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考錦囊
詩歌的形象是指詩歌作品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且寄寓了詩人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從近年的高考題型來看,“鑒賞詩歌中的形象”主要從以下三大角度命題:人物形象鑒賞、景物形象(包括畫面、意象和意境)鑒賞、事物形象鑒賞。
1.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兩類:一是詩人的自我形象,二是主人公形象,即詩歌中描寫的主要人物的形象。鑒賞人物形象,答題步驟主要有以下三點:
(1)概括人物形象特點。考生可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加以概括,比如:思鄉的游子。
(2)結合詩句分析形象。考生要抓住詩歌中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描寫,特別是細節描寫,仔細分析相應的關鍵詞,探尋人物的形象特點,然后進行分析概括。
(3)點明形象的意義。不管詩歌中塑造了怎樣的形象,都有其特定目的和意義,都寄寓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或蘊含了一定的觀點哲理。
2.鑒賞景物形象
(1)借助意象描繪詩中圖景畫面。考生在作答時,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方式加以再創造。比如可以“描繪了一幅……畫面”,以及用恰當優美的語言再現詩中的場景。
(2)分析特點,概括景物營造的意境。考生應抓住描述意象的關鍵性詞語,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內涵,或分析多個意象的共同特征,進而概括出詩歌的意境特征。考生在概括時可以用兩個雙音節詞,如恬靜優美、雄渾壯闊、孤寂冷清、蕭瑟凄涼等,準確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點明情感,分析詩人的評價看法。考生要根據意境氛圍的特點來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在答題時應盡力概括出意象和意境所表達的感情,點明其在創設背景、表情達意、表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答案切忌空洞,力求具體,有說服力。
3.鑒賞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詠物詩或雜詩中的物象,“托物言志”是其最常用的表達技巧,所以明確“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內容,是鑒賞事物形象的關鍵所在。
(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物象的基本特征是其自然屬性,考生在作答時可從描寫物象的形態、色澤以及所處的環境等角度,提煉出體現物象主要特征的詞語,概括其外在特色。
(2)鏈接“物”的特點與“人”的品格。詩中的物象都不是隨意而寫,其特征也常含有特定意義,所以將“物”與“人”之間的相似點或相關點連接起來,才能真正理解詩歌內涵,挖掘出物象的品格和精神。
(3)結合背景指出象征意義。這類詩的物象大多帶有詩人的主觀色彩,表現了詩人的個人品格和思想感情,所以考生要明確詩人借助物象所抒發的感情或表現的寓意。考生要聯系詩人的經歷或相關背景進行分析,所謂“知人論世”必不可少。
考題連線
一、(2020年高考全國卷Ⅲ)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
苦 筍
〔宋〕陸游
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徵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徵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
【解析】題中A項解讀首聯,結合題目與“駢頭脫襁白玉嬰”一句,可見剝去外皮的竹筍特點,詩人的主觀感受是眼前一亮。B項賞析頷聯的藝術手法,“耿介”“苦節”是直接描寫,突出其人格化特征。D項以議論收尾,分析了尾聯蘊含的人生哲理。而C項犯了邏輯錯誤,說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理解有誤,口感苦澀并非“吩咐不要過多取食”的原因。“勿多取”指的是教育兒童要儉約正直,不貪不奢。
【答案】C
2.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徵,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概括詩歌形象特點的能力。從詩歌內容看,詩人先寫一對潔白鮮嫩的苦筍,不禁讓人眼前一亮;進而將苦筍人格化,贊美苦筍的品性,指出“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潔自持)是其本性,“苦節”(指堅守節操,矢志不渝)是與生俱來的。由此用典,可聯想到唐朝宰相、杰出政治家魏徵,苦筍的“苦”便是魏徵的“殊”——直言進諫,其言行有時著實令人難以接受。從內在氣質來看,詩人贊美苦筍氣節便是唐太宗贊魏徵“嫵媚”,苦筍性情“耿介”,天生“苦節”,與魏徵正直不阿、廉潔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賞識之處。考生結合以上分析,分點概括二者相似之處即可。
【答案】(1)歷史上的魏徵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2)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的性格,與魏徵剛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北塘避暑
〔宋〕韓琦
盡室林塘滌暑煩,曠然如不在塵寰。
誰人敢議清風價?無樂能過百日閑。
水鳥得魚長自足,嶺云含雨只空還。
酒闌何物醒魂夢?萬柄蓮香一枕山。
詩歌塑造了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解析】本詩首聯交代時間、地點、事件,并渲染了林塘幽靜的自然環境,曠然超脫;頷聯贊美清風是無價之寶,說最快樂的事情沒有超過“百日閑”,悠閑自得;頸聯寫水鳥捉到魚兒總是心滿意足,嶺上片云滿含雨意又空自飛還,自由自足;尾聯說酒醉醒心的是塘里萬枝香蓮,枕上幾座青山,高潔脫俗。另外,從注釋看,此時詩人因反對變法,罷相閑居,揭示詩人的身份。與題目“北塘避暑”呼應,首聯和頸聯描寫了林塘的清幽、水鳥的自由自在、云雨的悠閑,映襯了詩人的悠閑自得。頷聯和尾聯通過意象來襯托自己高潔品質,間接抒情。
【答案】(1)具有樂觀曠達、不以挫折為念的寬闊胸懷。詩人身處環境幽靜、清風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風自娛,悠然自得。(2)具有知足常樂、不計塵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詩人以水鳥得魚自享其樂、嶺云含雨來去自由為喻,表達了超然物外的思想。(3)具有超凡脫俗、清廉高潔的氣度。尾聯以塘里萬枝香蓮、枕上幾座青山來襯托自己的高潔。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
弈棋二首呈任公漸(其二)
〔宋〕黃庭堅
偶無公事客休時,
席上談兵校兩棋。
心似蛛絲游碧落,
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東一目②誠堪死,
天下中分尚可持。
誰謂吾徒猶愛日,
參橫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引用《莊子》佝僂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蟬,竟把身子當枯樹,手臂當樹枝。②湘東一目:用南朝梁湘東王蕭繹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處于不利之局。按照規則,圍棋有兩個“眼”才能活,可現在只有一眼,情勢危急可知。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首聯寫公事之余,雙方開始下棋。既呼應題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內容。
B.“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尚可持”和“誠堪死”構成轉折,說明落后一方已經走出危局,扭轉了不利形勢。
D.尾聯以反問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對一向珍惜光陰的人們在下棋方面浪費時間的不滿。
E.詩歌重點描寫了弈棋者在下棋過程中的心理狀態,而沒有重點描寫雙方的博弈過程。
2.頷聯、頸聯寫出了弈棋者什么樣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畫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