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工作是精準扶貧的體現。要帶著感情和責任參與助學工作,要當成自己的事情去做。
要問河北省阜平縣半溝村小學在哪里?沒有人比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小學原校長劉建文更清楚了。因為,他已經在這里援教4年,他把無私的愛和溫暖撒進這個窮山溝,點亮了孩子們的希望和夢想。孩子們叫他“不老的老校長”。
阜平縣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貧困區,山多地少,交通不暢,屬于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貧困,曾讓這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抬不起頭”。劉建文初到半溝村小學時已經入冬,山區的氣溫明顯比北京低,因為經費不多,學校暖氣也不敢多開,屋里很冷,老師們身上的大衣一天都不敢脫。坐在教室聽課,孩子們雖穿著棉大衣,手和臉還是凍得通紅;黑板是用洋灰抹的,更沒有多媒體;孩子們坐在沒有靠背的凳子上聽課,劉建文也不例外,一天下來,他腰疼脖子酸。面對這樣的困難,劉建文常對孩子們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他還常帶著全校師生吟誦清代詩人袁枚的詩句:“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他鼓勵師生,盡管身處大山深處的貧困地區,也要像牡丹那樣競相開放,活出自己的價值。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他還從北京請優秀教師、市區骨干教師、教研員來阜平開展教育扶貧工作。近30次不同學科的教研活動,使半溝村小學的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孩子們的考試成績也越來越好。美術、音樂、科學、體育教育是孩子們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激發孩子們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動手能力的重要內容。面對半溝村小學相關課程“零”的短板,劉建文決心打破這個現狀。“藝術課必須上,能上一節是一節。”劉建文說。他一方面請來西城區的藝術課老師上課,另一方面他在家自學、練習,然后教授給學生。在他的努力下,孩子們學會了畫柿子、拼裝“電動小飛機”、捏“小豬”……開心的笑容伴著放飛的夢想充滿課堂。
無私奉獻 堅持不懈 教書育人
北京知名小學退休校長劉建文退而不休,剛剛摘下耀眼的名校校長光環,又踏上了鄉村支教的新征程。他的到來,當地老百姓當成節日一樣渴盼;他的精神,周邊駐村工作組當成榜樣一樣效仿;他還解決了當地教育部門的一個難題,留住了特崗教師。他老當益壯,古稀之年每月奔波數百公里抵達支教的學校;他不計報酬,甘愿出錢出力,只有一個信念——為鄉村學校帶來更好的課程、更多的資源。“山深遮不住,自有送陽人。”這樣的老校長,可愛,又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