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袆萍
(蘭大一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血液內科是病人比較復雜,存在不確定的風險因素。在患者進入血液內科期間開展有效的風險護理措施對提升患者療效,降低并發癥和死亡有積極影響。護理風險管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干預措施,增強患者療效安全性。本文擇取我院2017 年3-2018 年3月期間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共648 例分組開展護理風險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研究,現報告如下。
48例患者在護理中進行風險管理時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治療;其中24人平均46.5±4.1歲。病程平均為3.25±1.34 年。59 例患者在風險管理期間被視為比較指標;28 名男子,31 名婦女,平均45.3±4.8 歲;病程平均為3.11±1.72 年。消除心理障礙;最近用肝炎和血小板治療的遺傳性血液病。功能不全。無統計學差異的臨床資料比較,p & gt0.05 分。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管理基礎上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組長)、責任護士、血液內科醫師等,具體方法:①綜合評估血透過程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完善血透室相關規章制度,包括血液凈化消毒管理制度,制定血液內科護理規范操作流程,并嚴格按照國家要求落實各項制度。不定期抽查,尋找安全隱患,對護理風險進行評價,制定安全有效的糾正措施。②為血液內科治療異常狀況制定對應預防措施,加強檢查各醫療設備與用品,定期維護外部硬件設施,嚴格按照消毒隔離要求完成各項操作,禁止反復使用。③組織血液內科護理人員定時培訓,學習風險管理相關知識、護理專業知識、內瘺穿刺計數只是,強化護理人員風險防范能力,減少血管閉塞、血腫等不良事件,合理安排值班,實施彈性排班模式,注意新老護理人員搭配,明確各崗位護士職責;制定出急性并發癥的預警機制,避免在出現緊急情況時,無法應對,帶領上下級操作人員去學習和培訓相關內容。④按照血液內科規章制度完成配血、輸血等操作,避免血液混合,輸血時加強巡視,避免發生感染事件,一旦觀察到體重變化等情況,需立即告知醫師對癥處理。⑤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要多和患者以及家屬溝通交流,認真傾聽患者的傾訴,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在交流時,要注意說話的態度和語氣,面帶微笑,要注意語言平和,一定不能與患者出現正面的沖突和矛盾,在言語交流中,要注意分析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需求,盡量給患者提供幫助,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消除患者的顧慮,對無法解決的問題,要及時上報。在交流的過程中,要與患者和家屬構建良好的關系,減少醫患矛盾出現的可能性。
對比兩組風險事件,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情況。
采用SPSS22.0 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對數據進行校檢;P>0.05 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從管理角度分析來看,傳統的管理制度對護士的行為約束力度不足,尤其是部分護士缺乏感染防控意識,對醫院感染的重視程度不足,在工作中不能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接觸患者前做好相關防護,手衛生執行率低。管理制度中雖然強調了無菌操作原則,但對應的監管力度不夠,更多的是依靠護士自身的自覺性,而護士為了減少工作壓力,并未嚴格執行相關操作,進而導致感染事件發生率的增加。此外,護士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導管感染相關認知不足,不能正確認識到各類因素對患者導管感染率的影響,在工作中未能做好相關的防范舉措,導致了感染率的增加。
1.實施專項培訓。針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導管感染問題開展培訓,聘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提升護士的相關認知。強調醫院感染的危害性,提升護士對導管感染的防控意識,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對護士的工作行為進行約束,成立對應的管控小組,確、保制度順利落實。2.將護理風險管理模式應用于血液內科的防控,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1)嚴格執行無菌制度,要求護士嚴格按照要求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定期做好導管護理工作,確保留置導管期間穿刺部位處于無菌狀態。(2)強調手衛生依從性,要求護士嚴格按照要求洗手,在科室各個洗手池上方粘貼七步洗手法的示意圖,科室內放置多個快速手消毒液,要求護士在執行相關操作前后嚴格洗手。(3)合理選擇穿刺部位,要根據患者的血管、營養狀況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嚴格避免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而隨意選擇血管,并根據患者的血管、營養評估狀況,實施定期的護理觀察。(4)質量控制,管控小組要不定期對護士的工作情況進行抽查,了解護士對各項制度的執行情況,確保制度的落實。
綜上所述,血液內科患者可能發生感染主要受到個體因素和侵入性操作因素影響,管理層應當重視護士的相關能力培訓,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提升護士對導管感染的防控能力,減少導管感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