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瑩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加強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是黨的十九大關于“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區治理中心向基層下移”政策的貫徹落實,是新時代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加強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有利于提升政府和社會治理服務水平、提高治理服務效率、滿足群眾高層次要求。在國家的重視和推動下,我國城鄉社區治理積極探索、初顯成效,但是,仍然在意識提升和機制建立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與目標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進一步強化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意義重大。
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場域的最基層組織,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是指城鄉社區在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和居民等主體的協商、互動下,對城鄉社區事務進行共同治理的行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更具民主、服務意義的“社會治理”理念應時而起,“社會管理”說法逐漸淡化。城鄉社區治理是貫徹落實十九大關于“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要求的具體體現。新時代的社區治理和社區管理相比,有著很大的變化。
1.行為主體的變化。社會治理的主體更為寬泛,由主要依靠政府的單一主體形式向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模式轉變。
2.治理范疇的變化。社區治理范疇更為全面和細化,涵蓋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3.體現意義的變化,社區治理體現“以人為本”,民主化、人性化特點更為突出,社區居民可自主、自由參與社區治理。四是政府功能定位的變化,政府在社區治理中服務功能更加凸顯。
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的主要特征主要體現在:社區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治理內容的全面化、治理結構的立體化、治理目標的多層化。社區治理的主體多元化主要表現為城鄉治理由社區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共同參與治理工作。社區治理內容的全面化主要表現為社會治理涉及民生、醫療、衛生、教育、綜治、文化、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社區治理結構的立體化主要表現為社區治理不僅需要組織、協調社區治理各主體縱向關系,還要梳理和落實治理內容的橫向拓展,治理結構呈現立體化。治理目標的多層化主要表現為社區治理不僅要滿足群眾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需求,還要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讓居民獲得歸屬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加強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是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的具體體現。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是社會基層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城鄉社區治理,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推動城鄉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是黨中央和國家關于強化社區治理方針政策的要求,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積極探索,能有效提升城鄉社區品質,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增強城鄉居民滿意度,促進社區治理及居民生活的高質量發展。
城鄉社區治理的核心是黨的領導,一方面,基層黨組織領導、協調各方參與社區治理,另一方面基層黨組織宣傳貫徹黨的政策方針,傳達黨的宗旨和體現黨的關懷。通過基層黨組織和各治理主體之間的互通和互動,黨的政策得以有效落實,群眾需求得以體現,群眾利益得以維護,社區治理得以推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強化城鄉社區治理,就是要通過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提高社區事務管理效能,提升社區服務質量,化解和處理社區中、鄰里之間的矛盾、摩擦,實現和不斷滿足群眾高品質的生活需求。城鄉社區治理的多主體共同協商特性,有利于充分尊重、考慮、聽取群眾訴求,通過矛盾預測和調處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有效維護群眾權益,促進基層社區環境的和諧穩定發展。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是黨的執政基礎,是黨增強凝聚力和影響力、保持先進性的主要動力。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充分體現民主和服務的理念,通過居民參與、民主自治、共同治理等方式,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意識得到體現和提升,群眾的生產生活的服務保障不斷健全完善,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群眾基礎更加牢固。
我國城鄉社區治理還處于發展階段,由于城鄉社區治理觀念轉變不充分,社會主體參與意識不強、共同協商機制不健全等原因,我國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城鄉社區自治組織作為我國社會治理的基礎組織,在現實行使職能的過程中,成為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工作任務受體,承擔著多樣而繁重的工作任務,各種報表、臺賬、考核層出不窮,工作壓力過大。而城鄉社區工作人員一般都是5-7 位左右,人員較少,待遇較低,加班加點時常存在,且要直接面對居民的各種矛盾、難題,承受對方的激動甚至失控情緒,很多問題又難以在其職權范圍內解決,往往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人員配備少、權限低與任務重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要求基層黨組織、基層政府、社會組織和居民的共同參與和協商,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多數地區仍然以傳統的社區管理方式為主,各級政府和社區黨支部、居民委員會仍為主要治理主體,社會組織和居民參與不夠,社區治理理念尚未真正轉變。而且,各主體之間缺乏溝通聯系,互通互聯互動、共同協商議事、共同治理的工作機制未能得到嚴格落實。
城鄉社區由于歷史原因、地理位置、分管區域等因素影響,大多數城鄉社區無集體經濟和其他經濟來源,辦公經費完全依賴鄉鎮、辦事處的有限撥付,辦公條件和設施較城市社區也差距較大,基礎保障的有限性與居民治理服務的高質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影響了社區治理的有效推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群眾對生活的需求不斷的提高,逐漸多樣化,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而是更多追求精神滿足,對社區環境、文化活動、社會保障、醫療待遇等要求日益增多和突出,對城鄉社區治理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挑戰。而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社區治理服務還主要體現在為群眾辦理證明、開展人口普查、扶貧慰問等方面,平常與居民溝通聯系不夠緊密,服務水平和層面均較低,與群眾需求的多樣性不相匹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因此,強化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強化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落實中央大政方針和發展路線,在黨的領導下,組織、協調各治理主體共同參與社區事務,充分貫徹和體現十九大關于社區治理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方向和原則。
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關鍵在于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提升基層黨組織對黨的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嚴格落實黨建主體責任,深入推進“兩學一做”活動常態化,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民主決策和議事規則,提高黨的組織生活質量,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和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敢于擔當、轉變作風、爭當先進,進一步增強黨組織戰斗力,切實將黨建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以黨建工作高質量推動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加強社區治理法治建設,促進社區治理的法治化、規范化,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區治理發展過程中,為應對和解決頑固的、復雜的、潛在的種種問題和風險,而提供最為權威性法律依據的需求。
1.加強社區治理層面的法律法規的立法和修訂工作,健全相關法律體系,為社區治理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
2.通過法律法規對各治理主體的權責進行明確,為協調各方行為、行使各方權利、維護各自權益提供頂層設計層面的參考和依據。
3.加強對社區治理主體的法治教育和培訓,提高其法治意識和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水平。
4.對城鄉居民進行普法教育和宣傳,結合現代網絡技術,利用新媒體、新渠道、新形式,實現普法教育全覆蓋,提升社區居民法治意識和觀念,為城鄉社區治理的穩定、有序推進提供法治保障。
強化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需要充分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協同共建共治作用,群眾性的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是對基層政府社區治理服務的積極補充,能夠彌補政府社區治理服務不足,分擔政府社區治理服務壓力。
1.加強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由社區居民選舉產生,能夠代表最廣泛的群眾利益,替群眾發聲,在實現民主治理、調動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面對面與群眾直接溝通、提升為民服務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應加強對社區居民委員會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配置,加大經費投入和激勵力度,提高待遇水平,提高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2.加強居民監督委員會建設。強化監委會職責,提高監委會主動監督的能力和水平,對黨務、村務從嚴從實全面監督,從而確保基層黨支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高群眾滿意度。
3.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扶持與合作。加強基層政府和社會組織的交流合作,在厘清政府應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范圍的基礎上,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下放部分權利職能、政府購買服務、公益援助等方式,明確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范圍和程序,賦予其社會治理主體的合法地位,為社區治理提供法律援助、養老護理、心理咨詢等專業服務,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社區治理協同作用。
加強城鄉社區治理能力的建設,是時代和科技發展的要求,是新時代建立完善的社區治理體系的重要推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治理精細化提出了具體要求,也是城鄉社區治理的發展方向。城鄉社區治理要注重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群眾需求的差異性、社會矛盾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制定精細化的城鄉社區治理機制,創新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考核評價機制,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共享互通和有效利用,提升城鄉社區治理群眾滿意度。積極利用現代化技術,構建“智慧社區”,通過智能平臺建設,創新治理模式,優化服務程序和流程,提高治理服務和辦公效率,促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發展進程。
總之,新時代建設我國城鄉社區治理體系,不僅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還要加強治理主體、社區法治、治理能力等方面建設,從而進一步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和人民群眾滿意度,促進我國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實現突破創新,登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