庭等多元主體參與,構建科學、系統的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