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江
數學抽象素養是形成理性思維的重要基礎,它反映了數學的本質特征,貫穿于學習始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才能從感性認識中獲得事物的本質特征,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那么,初中數學教師如何在常規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呢?
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構造抽象思維的思想基礎,自覺實現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層次的相互轉化,讓學生有機會經歷數學的各個抽象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一、情境引入,培養簡約階段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
簡約階段主要是把握事物在數量或圖形方面的本質,把繁雜問題簡單化、條理化,并清晰地表達。簡約階段的數學抽象通常是在直觀基礎上進行的,對于事物某些要素的直觀呈現,教材一般會給出“產生的情境要素”,或是基于學生“生活現實”的生活情境,或是基于學生“數學現實”的數學情境。實際上,簡約階段沒有經過細致而深刻的分析和抽象,而是依靠對象各要素之間的強弱對比,這是不自覺中完成的抽象概括。教師通過向學生呈現刺激性的數學材料信息,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由此為學生數學抽象素養的形成提供一種思維場景。
二、完善認知,培養符號階段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
去掉具體的內容,利用概念、圖形、符號、關系表述包括已經簡化了事物在內的一類事物,我們稱其為符號階段。由于認知結構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原有知識對當前的數學學習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數學認知結構對抽象概括(實質就是遷移)的發生具有決定性影響。這種影響力取決于兩個成分:第一,可利用性,即認知結構中是否有足夠的舊知識可被利用來固定新知識;第二,穩定性和清晰性,如果已有知識不穩定或模糊不清,那么它就不能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固著點”,而且也會使新舊知識的可辨別性下降。所以,教師應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搭建學生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上。
三、類比歸納,培養普適階段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
普適階段主要是通過假設和推理,建立法則、模式和模型,在一般意義上描述一類事物的特征或規律。普適階段主要是對所學材料的意義進行充分的再加工,使那些“不可捉摸的東西”“抽象的知識項目”在學生的心目中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何對信息進行深加工,使抽象知識“實體化”?我們可以采用類比歸納,它一般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完成:第一,依據某種相似性,確定合適的類比對象;第二,列舉出類比對象的各種屬性;第三,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猜想;第四,檢驗這個猜想。類比歸納不僅在探索數學問題的求解中發揮重要的啟發思考、引導思維的作用,而且在培養學生數學抽象素養的過程中也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總之,教師應讓學生經歷探究發現、體驗、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尋找探究方向、探究方法,以此提高數學抽象思維能力,進而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