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要
一、常見命題陷阱
1.有意模糊范圍大小。選項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過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以點代面。考生在閱讀時要特別注意原文和選項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飾限制語。
2.有意混淆程度深淺。原文表述很有分寸,沒有絕對的肯定,而選項表述則過于武斷絕對;或原文明確肯定,選項卻模糊不清,實則已改變原意。
3.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時態)、必然或然(語氣)。選項在對概念的判斷上故意把時間超前或滯后,把已經存在的現實和沒有成為現實的設想混為一談;或將必然性與可能性混淆,如把“可能”說成“必然”,把“偶然”說成“往往”。
4.有意增刪文中信息。一是無中生有,選項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也無法由原文中的信息推斷出來;二是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限制性的條件信息在選項中被命題者有意略去。
5.有意混淆主次本末等文中提到的多方面信息。原文并沒有將文中信息加以比較,也沒有說明主次關系,選項表述卻妄加臆測,說其中某一方面是“主要的”“根本的”,或說一方面比另一方面重要,等等;或者原文雖有比較,選項表述卻故意顛倒其主次、本末關系。
二、選項設置常用的轉述方式
1.概括式轉述。將原文具體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煉其本質,將其上升為一般認識。這主要體現在語言形式上,從一大段文字或一個長句子中抽取關鍵詞,重新組織成一個相對短小的句子。
判斷這一轉述是否切合原意,一要看概括是否符合作者的觀點,結論是否可靠;二要看重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體大意,是否符合原詞句的組合關系。
2.具體式轉述。將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內容用具體的事例加以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對原文某一個概括性觀點和結論的例證。判斷具體式轉述是否恰當,考生要從觀點與材料是否統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達意圖的角度去考量。
3.同義變式轉述。即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對原文內容進行轉述。同義變式包括因果位置互換、變換主體重組句子、長短句互變等。判斷這種轉述是否正確,關鍵在于轉換后的句子是否與原句“同義”。考生要特別注意的是,對大段摘抄原文、結構形式類似的選項,也不能盲目認同;而對那些變換說法和表達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應詞語和句子的選項,也不能輕易否定。
三、抓住重要詞句進行篩選對比
1.重點詞語。(1)年代(多次出現的時間)、數據(多個數據)及其范圍(如多數、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幾乎、僅僅、之一等表范圍的詞語);(2)程度(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總共等);(3)已然未然(迄今為止、到目前為止、現在所見等表時間的詞語),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許、一定、必然等表判斷的詞語);(4)體現陳述對象轉換的詞語(因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從而、但是、反而、其實、實際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僅……還等);(5)表情態的詞語(可能、也許、必須、絕對等)。
2.重要句子。(1)觀點句(論點句、中心句、總結句),位置一般在標題、開頭或結尾;(2)論據句(事實論據、事理論據),揭示脈絡層次的句子;(3)揭示文章層次的句子。
道法自然的智慧
◎趙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國哲學追求的理想境界。湯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義”為價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諧”基礎上,推展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有“人與人的和諧”,以此達成“自我身心的和諧”。道家的價值取向與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人類文化演進順序相似,即在人與自然關系基礎上解決人與社會關系的問題,進而使人的心靈需求得以妥善解決。儒家的“人文主義”價值取向,則從“自我身心的和諧”出發,依次推導出“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的和諧”。如此,儒道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補互促,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架構。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說人的活動效法地,地的運動效法天,天的運轉效法“道”,“道”的運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應效法“道”,是因為“道”具有“自然無為”的特性,體現著宇宙秩序的和諧。“道”本指道路,引申為本源、道理、法則諸義。總體來說,“道”就是萬事萬物生長發展的原動力和規律,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道家以“自然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點。馮友蘭指出,道家學說可用“復歸自然”一言以蔽之。據湯用彤考察,“自然”一詞本為形容詞,“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對于人為而言的一種自發的、天生而然的狀態。“自然”后來才用作名詞,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層含義。“自然”的今義,從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觀規律;從形而下角度看,則包括原生態的自然界、由人類與自然相互影響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家把宇宙看成和諧的生命共同體,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機系統,維持整體性平衡,使萬物協同發展。老子認為,“道”之所以尊貴,在于它對事物不妄加干涉,這樣人與自然就和諧了。莊子提出“太和萬物”的觀點,認為萬物天然處于和諧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類應該“順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即以天道來規范人道。在這種系統觀中,和諧的人生與社會應是“自然的和諧”的一種再現。照此思維看,從“自然的和諧”出發,健全社會模式的各環節方可依次得以展開。由此,“道法自然”便從自然領域轉到社會領域。
“道法自然”引發的環境倫理,旨在倡導一種善待自然、師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態度,要求從自然界學習人類生存發展之道,自覺維護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最基本層面是人與物的和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必須首先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因為人類對自然界的正確認識是處理天人關系的基礎,若不及時發展科技提高生產力,就連常見自然災害也無法抵御,生存條件沒保障就談不上天人和諧,所以人與物的關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問題。對于儒道兩家在此問題上的差異,陳寅恪說:“中國儒家雖稱格物致知,然其所殫精致意者,實僅人與人之關系。而道家則研究人與物之關系。故吾國之醫藥學術之發達出于道教之貢獻為多。”道教繼承發展了道家“天道自然”“萬物一體”等觀念,并付諸實踐。馮友蘭對道教對待自然的科學精神有充分肯定,譽之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學的神秘主義的體系。
“道法自然”意味著人類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學習,使人道合于天道。現代仿生學的發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種實際應用。但從本質上說,“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種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順應之。如能把握客觀規律,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自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學發展的大道。
(摘編自《道法自然的智慧》)
1.下列對文中所引名家觀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湯一介認為道家以“自然主義”為價值取向,自然的和諧是基礎,順序是人與自然、人與人、自我身心的和諧。
B.道家以“自然為宗”,其根本點是崇尚自然,馮友蘭據此指出,道家學說可以一言以蔽之,叫做“復歸自然”。
C.湯用彤考察以為“自然”一詞本為形容詞。自,本身;然,如此。自然,就是人本身自發的、天生如此的狀態。
D.陳寅恪說,和道家有相同處,儒家也講格物致知,講人與物的關系,但竭盡思慮的,其實還是人與人的關系。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為辨明“道法自然”的本義,試圖將儒道兩家價值取向的差異進行比較,以此突出道家有別于儒家的崇尚“自然”的根本特點。
B.第二段引用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語句,并對其解讀,由是揭示出“道法自然”的基本內涵,以及“道”具有的“自然無為”的特性。
C.第四段延續了人類應該順應“天道”的討論,將老莊并舉,闡釋人對事物不妄加干涉,而人所以如此,是因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
D.第五段論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借陳寅恪的話,再一次論及儒道兩家的差異性,回應了開篇,也使遵循自然之道的觀點得到強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闡釋“道法自然”的本義及其現代轉化,這是正確傳承“道法自然的智慧”的應有之義,至少能認識到“道”的運行效法自身,“道”是萬事萬物生長發展的原動力和規律。
B.人們對于“自然”一詞的界定是有變化的,“自然”的今義,發展出了多層含義,或指客觀規律,或指原生態的自然界,或指由人類與自然相互影響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C.人與自然的和諧具體表現為人與物的和諧,有理由認為人類必須首先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由是可知,人與物的關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問題,否則談不上天人和諧。
D.本質上,“道法自然”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意味著人類要懂得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師法自然,使人道合乎天道,能夠順勢而為,走上科學發展的大道。
【劉應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