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明
無論在話劇舞臺上還是在影視劇作品中,臺詞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演員通過臺詞處理的抑揚頓挫、音色控制的低沉或尖銳、語句停連的急促或緩慢、氣息控制的綿長或虛浮、段落基調的沉重或輕快來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闡述人物關系與戲劇沖突,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締造一個又一個形象鮮明、情感充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因此,臺詞細節的處理和把控對于角色塑造的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臺詞
(一)臺詞(戲劇表演領域)
通常來講,臺詞是指戲劇表演中角色所說的話語,包含停頓及潛臺詞,是劇作者用來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劇本構成的基本成分。一般而言,臺詞分為獨白、對白、旁白等形式。它是劇本創作者用以展示故事內容,描繪人物形象,推進情節發展,進而表達劇本主題與核心價值的基本工具。
(二)臺詞的作用
臺詞是戲劇舞臺上劇情完整呈現的基石,對于劇情的交代、人物個性的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核心主題的升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臺詞與情節發展
舞臺話劇區別于影視劇等其他表演形式,在表演中能夠推動劇情發展的要素較少。演員通過大量對白與獨白才能向臺下觀眾傳達人物間的復雜關系,進而推動情節向下發展。在戲劇舞臺上,大量的劇目都采用層層遞推的表演模式。情節上,前后順序為開端、敘述、高潮和尾聲,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許多的矛盾沖突和人物關系都是通過臺詞對話進行表達的。如果演員在表演中沒有處理好臺詞的細節與節奏,對劇情的推動將造成負面影響,同時會影響觀眾對戲劇核心價值主題的判斷,讓觀眾對劇情的理解出現滑坡,戲劇的藝術性也就無法考量,違背話劇創作的初衷。
(四)臺詞與故事主題
在戲劇中,一個完整的成功故事都要有一個或者多個主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樣的內容被稱為故事的主題。戲劇的主題思想往往在劇情高潮部分被烘托和呈現,通過人物間的對白臺詞來激發和升級矛盾情節,通過一段或多端獨白來深入解釋矛盾原因,闡述疑點隱情,升華故事情節。獨白臺詞在舞臺呈現中的張力很大,能夠激發觀眾共情,藝術性地呈現出劇本創作者真正想展現的核心主題思想。臺詞的處理和把握對故事主題的展現起到決定性作用,臺詞能真切、準確、細致地將故事思想傳遞給觀眾,如果臺詞細節處理不妥當,主題思想出現偏差,就會嚴重影響整個故事主題的呈現。
二、臺詞的處理方法
在戲劇表演中,臺詞處理是指演員根據劇作家在劇本中提供的人物語言,通過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在舞臺上把它變成具有鮮明性格化特征的角色臺詞。臺詞的最終目的是塑造完整、準確的舞臺人物形象,以推動劇情發展,表達主題思想。戲劇臺詞處理與文學作品朗誦處理相通,臺詞處理與其共通之處是都需要進行二度創作,它們之間也有相同和不同之處。共同之處為首先要明確作者創作意圖和創作背景環境,感受文本本身的思想感情,通過合理的拓展與想象進行文學作品的具象化處理。同時,由淺入深地發掘其深層含義,根據不同的語境選擇不同的體現形式。不同之處是,在朗誦文學作品時,更多要以第三者的身份(即朗誦者)來進行展示。文學作品朗誦更加客觀和意象化。在戲劇臺詞處理中,演員需要以角色的身份來進行真實的展現,真正進入角色之中,以角色的視角來呈現藝術作品。因此,戲劇臺詞處理是真正的劇中場景再現,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重現性藝術表演形式。
(一)現有臺詞處理方法的特點
在戲劇舞臺上,通俗來講,臺詞的表達就是演員在舞臺上按劇本角色特性來講話。所以,處理戲劇劇本中臺詞的基本要領是“真聽、真看、真感受”。這需要演員真正進入所飾演的角色中,用角色的耳朵聽世界、用角色的眼睛看世界、用角色的身體真切地感受世界。演員要從角色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關心角色自身命運;以角色的身體感受外界,與劇中其他角色和劇本設定的時代背景下的世界進行真實的交流。比如,如果飾演角色是色盲患者,那么演員飾演角色時要在劇本世界的限定視角下觀察事物的顏色變化。不同的戲劇背景與人物關系下,演員要相信故事情節的真實性,提升信任感,做好臺詞處理。
(二)臺詞處理方法分析
話劇是以劇本為基礎進行再現和演繹的藝術形式,所以臺詞處理要從劇本本身提供的基本背景出發,逐步區分和細化。在戲劇舞臺上,演員審美對臺詞處理起到關鍵作用。臺詞處理應真實細膩,去程式化,直達觀眾內心,不矯揉造作,符合客觀規律,避免常識性錯誤。演員臺詞處理應符合特定的時代背景,隨著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即使臺詞相同,時代不同,字詞本身含義會有的不同解釋。古代、近代、現代的臺詞語境要隨著時代變化進行對應處理。下面列舉兩例分析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臺詞區別。
“商鞅,乃辛卯年五月七日亥時生人,五月之子精熾熱烈,父母不堪,將受其患,命當族滅滿門,五馬分尸。”
這段臺詞是話劇《商鞅》序幕中的第一句,其時代背景是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戰國時期,當時諸侯割據,逐鹿中原。這樣的特定歷史背景有著濃重的迷信色彩,劇中主要人物迷信思想的載體為巫文化。上古時代,人類繁衍生息,發展生產,創造出一種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巫文化,它是人類對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時期的文化通稱。話劇《商鞅》中,巫文化體現為占卜者通過“鬼神附體,溝通萬物”的形式,知曉人的生死禍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因商鞅是“五月之子精熾熱烈”,所以“父母不堪,將受其患”,進而引發一系列歷史故事。巫文化的時代背景為故事發展提供了前因。在這樣的特定條件下,臺詞處理應套用語言藝術處理的韻律感,增添傳統迷信色彩。故事發生于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當時人物之間的真實對話無從考證,所以演員要從古典戲曲的角度出發,對大眾心理印象中的歷史人物形象進行妥帖處理。
“今天我把本來就不多的面子也徹底給丟光了,這個女人是我媳婦兒,他叫馬冬梅,這個奔跑的哥們是我,我叫夏洛,今天本該非常瀟灑的我,就這么被我媳婦兒削傻了。”
這段臺詞來自開心麻花主創的校園愛情戲劇《夏洛特煩惱》,故事圍繞愛情與夢想的實現,以主角夏洛為視角,采用穿越和夢境的形式,展開1997年至今(劇中)的大事件。故事時代背景為現代生活,臺詞處理要更加通俗化、口語化、大眾化,貼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雜談瑣事,走進每個人身邊的生活。這段臺詞以白話的形式展開,語句簡短明快,通俗易懂,輕松幽默。演員處理這樣的臺詞時,應該走進生活,以“窩囊廢”夏洛的口吻展開,直接明快,不矯揉造作。
所以,在不同的人物環境背景中,臺詞細節處理應合理進行區分。不同身份和地位的角色在對話中的語氣、語調和能量強弱要區分和明確;不同年齡的角色在對話中的氣息、停頓要相應變化。如果對人物的把握不夠明確或背道而馳,就會對戲劇的整體邏輯造成毀滅性打擊。
三、結語
在各種各樣的戲劇作品中,臺詞的正確處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臺詞處理要沿襲固有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同類型的戲劇有著不同的特點,演員應根據戲劇本身的性質,靈活選擇和調整臺詞處理技巧,準確把握角色心理,真實、完整地再現戲劇本身的故事情節。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兒童藝術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