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從原有的少數人才能受到的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化的教育,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由原來的高等教育的研究型人才轉變為培養高技能的應用人才,因此高職教育的任務是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知識與職業技能教育。這一轉變使原有的高校的培養模式已經不再適應高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只有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實現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新型職業教育,是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與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傳承,由校企共同主導人才培養,設立規范化的企業課程標準、考核方案等,體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傳統學徒制是在特定的工作場所里,由師傅帶教、徒弟學習職業技能的古老職業訓練方式,現代學徒制有了新的內涵,核心思想是回歸教育本質,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兼顧社會需求和人的自我發展的需求,這也是高職教育的內在價值所在。
藝術專業的學習與學生的個體綜合素質緊密相關,如學生的感知能力、表現能力、想象能力等。藝術專業強調的是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授課方式上往往需要教師教學示范,如聲樂、器樂表演等專業在教學形式上經常需要教師一對一、手把手地教學。
在藝術類高職中開設的專業都是以實踐為主的,因此和相關行業企業合作,讓學生在崗位中掌握行業中最先進的技能,熟悉市場中的就業環境,現代學徒制對提升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優勢是非常有幫助的。
藝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有其自身的規律,首先是藝術作品需要有創造性,不管是表演類專業中角色的塑造,還是設計類專業中作品的構成,都要把創作者的個人理解、審美特點等融入其中,要求有創新、有創意,形成其獨一無二的作品。
藝術學習應該重視的是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戲曲表演專業,每個學生的自身條件例如嗓音、形體的不同,每個人所適合的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中如唱腔課經常需要一對一的老師輔導,學生唱老師聽才能發現其學習中的問題并解決。
在現代學徒制中,更有利于學生的作品在舞臺上、展廳中等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展示,也更利于學生去了解觀眾的喜好,從而進行有針對的改進,有利于專業技能的提升。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核心內容。因此選擇適合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專業,引導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根據高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
在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以往有許多都是沿用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的開設上也是重視對藝術素養的培養而忽視了對藝術領域中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往往造成學生畢業后與工作崗位的需求之間有偏差,就業率偏低。在現代學徒制中,企業方應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這樣就能準確地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了解了用工方在專業素養、知識水平、專業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培養目標的確定將會更加精準,課程的開設也會更有針對性,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才能實現無縫對接。
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靠的是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的開設。不少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比較陳舊,沿用了多年以來的理論型藝術人才的課程培養體系,例如表演類專業、音樂類專業重視的是學生的基本功的培養,學生的理論學習較為扎實,但是技能的培養上與市場脫節較為嚴重。就以表演專業為例,聲、臺、形、表系列傳統課程開設,培養了學生的藝術素養,但是缺乏了學生在實景演出、小劇場表演以及和自媒體等時代相結合的藝術實踐的培養。傳統的表演專業學生到專業演出團體就業的機會很少,而其技能還不滿足市場上比較流行的相關工作崗位。因此在現代學徒制中,學校與企業方應共同研究專業的發展趨向,構建以藝術文化市場為中心課程體系,針對不同的職業發展方向,來設計不同的課程模塊,制定出能夠與最新的藝術文化市場趨勢相適應的課程標準,才能確保學生學習的技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例如在音樂專業中,有的學生更適合的是舞臺上的表演,那么在這些學生的課程設計中,就要多設計一些有關舞臺實踐的相關課程;有的學生更適合的是音樂教學,那么在這些學生的課程設計中,就要加入教育理論及教育技能的內容;有些學生對樂器的維護和修復更為擅長,或是有的學生在音樂與多媒體技術方面更感興趣,這就需要有不同的課程來支撐。
在現代學徒制中,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化及專業知識學習,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企業則通過師傅帶徒形式,按照培養目標和方案來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訓練,校方和企業方雙主體育人的形式,使學生不管是在知識、技能、素養方面都能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
在現代學徒制中,師傅更應該照顧到學徒的自身條件、性格、學習特點、接受能力等,每個學生的特點不同,適合的職業崗位和發展方向也不同,如有的學生適合進行更高層次的培養,有藝術家的潛質;而有的學生適合進行藝術品推銷,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只有找出適合學生個體的發展方向或崗位,進行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特長的特色技能的培養,從而使學生有更為明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其興趣與潛能,同時企業方也有明確的培養崗位目標,師父在教授技能上也更為精準,課程的設計上有所不同,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師帶徒的形式更有利于師傅在工作任務的執行中多方面接觸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設計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側重點,才會更加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
學校和企業方共同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是現代學徒制成功的必要條件。在現代學徒制中,教學任務是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和技能的傳授,師傅對學生在工作崗上進行實踐技能的培養,因此就需要形成雙導師制。這也就要求校企雙方更深層次地合作,在教學隊伍的培養中,不能按照現有教師編制去進行管理,這樣就會打擊許多企業中的能工巧匠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應該打破學歷、職稱的限制,聘用企業中的專業技能好的人員作為兼職教師來完成師帶徒的教學任務,明確企業中的師傅的責任及待遇,師傅所承擔的教學任務應該也有相應的課時費用,同時也應該納入學校對老師的測評與管理。
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還必須有相應的過程監控及評價制度,為避免企業方把學生當作低價勞動力來使用、不重視對學生技能的提升和培養,就需要校方對師帶徒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及指導,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保證。同時,還要改變以往由任課老師出試卷的單一考試評價辦法,改為行業、企業、學校三方評價制度,
現代學徒制對我國高職教育來說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將現代教育體制下的公共教育與傳統的學徒制藝術教育進行融合,如何使學生既學好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能課程,又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兼顧學生的均衡發展,考慮學生的職業上升空間,因材施教,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能力,形成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藝術表現的潛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和個體的成長。這將是我們在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