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騰龍
【摘 要】目的:探析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顱內感染的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選取2013年7月—2019年7月在我科接受微創穿刺術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750例,對患者術后顱內感染情況進行診斷,并予以腦室沖洗治療。結果:有45例患者術后發發生顱內感染,發生率為6.00%;經13-25d的治療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平均治療時間為(7.2±1.5)d。結論:應用微創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有顱內感染風險,予以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顱內感染;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6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180-01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內科疾病,長期發展會對心、腦、腎等器官功能造成損害,也是誘發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險因素[1]。高血壓性腦出血為高血壓疾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這是因患者腦底小動脈出現病理性改變,會形成微小動脈瘤,當患者情緒激動、體力或腦力過勞或受寒冷刺激時,因病變腦血管破裂會導致腦出血[2]。微創穿刺術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有效途徑,但患者易出現各種手術并發癥,顱內感染便是其中一種,會加重患者病情、影響手術療效及預后。對于顱內感染患者,予以及時診斷及治療,可減低患者死亡風險。對我科近年來收治的750例手術患者進行研究,以研討顱內感染的診治方法。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數據
選取2013年7月—2019年7月在我科接受微創穿刺術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計750例。其中男性患者435例,女性患者315例;年齡分布在48—77歲,中位值為(62.3±4.7)歲;高血壓病程在3—15年之間不等,中位值為(6.5±1.4)年。
1.2方法
腦出血治療:所有患者均予以微創穿刺血腫清除術治療,依據CT檢查結果確定血腫層面、范圍及大小等信息,穿刺點取于最大層面中心位置,之后進行鉆孔、打開硬腦膜,引流管穿刺至血腫腔,利用空針筒抽除少量血腫,注射適量的尿激素酶,將引流管夾閉,術后4h再開放。在引流管拔除之前,要為患者靜脈滴注青霉素,如3d之后患者仍有較多的引流液,可將藥物換成頭孢呋辛,直至引流液減少、引流管拔除。對于行側腦室穿刺引流的患者,在拔除引流管之前需為患者靜脈滴注適量的頭孢呋辛。
顱內感染治療:如患者術后被確診為顱內感染,依據患者的腦脊液細菌培養結果與藥敏試驗結果,為其選擇敏感抗生素,通過口服給藥方式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取10×10U的慶大霉素與20mL生理鹽水混合,通過鞘內或腦室注射方式給藥,1日1次;效果不佳者可將藥物改成頭孢他啶或頭孢曲松,劑量以100mg為宜,與2mL生理鹽水混合后緩慢注射,1日1次。如患者的腦脊液細菌培養結果呈陰性,藥物可選擇第3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通過鞘內或腦室內注射,聯合靜脈滴注方式給藥。
1.3觀察指標
(1)顱內感染診斷標準[3]:患者術后體溫持續超過38.5°C;出現昏迷、嗜睡、譫妄、惡心嘔吐或腦膜刺激征等;經CT或MRI檢查顯示顱內有彌漫性水腫;血常規中中性粒細胞占比超過80%或白細胞超過10000/μL;顱內壓高于200mmHg,腦脊液白細胞超過(100-1000)×106/L,多核白細胞占比超過70%;腦脊液細菌學培養結果呈陽性。
(2)顱內感染治愈標準[4]:連續隔日檢查3次,患者腰椎穿刺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指標恢復正常,或連續兩次的細菌培養結果均正常。患者的血常規、體溫恢復正常,腦脊液細菌培養結果呈陰性,則為治愈。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x±s)、計數資料(n,%)的比較結果予以t值和x2值檢驗,當P<0.05時表示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分析價值。
2 結果
750例手術患者中,有45例術后發發生顱內感染,符合診斷標準,發生率為6.00%;經13—25d的治療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平均治療時間為(7.2±1.5)d。
3 討論
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出血后,會導致局部腦組織水腫,顱腦內壓會隨之上升,損害區域組織功能;對于該類患者而言,盡快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是治療關鍵[5]。微創穿刺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接受微創穿刺術后,具有一定的顱內感染風險;分析其原因,引流管留置時間過長、患者年齡較高、高血糖狀態或并發肺部感染,會增加顱內感染概率,即便在術前、術中予以一定的感染預防,也未能完全避免。此次研究中有45例患者術后出現顱內感染,當確診后予以患者積極的抗炎治療。在其細菌培養結果與藥敏實驗結果未出現之前,可以第3代頭孢類抗生素為首選藥物,因其比較容易透過血腦屏障,且在腦脊液中的藥物濃度較高。待其結果出來之后,再為患者選擇敏感抗生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如果患者的腦脊液有明顯感染情況,要及時采取鞘內注射抗生素治療,不必等到藥敏試驗結果出來后才開始治療,以免其感染加重。
為降低顱內感染風險,在實施微創穿刺術時,要嚴格掌握該手術對腦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指征,術前要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要對患者的各項體征、實驗室指標等進行密切監測,盡量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以降低感染風險;對于高齡患者,手術操作、藥物選擇方面均要更加慎重。
綜上所述,應用微創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可能發生顱內感染,臨床應對此加以重視,并予以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 袁鐘秋,范益民.探討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顱內感染的診斷與治療方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11):2025.
[2] 燕小勇,向濤.開顱血腫清除術和微創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對比[J].吉林醫學,2017,38(6):1127-1128.
[3] 潘德銳.微創穿刺術與開顱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的對比研究[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8,4(1):76-80.
[4] 郝鑫,曹德富,王禹等.微創穿刺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4):266.
[5] 李林山,夏小輝.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顱內感染的病原菌變化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