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俊芳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620405)
“師帶徒”是我國開展現代職業教育之前作為技藝傳承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以“言傳身教”為主要形式的技能傳授方法,具有地域性差異,培養時間長,技藝水平受制于師傅能力等特點,不符合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替代了老式“師帶徒”,快速培養了一大批應用型技術人才。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行業“質”發展需求提高,都在呼喚著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其中“師帶徒”的模式在技術技能傳承以及工匠精神熏陶的制造業崗位,具有天然優勢。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培養能夠配合醫生完成臨床義齒的制作的技能型人才。隨著口腔材料學科及加工工藝的發展,口腔行業經歷了從功能性仿真到功能-美學仿真都兼顧的改變。行業的發展要求技師除了具有扎實的義齒流水線制作工藝外,還需有一定的美學鑒賞能力且熟知義齒制作相關材料的特性。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行業觀摩和案例學習,在目前“理論+實驗”的教學模式中很難實現。本文以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為例,探討“師帶徒”教學方法與現有的“理論+實踐”教學模式的結合,在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和存在問題。
適當調整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比例,搭建理論大框架,加強實訓課程操作能力培養力度。理論教學應著重以實用和夠用為原則搭建課程間的關聯性框架,不強求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實踐教學應在著重于義齒功能-美學性仿真模仿能力及材料應用能力的培養。
功能性仿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實踐訓練,一定訓練“量”的積累才會有技能“質”的提升。實踐教學分為兩塊內容:課上大組(15-25 人/組)教學和課外“師帶徒”小組(2-5 人/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線上標準化實操教學視頻,安排標準化模型,將義齒功能性恢復的制作要點列為教學重點和考核目標。在課外“師帶徒”的小班化實踐教學中,依據學生技能學習的進度,逐一安排臨床模型訓練,將擬真的細節重現列為教授重點和難點。
借助附屬醫院,老師會以技師身份,與臨床醫生配合,開展“師帶徒”模式的實踐教學,通過臨床診療制作,指導學生技能上應用能力的提高,也希望通過觀摩技師與醫生間的合作,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力。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學科,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相關材料的性能、設備的使用,更是要求學生能夠制作出符合臨床要求的義齒,是一門從零到有的學科。現有的評價體系,受本科教學的影響,理論較實踐占比重,調整后,以實用和夠用原則重構理論框架,弱化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將評價重心轉移到實踐應用能力上。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實踐能力評價分為過程評價和最終評價,并加大過程評價的占比。過程評價應區別于最終評價,不僅限于對實踐成果好壞的評判,更應是作為促進技能提升的工具。在傳統實踐教學中,因每位老師帶教學生人數較多,只能依據義齒制作流程將實踐課程劃分為前中后期,分別對該階段的實踐成果進行評價,以此作為該門實踐課程的過程評價。因實踐內容較多,每期跨度較大,此類過程評價類似最終評價的前段、中段和后段,僅僅是對成果的評定。“師帶徒”模式,大大拓展了課后實訓的時間,通過構建師徒關系,老師能及時將過程評價分析反饋給學生,助力其技能的提升。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修復、無托槽正畸和種植義齒的迅猛發展,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從業者的崗位任務和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觀念中“口腔技工制作義齒”的概念已經過時,數字化時代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從業者,將更多地參與到口腔治療的過程中,在口腔內修復體、治療裝置的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與口腔醫生的關系將有從屬關系,逐漸轉向平等合作,有時甚至引導醫生制定和選擇治療方案 。
為使教學緊跟行業發展的腳步,我系每年會安排專業教學老師暑期對江浙滬地區義齒加工行業的發展進行調查,及時掌握行業人才的需求和行業的發展情況,并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正。我系在2018 年啟動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模仿行業生產模式搭建生產車間實訓室,為“師帶徒”人才培養計劃的推行提供有力保障。
俗語稱“名師出高徒”,老師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學校聘請行業內優秀技師進行實驗帶教,但實踐教師并不是企業里的熟練工,需要高超嫻熟的技術,更需要有完整的口腔專業理論基礎及科學的教學理念。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尤其是實驗帶教老師能力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我系實驗帶教老師在學生時期均在本專業全國技能大賽中獲得過優勝成績,在專業基本功,例如牙體形態的雕刻,有較好的沉淀,在技能能力提升的方法上也有較多經驗。
教學要深入行業,在寒暑假期間,實驗帶教老師會進入義齒生產企業,夯實實操技能,對接臨床,學習行業新技術,掌握行業發展動向。
通過集體備課、標準化實訓手冊編寫等方式,助力實驗帶教老師理論能力的提升。多樣化教學方法的講座,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幫助老師開拓教學思路,打破僵化課堂,使課堂更加靈活生動。將實踐教學課堂納入教學能力比賽范疇,敦促教師在“教中思,教中練,教中學”,借助“師帶徒”實訓模式,不讓實踐教學成為課程教學的短板。
在現有人才培養方案中,對專業核心課程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占據非常大的比例,但義齒制作行業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在“醫—技—患”這個完整的診療圈中,醫生和技師的有效團隊合作對于平衡好患者的訴求、患者客觀存在的口腔生理條件和患者的經濟狀況顯得尤為重要。但在現有的教學中,受制于課時、實驗室配置、教師數量等客觀因素,醫技配合訓練還未有序開展。在經濟飛速增長的今天,數字化技術對行業發展的促進,人們對于自然、協調及個性化美的訴求越發迫切,促使技師打破傳統的“醫生下訂單-技師制作”的模式,形成“醫-技-患”共同參與診療方案制定的新模式,醫技有效且順暢的合作在這個環節顯得尤為重要。在今后的教學環節中,怎樣設置醫技合作的訓練是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理想的合作設想下,校企合作對人才的培養應該達到“1+1>2”的效果,學校完成基本職業技能訓練,企業完成人才應對臨床案例處理技能的培訓。這一模式參考了歐美國家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缺乏對實習單位(企業)帶教老師的教學資格認定及考核,導致學生在實習期內的技能培養處于不可控的狀態。
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也可啟用“師帶徒”方式,在理論和實踐環節各自承擔“師傅”職責,提升自身短板,為學生的校內學習、校外實習更好的服務,為行業儲備更優秀的人才。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在2018 年嘗試將“師帶徒”方式融入到實踐教學,并組織學生參加多項全國技能類大賽。2019 年榮獲了全國衛生職業院校口腔醫學技能比賽一等獎,在2019 年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衛生健康行業(口腔修復制作工)職業技能競賽中我院學生成為江蘇省唯一選手參加全國決賽,并獲得學生組全國第一名的好成績。由此可見,“師帶徒”式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是能夠提升核心競爭力,讓人才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