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脊軒志》選取作者的書齋項脊軒作為“故事線”,在對閑瑣生活小事的書寫中交織著家族的人事變遷和個人的人生軌跡,隱含著作者對于家族分崩離析、親人早逝、自身遭遇的復雜幽微的情感。本文從結構布局、細節描寫、表情達意、語言風格四方面對其進行文學評析,旨在探討其流淌于閑瑣生活中的真摯情感和藝術手法。
關鍵詞:《項脊軒志》 結構藝術 細節 至情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是“唐宋派”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一部分記敘性散文取材于生活瑣事,抒發自我真切感受,“以清淡文筆寫平常人事”。《項脊軒志》是這類散文中最負盛名的一篇,集中體現出歸有光散文的特點。
一、結構布局——形散神聚
周先慎指出,“結構屬于一篇作品的表現形式,但反映著作者藝術構思的軌跡,而藝術構思,則是受作家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感受認知所制約的”a。《項脊軒志》體現出歸有光散文善于以閑瑣生活的小事布局的結構特色。全文共分為七段,其中前五段為正文,為作者十八歲時所寫;后兩段為后記,學界一般認為補敘于作者三十一歲左右。首段緊扣文題,點明項脊軒的來歷和環境如何;第二、三兩段曲筆敘寫了家族的隔閡加深,追憶了早逝的母親和對自己給予殷切期望的祖母;第四段是一段插曲,意在進一步表現項脊軒的清幽及作者對老屋的深厚情感;第五段借歷史典故來抒發自己的凌云之志,頗有劉禹錫《陋室銘》之意味;第六、七兩段是后記,將對亡妻的懷戀作為情感焦點。
縱觀全文,作者從“項脊軒”寫起,起筆從容,先寫其破敗、狹小、陰暗,再寫修繕后的“珊珊可愛”,從居于項脊軒的“可喜”轉寫“亦可悲”,從追憶先母時的“泣”到追憶祖母時的“長號”再到借“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懷念亡妻時的內斂,平淡筆調中可見波瀾起伏、起承轉合。作者以“項脊軒”為敘事文脈,處處寫軒而意不在軒,實則借軒寫人、借軒抒情。以“軒”為線,一線串珠,將人物、事件組合到一起,看似散漫無章,實則以“軒”為交集點,構思精巧,“形散神聚”。行文得益于“項脊軒”這一“紐帶”得以連綴與舒展,梅曾亮評價曰“借一閣以寄三世之遺跡”。此外,“庭有枇杷樹”一句的“獨立分段”安排頗具深意,這是一種極巧妙的行文結構安排,意在進一步突出“樹在人亡”的凄楚,很是見情見性。也有學者認為,作者的妻子借枇杷樹寄托對作者考取功名的厚望,而作者著重寫枇杷樹,不單為了緬懷亡妻,更是因為覺得愧對妻子的殷切期待,同時也自憐仕途不順。從全篇結構來看,以此收束全文,有戛然而止的文學美感,余韻無窮。
二、細節描寫——言簡義豐
于細節處見熟稔和至情是《項脊軒志》的另一大特色,歸有光善于以平凡的生活情景、細節入文,這種細致入微、情感真摯的風格在當時的文壇十分難得。《項脊軒志》一文的細節刻畫歷來為文學評論家所贊譽,孫紹振認為歸有光“記人記事文章,以精細之細節說話,不加評斷,繼承了秦漢的史家筆法”b。
文中人物形象雖筆墨不多,但具有極強的可視性,這種躍然紙上的真實感來自真切細微的細節。“以指叩門扉”動作極普通,“兒寒乎?欲食乎”語言極平常,然而慈母的形象隨即如在眼前,令人讀來備感真切。描寫祖母時,“大類女郎”“兒之成,則可待乎”等簡短的生活用語中暗含祖母的疼惜、贊許與期盼;“比去,以手闔門”“頃之,持一象笏至”的動作,更加深了這種復雜感情的張力。黃宗羲曾說:“予讀震川文之女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涕。”
除以細節刻畫人物、抒發情感外,文章在敘事時也常用細節點染,達到言簡義豐的效果。如“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描寫家族的分崩離析,隔閡加深。作者有意避開直接表現親情之雜憂的不便言、不忍言之事,僅以門墻阻隔、犬之互吠、客之逾庖、雞棲于廳、變籬為墻六個細節來敘寫,于細微處表現出隔閡日深的親情,這段細節的描述極符合孫紹振先生所說的“以精細之細節說話,不加評斷”。再如“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一句,“能以足音辨人”的原因就在于“久”,這一細節既表現出了作者的苦讀、靜讀時間之久,又包含了作者對項脊軒的熟悉和情感之深厚。而寫到與亡妻在軒內共讀的情境,運用“憑幾”這一細節,不僅表現亡妻學書之情態,更顯作者記憶之深刻、緬懷之真切,同時營造出一種悲婉與溫馨兼容的高層次審美境界。
三、表情達意——情真意醇
《項脊軒志》最動人之處在于其“至情”,文章“可喜”“可憂”兩條情感脈絡并駕齊驅,總體基調是悲婉郁結的。行文在記敘、議論、抒情交織中展現出了復雜幽微又真摯動人的情感。
首段以清新的筆調描寫修葺之后的項脊軒,“蘭桂竹木”增添了軒內的書卷氣,作者居于此的“嘯歌”“坐”等外顯行為也表露了內心的清閑自得;“萬籟有聲”“庭階寂寂”從聲響上以“動”襯托項脊軒的“靜”;“明月半墻”一句則著筆于環境的“幽”;啄食的小鳥不懼怕人,頗具生活情趣。此時,項脊軒的意味與情致和作者心中持有的悠閑自得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后記中與妻子在項脊軒中琴瑟和鳴、相伴讀書的這段時光亦是安樂。這種“喜”不僅得益于外部環境,更來源于內心的寧靜充盈。此時作者年歲尚小,有家人陪伴,有可專心讀書之所,有一展宏圖的期許,這種“可喜”不難理解。
作者的“悲”情則是更為復雜幽隱的,因作者抒情方式較為克制沉靜,我們需要借助作者的人生軌跡來探析。具體來說,作者“悲從中來”的內心世界可分為三層。
其一,家族衰敗的郁積。家族日益衰微破敗,宗親日益隔閡,是歸有光“悲從中來”的深層背景。他在《家譜記》中寫道:“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c行文多惋惜之詞,從中可看出,歸有光對家族既有情感上的依戀,更有理智上的責任,振興門楣、家族和睦是他內心所求。創作此文時,十余年來家族聲望衰落、族親彼此疏離的畫面如在眼前,目睹這種人世滄桑的作者,深感悲涼失望而無可奈何。此種復雜的情感裹挾著本文基調,故而本文筆調雖平靜克制,但字里行間可見其悲凄。
其二,親人早逝的郁積。《項脊軒志》中與作者情感聯系最為緊密的三位親人分別是先母、大母、亡妻,三位親人的相繼去世讓歸有光的情感世界更加孤獨無依。尤其是補敘中提及妻子早亡,更是對作者沉重的打擊。朝夕相處的項脊軒記載著點點滴滴,亡妻手植的枇杷樹日益茂密,作者的緬懷思戀通過此二物具象化,屋在人亡,睹物思人,這種“無處話凄涼”的痛苦在作者心頭難以排遣,使其產生強烈的思親之感。此外,生命的無常、親人早逝的孤獨愁苦也引發了作者對自身遭遇的自憐。
其三,功業未竟的郁積。聯系歸有光的人生軌跡,他三十五歲考中舉人,六十歲考中進士,仕途極其不順。《項脊軒志》中僅提及祖母對自己仕途的殷切期望,據資料,先母和亡妻亦是如此。《先妣事略》記載:“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先母夜促讀書這一細節體現出母親的厚望。《請敕命事略》記載:“(先妻)嘗謂有光曰:‘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亡妻的勉勵之詞更是真切感人。然而作者寫作此篇時,功業未成,在正文部分借“蜀清守丹穴”“孔明起隴中”時尚能表現出不愿“昧昧于一隅”的豪情壯志,等到補敘部分已是心灰意冷。已逝親人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回望現實,不免加深了作者壯志難酬、愧對先人的郁結。
此外,作者的情感變化亦與對“項脊軒”的稱呼密切相關。“軒”與“室”的稱呼變化有一定的情感基礎,是歸氏家族的命運變化線,也是作者的心情變化線。作者稱“室”時,著眼的是建筑的外在,僅以此為“居所”,而稱“軒”時,滿懷著別樣的愛意。聯系文中敘事,在成為書房之前,它僅是普通建筑;作為朝夕所居的書房,它參與了作者苦讀的專心致志、夫妻相伴讀書的琴瑟和鳴、祖母殷切期盼的真切自然,因而成為作者情感的“物證”。這種稱呼的變化也加深了作者情感與項脊軒之間的契合。
縱觀作者的情感變化脈絡,不論是“喜”還是“悲”,都是于平淡中自然流露,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四、語言風格——含蓄深沉
《項脊軒志》語言明凈曉暢,質樸自然,基于作者悲婉郁結的情思,語言風格總體偏于深沉含蓄。具體說來:在語言節奏上,在寫項脊軒第一次修葺部分,以四字句為主,朗朗上口,優雅而有韻味,節奏舒緩,映襯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在隨后的敘事回憶部分,以短句為主,雜以長句,長短有致,沉郁低回,暗合作者悲凄而內斂的心境。
用疊詞表情達意,也是本文遣詞造句的獨特風格。疊音屬于語音修辭的范疇,有利于行文的抒情表達。文中“寂寂”“珊珊”“呱呱”等七個疊音詞的運用渲染了悲婉舒緩的情感氛圍,從而使全篇音節緩慢婉約,契合作者情思。如用“珊珊”形容月夜樹影搖動的情態,描摹出其輕盈舒緩;再如,“亭亭”一詞簡潔地突出了枇杷樹之茂密,同時也暗含作者懷戀情思之稠密悠長。
五、結語
脫離時代背景的作品解讀是沒有邊際的“漫游”,從文學史發展歷程來說,歸有光所處的明代,“臺閣體”在文學內容上脫離社會實際,隨后文學復古也走向極端化,“詩必盛唐,文必秦漢”。在這樣的文學史背景下,《項脊軒志》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文學開創意義。吳小如認為此篇有承上啟下之功:一方面,歸有光將日常生活瑣事提升到文學審美角度,以此入文,繼承了唐傳奇在生活描寫和人物刻畫上走向細致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各種線索穿引、文脈行進的手法又對后世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文言小說具有啟發意義。
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歸有光的散文取材多局限于家庭瑣事,生活面較狹窄。《項脊軒志》抒發的“悲”與“喜”僅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知識分子的“悲”與“喜”,思想境界不夠宏大,故而游國恩評價歸有光“其文短小簡潔,而過于拘謹局縮”d。但從文學史發展的角度,這種質樸自然、情真意切、不事雕琢的文章給當時的文壇帶來一絲清新的氣息,也給后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
a 袁行霈:《歷代名篇賞析集成·明清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頁。
b 孫紹振:《〈項脊軒志〉點評》,《語文建設》2017年第2期。
c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家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36頁。
d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卷四》,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頁。
參考文獻:
[1]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吳小如.古文精讀舉隅[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3] 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卷四[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 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明清卷(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貝京.歸有光《項脊軒志》細讀[J].中國文學研究,2004(2).
[6] 童志斌.室小乾坤大,方寸顯真情——《項脊軒志》教學實錄[J].語文學習,2005(9).
[7] 于慧.文章三昧者何——讀歸有光《項脊軒志》[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6(03).
[8] 劉祥.《項脊軒志》抒情方式解讀[J].語文建設,2013(13).
[9] 孫紹振.《項脊軒志》點評[J].語文建設,2017(2).
作 者: 丁爽,浙江海洋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編 輯: 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