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發展,互聯網線上與課堂的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已成為趨勢。在此大背景下,將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優點進行詳細闡述,為今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基礎護理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266-01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教育體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將互聯網與教育結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未來教育的新趨勢[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繼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信息化水平。“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其中基礎護理技能操作是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本教研室教師完成了“基礎護理學”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并于2019年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護理專業的“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1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1.1教學資源的準備
高職高專護生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為實現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的有效銜接,在線開放設計之初,學校教師深入到臨床一線收集真實的工作任務,圍繞具體工作任務,制作教學課件、設計并制作時長為5-15min的教學視頻。我們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在重視思想性、科學性的基礎上,對接“基礎護理學”教學目標及學科特點,緊扣護資考試大綱。遵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以工作任務為主線,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角色內化等多種教學方法,上傳至智慧職教云課程平臺。針對工作任務設置作業題及討論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并測試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突破重難點,以學生為主體,以臨床護理工作任務為主線,設置三大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和技能的課前啟化,課堂內化和課后強化。
1.2課前啟化——小組合作制定方案
課前,學生登錄職教云平臺,加入課程群,教師通過職教云發布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閱讀案例、自主學習微課、完成課前作業等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并要求學生查閱文獻收集有關知識點的擴展資料,深入到附屬醫院了解患者的疾病特點,小組合作制定基礎護理技能操作方案。例如:①討論視頻學習中的重難點;②討論護理操作中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③針對基礎護理操作教學案例,要求學生4人一組,合作制定基礎護理技能操作方案,展示形式可以為任務驅動、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
教師在平臺隨時可以看到學生學習的情況,例如學生線上公布任務的完成數、視頻觀看時長、討論數及訪問次數等,及時網上輔導反饋、作業批改、參與網上社區討論等,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資源共享、問題交流和協作學習。通過課前學生完成測試和調查問卷,發現學生的學習難點,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1.3課中內化——實施方案
課中,教師通過案例導入課程、檢驗方法、答疑演示、分組練習、考核總結五個教學活動展開教學。①活動一,導入課程,通過課前任務呈現的案例導入教學主題如:如果你是護士,如何完成此次護理操作。②活動二,檢驗方法,抽取一個小組,分別扮演護士、患者及家屬,通過情景模擬,實施操作,其他小組認真觀摩,找出不足并改進。③活動三,答疑演示,對于第一組同學的表現,鼓勵其他學生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結合課前調查答疑解惑,然后,標準化病人配合教師現場演示規范的操作過程。④活動四,分組練習,教師示教結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換位體驗患者和護士的角色,對照操作視頻和操作評分標準,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鞏固提高,并每組同學互相錄制視頻,教師巡回指導,答疑糾錯,從而突破重點。⑤活動五,考核總結,回放一組學生的操作視頻,視頻連線臨床護理專家進行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結合教師評價獲得操作成績,教師總結本節課內容并布置作業。
1.4課后強化——強化方案
課后,學生再次登錄職教云平臺,分析護理不良事件,撰寫反思日記,培養其安全意識,督促學生按照規范的操作流程和標準進行操作;通過到附屬醫院見習,進一步強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人文素養。
2 討論
2.1 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縮短學校教學和臨床實際的差距
護理教學中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的脫節,一直是近年來護理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之一,為縮短兩者之間的差距,學者們做了很多嘗試,如學校教師和臨床護士定期交流,合作編寫教材,安排護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等[2,3]。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將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從時間和空間上較好整合到一起的教學模式。目前學校教學中的教學案例多由院校專職教師編寫,他們長期脫離臨床一線,所提供的案例并不能很好的反映臨床實際案例,這就導致學校教學和臨床實際工作的脫節,學生進入臨床后,有較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而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實現對高職護生三年臨床醫院床邊教學是不現實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種由線上和線下教學構成的混合式教學,為校企合作辦學提供了新的契機,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互聯網技術,學校專職教師可以聯系醫院護理專家,共同編寫教學案例,邀請臨床護理專家參與到教學中來,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縮短學校教學和臨床實際的差距。
2.2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評判性思維能力
“基礎護理學”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要形式。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易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限制其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評判性思維的能力。而混合式教學既能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4]。課前,學生可利用他們零碎時間,自主學習微課;通過到圖書館查閱圖書,上網收集信息和數據,拓展了自己的知識面;并以小組為單位到附屬醫院學習,討論教學案例,合作制定護理操作方案。課中,小組通過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展示操作方案,其他同學找出不足之處,提高了學生的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時,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3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了教學效率
近年來,護理高職高專院校一直在擴張,在校生人數持續增加,但是教學資源卻沒有很好的跟上擴張的步伐,造成了一名教師面對多名學生。尤其是在傳統的護理實訓課堂中,學生圍觀一名教師的操作示教,部分學生無法看到教師的操作細節,學生未面對真實的病人,無法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造成實訓效果不理想。為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們設計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臨床真實案例為主線,引入標準化病人,強化學生的體驗;利用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反復播放操作視頻、多角度展示操作細節,幫助學生更好的、更準確的掌握操作要點,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2.4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護生的職業安全意識
作為未來的臨床護理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還要有較強的職業安全意識,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有高度的慎獨精神,時刻提醒自己嚴格按照護理操作流程和標準進行操作,避免發生護理差錯事故,保證患者安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生通過到臨床醫院見習,登錄職教云平臺,分析護理不良事件,撰寫反思日記,強化其安全意識,培養學生按照規范的操作流程和標準進行操作。
3 小結
基于云課堂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將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相融合,以臨床工作任務為主線,強調基于問題的學習和自主學習,強化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在高職院校擴展的大背景下,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職業安全意識。混合式教學模式非常適合在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基礎護理學”課程中開展,是一種培養和提高學生基礎護理操作水平的有效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 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13-24.
[2] 毛海英.基礎護理教學與臨床脫節問題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8(27):170-171.
[3] 李 婉,李姮瑛,朱靖華.老年護理學理論教學 與臨床實踐“雙結合”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1):94-95.
[4] 王利群,楊娟,侯磊.“社區護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9(5):3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