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選粹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向賢彪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世界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在充滿矛盾和變化的現實生活中,新事物不斷涌現并取代舊事物,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回溯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的不凡歷程,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極大地影響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新事物的出現、生長、壯大,體現著社會的進步,也為改革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
新生事物每時每刻都在孕育、涌現。對此,有的人能敏銳觀察、迅疾捕捉,有的人卻視而不見,這其中的差別在哪里?關鍵在眼力,而決定眼力的是思想。歷史上,瓦特在改良蒸汽機的過程中投入巨大,幸得有識之士及時伸出援手、提供經費支持,終于獲得成功,將人類文明帶入蒸汽時代。事實證明,擯棄短視思維,以長遠眼光看待和支持創新創造,往往能激發難以想象的可能性。形勢越是復雜多變,越應當擁抱創新;改革越是向縱深發展,越需要注重新生力量。
“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這其中,既有對新的增長模式的探索,也有對新的發展機遇的創造。對于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新生事物,人們總是抱有更高期待。面向未來,只要我們主動作為、努力求變,勇于創造機遇,善于捕捉機遇,讓新事物健康發展,不僅能最大限度化解疫情造成的影響,還能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路徑,有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新生事物的萌芽、成長,離不開人的創造力。有人統計,在自然科學領域,人的“最佳創新年齡區”在25—45歲。正因此,我們要用欣賞和贊許的眼光看待青年創新創業,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在關鍵崗位擔當大任,讓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時代的榮耀屬于創新者。放開“思維韁繩”,打破思維定勢,以寬廣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新生事物,以進取的精神培育新生事物,那些“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就能得到滋養、向陽生長,終成“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美景象。
熱點聚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時強調,“對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強鼓勵和引導,讓新生事物健康成長,讓發展新動能加速壯大”。對待新生事物的態度,其實也是對待人的態度。我國北斗穿云,星耀全球,北斗初期的“全數字化”方案,是3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在10多平方米的倉庫攻關出來的;領先全球的星間鏈路,是29歲的康成斌提出并驗證的;被稱為“北斗專列”的長征火箭,其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新冠肺炎疫情對傳統行業造成了很大沖擊,但疫情防控期間,智能化浪潮由線上向線下奔涌,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加快融合,孕育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選自《人民日報》2020年8月19日,有刪改)
青年觀點1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釋放創新驅動效能
◎臧夢雅
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的背后是持續深化的改革之力。然而,我國科技與經濟聯系不夠緊密的深層次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破解,這就需要我們盡快攻破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關隘,以各方合力共同推進我國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深化改革創新。
抓好科研評價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已取得長足進步,但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短板依然突出。補齊這一短板、強化薄弱環節,迫切需要健全基礎科學研究評價體系,尤其是要抓好科研人才建設、科研激勵機制等制度的落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鼓勵培養更多頂尖人才和團隊,從而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加快科技與經濟融合,增強創新力的“主引擎”作用。世界在變,唯有創新不變。面對科技一日千里的迅猛發展,我們只有緊緊抓住和利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才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牢基礎。一方面,我們要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把關鍵技術作為突破口;另一方面,要推動科技同經濟深度融合,通過打破知識、技術、人才等制約創新要素的壁壘,用科技創新為企業賦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伴隨著一浪高過一浪的中國創新發展大潮,我們有理由相信,堅持創新引領,中國必定在保持旺盛活力中乘風破浪!
(選自《經濟日報》2020年5月19日,有刪改)
青年觀點2
培厚創新的土壤
◎魏 寅
創新強則發展強,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發揮創新引領的“火車頭”作用,從“嫦娥”攬月到“北斗”閃耀,從5G、大數據再到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正是各領域的深度創新才讓我國高質量發展充滿了澎湃動能。特別是從此次疫情來看,創新應用讓數字經濟逆勢上揚,線下經濟轉為線上經濟,直播帶貨、網上購物、網上旅游等充滿創新特質的發展新模式,成為疫情之下中國經濟的“靚麗風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即將開局之時,我們要推動創新驅動戰略走深走實,繼續在創新中孕育新動能、探索新路徑,打造高質量發展更強創新引擎,只有這樣,才能以創新強助推發展強和事業興。
如果把科技創新的過程比作“發現之旅”,那么對于顛覆性創新而言,探尋的就是“奇偉、瑰麗、非常之觀”。與漸進式、累積性創新不同,顛覆性創新需要徹底的突破,往往體現為突破常規思維的異想天開、跳出傳統模式的另辟蹊徑、超越既有領域的開疆拓土。然而,顛覆性創新的“非常規”特性,使其在剛剛出現時難以被理解和認可。要想推動顛覆性創新,就必須涵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生態。
寬容失敗,才有從容探索。錢學森曾說:“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座。”對“探索性失敗”的每一次寬容,都可能孕育著下一次創新的成功。不久前,科技部印發《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明確“對自由探索和顛覆性創新活動建立免責機制”。重視試錯的價值,樹立容錯的導向,探索“為失敗買單”的合理辦法,為勇于創新者解除后顧之憂,“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箴言就能照進現實,凝聚起更多的創新力量。
(選自“人民網”2020年8月14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