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要
實用類文本閱讀,“評價文本”是一個高頻考點?!霸u價文本”考點的設題方向,常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二是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三是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文本的主要觀點,是作者在這篇文本中所持的主要觀點,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就是文本的基本傾向。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體現在文本的具體內容中??忌陂喿x時,要學會先找出“關鍵句”“中心句”;然后,結合文本所屬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對其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進行合理評價。考生要抓住關鍵性事件進行探究評價。
2.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社會價值和影響”中,“社會價值”屬于積極的一面,而“影響”有兩面性,既包括積極的一面,也包括消極的一面??忌谠u價時既要尊重文本事實,結合作者的觀點立場進行綜合考慮,又要將視野擴大,將文本放在更廣闊的社會空間里,聯系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主流思想文化、各階層的關注程度進行對照和考察評判,然后實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3.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對于“文本的某種特色”,考生要從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風格、語言特色、設問技巧等方面去思考?!白魃疃鹊乃伎己团袛唷?,考生首先要指出這種特色,然后結合文本說出文章為什么要營造這種特色,再進一步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效果或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評價文本”題的答題過程,還是要回到文本本身,考生要把握基本事實和作者的觀點,理解作者在文中的相關評論,并深度思考作出自己客觀獨立的價值判斷。考生在解答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正確解讀文本,從中獲取正確的觀點和基本傾向??忌⒁獠荒芤云湃荒苤鞔晤嵉?。
2.結合社會現實,上下縱橫進行全面考察評判??忌\用知人論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加以分析,從而對其作出客觀評價。
3.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合理規范闡述。考生要對所獲信息進行綜合提煉整合,援引文本內容細心解讀,對問題進行逐一解答,并提出自己明確的觀點。最后還應有一個綜合性的結語,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評價的語言注意要準確簡潔。
考場文本
材料一:一般來說,閱讀是和文字相關聯的。當然,人們有時也會把欣賞一幅好畫說成“讀畫”。用在這里的“讀”,強調的是欣賞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點出了看畫與讀畫間的差異。但是,在網絡時代,在網頁擠占書頁,讀“屏”多于讀書,紙和筆遜位于光和電,機器的規則代替著漢字的規范,數字的操作顛覆了鉛字的權威,“輸入”代替著書寫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無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費的欲望熱烈擁抱大眾的背景下,“讀”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漸模糊起來。入“網”者眾,正如一位著名詩人的著名短詩:“生活——網?!奔夹g的戰車把新媒介——數碼技術送進人間,使昔日“紙面”凝聚的諸多藝術的神圣性不斷被“界面”的感覺顛覆和碾軋。看圖被稱為“讀圖”,而這里的“讀”已不再意味著欣賞的深度。眼睛在網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著以往細嚼慢咽似的傳統閱讀,這應該說是一種閱讀的革命。
(摘編自鐵凝《閱讀的重量》)
材料二:與文字閱讀不同的是,人們在閱讀圖像出版物時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軌道”中理解文本的意義,也不需要遵守傳統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與排中律。久而久之,人類便形成了一種“讀圖的邏輯”:整體觀看。事實上,閱讀文字與閱讀圖像的視線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當人們在閱讀文字時,習慣于將視線聚焦到每一個字詞上,然后按照從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順序移動視線,在字與字、句與句的聯結中獲取信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逐字逐句地讀”。但是,當人類面對圖像時,其視線往往不會聚焦到某一個點,而是整體性地投射至全部視覺元素,在各個視覺元素的結合、互動與交融中領會圖像意義。倘若說文字閱讀是字與字“相加”,那么圖像閱讀便是元素與元素的“相乘”。視覺形象遠遠不止于對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針對現實賦予觀者一種創造性的領悟,這種領悟蘊藏著豐富的形象力、創新力。正是由于閱讀邏輯的轉化,圖像在人類思維活動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視覺思維也在讀圖的實踐中慢慢壯大,促進了讀者的靈感閃現和意義頓悟。
(摘編自劉曉荷、董小玉《讀圖時代的閱讀嬗變與出版調適》)
材料三:語言是線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語言的閱讀不但給讀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為讀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間。相比之下,影視圖像的傳遞是單向的,是從影視作品到觀眾,它培育了觀眾的被動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動感超越了文字的靜態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觀的當下體驗,同時也取消了觀眾掩卷沉思的契機。顯然,文字性的靜觀體驗被影像動態的感性直觀所取代。視覺文化時代的法則是:人們愛看圖像更勝于文字。道理很簡單,看圖是直覺的、快感的和當下的;與文字相比,圖像顯然更具誘惑力。我們似乎正在冷落那種獨自沉思的閱讀狀態,失去對文字閱讀的熱愛!這便使得圖像的狂歡成為新的文化儀式!
(摘編自周憲《重建閱讀文化》
圈點評注
文本由三則材料組成,內容都與“讀”相關。三則材料各有側重,第一則材料重在表達“讀”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漸模糊起來的觀點,第二則材料重在比較閱讀圖像出版物與閱讀文字的不同,第三則材料重在表達語言的閱讀與影視圖像的閱讀的區別。
三則材料圍繞著文字閱讀、圖像出版物閱讀、影視圖像閱讀三種閱讀形式展開。文字閱讀本是最好的閱讀狀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似乎正在冷落那種獨自沉思的閱讀狀態,失去對文字閱讀的熱愛。由于閱讀邏輯的轉化,圖像在人類思維活動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視覺思維也在讀圖的實踐中慢慢壯大。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讀“屏”多于讀書。而影視圖像超越了文字的靜態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觀的當下體驗。這種傳遞是單向的,是從影視作品到觀眾,它使觀眾被動接受這種圖像。文字閱讀、圖像出版物閱讀、影視圖像閱讀三種閱讀形式,文中雖指出了各自特點,但并沒有表達出非此即彼的觀點,而是認為這三種形式在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生活中是都能存在的。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網絡時代,讀“屏”多于讀書,“輸入”代替書寫,圖像閱讀和文字閱讀變得越來越相似,“讀”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漸模糊起來。
B.有一位著名詩人早就預見了網絡時代的到來,他寫了一首著名短詩,“生活——網”,明確告訴我們上網的人越來越多,生活已然網絡化。
C.技術的戰車把新媒介送進人間,不斷顛覆和碾軋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長期積累起來的權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網絡媒介所消解。
D.視覺文化時代,人們愛看圖像更勝于文字,正在失去對文字閱讀的熱愛,而轉向對圖像閱讀的狂歡,甚至要為此舉行一種新的文化儀式。
2.與文字相比,圖像顯然更具誘惑力。有人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圖像閱讀會超越文字閱讀,甚至取代文字閱讀。你怎么看?
答:
【陳振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