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印 龐峰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水利水電工程密不可分,同時,對于水利工程的需求也不斷提高,水利工程除了具有防洪防災的作用,更是一個巨大的發電工程,使用環保的方式來為周遭地區提供大量的電力支持。水利水電工程在建設初期,設計人員要充分了解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理環境,根據實際情況來實現建筑設計合理性的提高,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施工建設造成的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否則,在給當地自然環境帶來破壞的同時,甚至會給工程建設帶來隱患。因此,水利工程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就要做到與生態環境相和諧。
對水利工程而言,其根本原理就是對水的流向進行改變,這樣就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水溫。由于水溫條件的改變會改變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水體的庫存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進而影響魚類繁衍等。例如,水壩工程會截斷魚類的繁衍路徑,造成魚類難以生殖;水壩攔截的水體由于流速急劇減小,其自我凈化能力也會大大降低,進而造成水體污染等問題。
水電開發對關鍵生源要素碳、氮、磷、硅的影響最為直接顯著。其中對碳、氮的關注重點是水庫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磷、硅的關注重點是水庫的攔截,重點對象包括庫內水體和消落帶。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之后將會減少區域的綠地面積,由此將增加水汽的蒸發量,使得區域的降水不斷增加,同時還會帶來霧霾天氣,增加當地極端天氣出現的概率。
水利水電工程涉及范圍較廣,會占據大量的土地資源,使得更多的土地資源遭到破壞,農田、草地、林地減少,植被多樣性和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在物種遷移的過程中,會導致當地生態失衡,加上施工期間產生的廢水、廢氣等也會進一步增加對周圍環境的破壞。此外蓄水期間的水利工程庫區還會淹沒周圍區域的土地,在水壓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會加劇地殼的運動,增加地震的發生頻率
現有研究表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會對周圍土壤環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雖然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有很大一部分目的是改善農業灌溉環境,提高糧食產量,但是隨著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農田周圍的自然河流會被攔截改造,進而使得土壤中的水分結構和養分結構發生改變,使得水利水電工程下游的平原肥沃淤泥逐漸減少,土壤肥力急劇下降,加劇下游周圍土壤的鹽堿化程度。
首先,需要培養正確的生態保護理念,讓設計工作人員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推動設計人員的理念創新。使設計人員在工程設計的過程中,在滿足工程各項功能的同時,降低施工和工程運行對于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其次,設計人員需要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己保護環境的意識,將專業知識與實際需要進行有機結合,不能墨守成規,只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要活學活用,將專業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設計過程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向著環保型方向轉變和發展。
在生態水程工程設計過程中,做好確保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措施,并且要充分考慮到生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深入探究其自我修復的可能性。為了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做好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工作,沒有自然環境的良好支撐,水源將得不到高程度凈化,水量的波動也會不斷增大,從而影響發電和航運等經濟活動,最終影響整體的經濟收益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因而在生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過多的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以此保護河流生態系統,同時也能讓流域環境更好地恢復。
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對周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施工單位和建設部門加強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檢測,提高對環境變化的重視程度。對水利水電工程導致的水資源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等要定期檢測,檢測過程中一旦發現異常,要立即停止施工,避免繼續施工加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水利水電工程中產生的廢水污水以及廢氣要經過統一處理后再排放,盡可能減輕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污染。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方案需要進行合理規劃,避免施工期間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確保水利水電工程在農田灌溉、生活用水和發電上的平衡。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為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的依據。最后在必要的情況下,要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避免出現移民糾紛,影響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
當前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生態補償機制還比較缺乏。所謂生態補償機制,就是在水利水電建設過程中,遵循“誰破壞、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進行水利水電工程的開發和建設。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法治補償機制,通過制度來彌補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天然弊端。例如,在生態補償機制中,可以通過法律約束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者與管理者必須定期實施增值放流等生態補償措施,以不斷協調和促進生態和人類環境的融合,遏制生物資源的衰竭。
綜上所述,水利水電工程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的設計理念往往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這無疑是錯誤和落后的。因此,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應用,需要在工程建設之中引入生態理念,降低水電工程建設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推動生態建設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