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 劉暢 鄭天杰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教育應運而生,其憑借著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刻影響及較好的市場潛力而被許多互聯網行業巨頭、教育機構及教育界人士所看好。中國的互聯網教育發展勢頭雖猛,但仍受到行業內部及外部因素的制約,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為保證國內互聯網教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相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在政策上對互聯網教育行業給予一定的支持,從事互聯網教育的相關企業及機構,也應從跨界合作、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優質的用戶體驗等方面入手,共同促進國內互聯網教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挑戰;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01-0044-03
一、引言
隨著消費者消費理念的不斷提升,傳統線下商業模式已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互聯網+”理念在2012年11月的中國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被首次提出后,這種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開始得到廣泛地推廣和應用。它旨在彌補傳統商業模式的不足,迎合消費者的新消費觀念,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革和發展。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首次將“互聯網+”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根據國情,國家制定十一項具體的發展戰略,明確提出發展目標,涉及工業、農業等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依托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都提出了一些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如“互聯網+零售”“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旅游”及“互聯網+金融”等,這些商業模式對其他各行業都起到了催化作用,并通過互聯網的新形態引發了傳統行業的改革和發展。
“互聯網+”商業模式對傳統商業的升級換代作用可見一斑,并繼續推動傳統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近年來,受國外新興“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影響,國內“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迅速發展并出現了微課、視頻公開課、MOOC、輔導教材、作業庫、解題應用以及許多其他形式的教育模式。中國互聯網教育能夠迅速崛起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首先,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系統地組織教學,無法根據學生個人興趣及自身特長進行單獨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互聯網+教育”模式依靠云計算、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技術的不斷進步,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個性化教育,基于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教育公司可以快速有效地總結學習者自身的特點,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開發個性化的學習方法[1]。其次,“互聯網+教育”模式可以實現區域間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由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導致東南沿海及西部內陸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東部地區優越的經濟條件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而西部地區缺乏更多的教育資源和資金投入,教育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后。依托傳統教學模式,東南沿海地區優質的教育資源很難輸送至西部內陸地區,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象明顯。“互聯網+教育”模式依托教育專用網和移動終端,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快速傳遞,使得西部地區的學生能隨時隨地接受來自東南沿海地區優質的教育,促進地區間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后是國家的政策支持及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進步。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教育業提出:“要鼓勵互聯網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國家對“互聯網+教育”模式給予政策扶持,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體制改革和國家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地方政府加快了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虛擬化網絡建設。智能手機的普及和4G資費的下降使消費者能夠更輕松、更快速成地與互聯網教育平臺建立聯系。中國互聯網教育在國內起步雖晚,但發展勢頭猛,能夠做到迅速崛起,但在現階段仍受到行業內部及外部因素的制約,面臨著諸多的挑戰。我們應重視這些挑戰,并采取相應的發展對策,使中國互聯網教育得到快速健康發展。
二、中國互聯網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斷與傳統行業發生激烈碰撞,兩者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互聯網教育能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在加強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滿足更多人的教育需求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和社會價值,許多互聯網行業巨頭和投資者也看到了互聯網教育的巨大商機并不斷增加投資力度。但是,中國“互聯網+教育”產業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用戶規模、用戶留存與商業盈利之間的矛盾
國內“互聯網+教育”行業在改變傳統教育行業不足的基礎上,歸根結底還是以營利為主,這必定會導致用戶規模、用戶留存與商業盈利三者之間的矛盾,這是無法避免的,也是當前國內“互聯網+教育”企業或機構面臨的首要挑戰。目前,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追求用戶規模、用戶留存而犧牲商業盈利。一些互聯網教育機構在發展前期,通過優質的教學資源吸引用戶,讓用戶在其教育平臺上注冊,以此擴大知名度以及其用戶規模、用戶留存,進一步鞏固其教育平臺在國內互聯網教育行業的地位;其推出的教學資源全部免費,以此來留住用戶。前期,這需要花費巨大的資金進行平臺維護,到中后期這些互聯網教育機構想要收取利潤,對其課程收費時,絕大部分用戶此時便會猶豫是否繼續學習。除部分忠實用戶外,絕大部分用戶此時會放棄從而轉向其他免費的教育平臺,這使這些互聯網教育公司難以收回前期投入的資金。依據《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深度研究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國內大部分在線教育機構,尤其是基礎教育機構或企業基本處于虧損狀態,盈利的企業只占5%。
第二,一些互聯網教育企業或機構,在前期便開始通過其課程的專業化及特色課程教育來吸引用戶,同時開始通過VIP課程進行收費,犧牲用戶規模、用戶留存追求商業盈利。對于用戶來說,初次接觸這些教學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并不敢投入太多的資金,他們擔心自己所購買的課程不能物有所值,所以這些互聯網教育企業或機構所擁有的市場份額很小,其用戶規模很難趕超其他教育平臺。
第三,追求用戶規模和商業盈利,放棄留存率。這些互聯網教育企業或機構基本是“一錘子買賣”,通過犧牲用戶黏性來尋求迅速變現,實現短期內營利,但是其代價也很明顯,那就是損害了用戶的聽課體驗,一次性收費,一次性授課,且教學資源十分匱乏。用戶感到上當后,后期進行維權十分艱難,這類互聯網教育機構很難得到很大的發展。
(二)學習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雖然互聯網教育可以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學習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互聯網教育產業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雖然這種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模式有許多優點,但仍存在諸如缺乏實驗環境和學生流失率高等局限[3]。許多互聯網教育機構紛紛在其教學課程上進行改革與創新,通過開課前提供教學資料,課后創建討論組,讓學生能夠對課上有疑惑的知識內容向老師提問,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但對于部分特殊學科如化工、材料等具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來說,除了視頻課程外還需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地實驗,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些是互聯網教育所不能提供的。同時,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督促,互聯網教育主要依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易被調動,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時,部分互聯網教育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教學,學生除接受傳統的課堂教學外,還需進行額外“加餐”,這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沒有外界督促和規章制度的約束,他們很難繼續學習,這導致學生的流失率較高。國內“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學習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是我國互聯網教育發展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
(三)“O2O”教學模式很難實行
除了線上(Online)教育外,部分互聯網教育企業或機構會進行線下(Offline)輔助教學,但兩者很難相互融合,“O2O”教學模式很難實現。線上教學雖能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課程,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進行線下授課輔助教學,開設線下教學意味著這些互聯網教育機構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不同于線上課程只需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便可完成教學,線下教學需要這些企業或機構租賃或者購買授課場所,招聘相關的工作人員,同時組織來自天南海北的用戶來到同一地點進行授課,這大大增加了學習成本的投入,而且這些用戶時間難以調節,這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資金上都是一筆不小的投入。
部分互聯網教育機構在課程教授結束后,會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及期末成績,發放相應的結業證書,但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在線學習和考試的方式缺乏權威性和嚴謹性,因此學生最終獲得的證書和學位難以得到以高校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機構和就業機構的認可,這就造成線上和線下難以融合。目前,國內的“O2O”教學模式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三、中國互聯網教育未來的發展對策
(一)國家出臺相應法律法規對互聯網教育行業給予扶持
有關部門、行業內部等應該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及行業內部規章條例,建立各方都認可的相應政策、行業標準和認證體系;規范互聯網教育行業內結業證書、資歷證書獲取的相關條例,使得這些證書在高校、企業具有認可度,進一步確保線上及線下能夠有效融合。同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優質課程進行知識產權認證,杜絕竊取他人優質教學資源的情況,禁止通過錄制、盜版等方式將教育平臺收費課程變為免費課程進行傳播,以此來激發授課教師追求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同時,鼓勵互聯網教育機構和教師對教學模式及教學質量不斷進行革新,從而使互聯網教育行業的整體教學和體驗水平有所提升,以促進國內互聯網教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提高互聯網教育教學資源質量
國內互聯網教育企業及機構應該嚴把教學資源關,對講課教師的資質進行嚴格查證,禁止無授課資質的教師進行授課。為獲得更多的利潤,部分企業降低教師門檻,導致教師隊伍魚龍混雜,教師講課質量良莠不齊,這使得用戶不買賬,企業難以收回成本,只能再次降低授課成本,如此惡性循環,會導致整個國內互聯網教育行業的崩潰,難以維持。可見,在整個互聯網教育產業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教育相關單位應提高自身教學資源的質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優勢,錄用學科帶頭講師、公認的優秀教師,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學制度,對授課課程進行精心備課,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習用戶。同時互聯網教育相關單位應與專業課程提供者合作,定期召開教師與用戶的網絡交流會,相互交換學習經驗,為后期課程的改革做準備。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教師和專家都是行業內的專家和領軍人物,他們在行業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和認可度。通過與這些教師和學者合作,可以提高企業的課程水平,建立品牌意識,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
(三)提升用戶的聽課體驗
說到底,互聯網教育行業仍屬于服務型產業,只有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和高質量的用戶體驗,加強硬件設備的創新,才能在整個互聯網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不斷提高在線課程的視頻質量、傳輸質量和穩定性的同時,互聯網教育機構還要在硬件上進行創新,加快移動互聯端的發展,進一步開發 VR 和AR技術以實現虛擬“面對面授課”來提升用戶體驗。此外,還可以增加在線教育的場景化體驗。未來的在線教育場景,除了傳統的PC、手機、平板電腦以外,隨著智能電視的發展,還會加入家庭客廳的場景,這是切入家庭在線教育的可能。增加教師與學生在線互動的機會,建立行之有效的課堂反饋機制,改變教師“上課即來,下課即走”的傳統上課模式,通過完整的評價、討論、反饋和答疑機制,在提高消費者的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服務的滿意度。改變常見互聯網教育限制登錄的問題,讓用戶具有更大的學習自由性,能根據自己的時間,隨時隨地登錄學習。同時開通對用戶學習記錄的保存模式,當用戶再次登錄時,可在上次課程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以此增加用戶的體驗感,讓用戶對課程擁有物超所值的感覺。通過提升用戶聽課體驗,增加用戶對互聯網教育行業的信心,以此促進整個互聯網教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衛志民.“慕課”本土化開發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8-84 .
[2] 曾珠,黃洪.中外學前教育發展現狀及反思[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2-85.
[3] 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 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5-93.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