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榮 王 艷
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陜西南鄭723100
腹瀉是多種疾病的一種癥狀,是各種類型腸炎的特征,包括原發性、繼發性,某些侵害胃腸道并引起其發炎的傳染病(如牛副結核病、牛病毒性腹瀉病)和某些腸道寄生蟲病(如牛球蟲病、牛隱孢子蟲病)及某些中毒病也有腹瀉癥。2017年以來,漢中市南鄭區實行“農業科技服務110”機制,作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在及時有效為養殖戶服務的同時,把筆者接診的2 例牛腹瀉癥的診治總結如下。
養殖戶周某存欄肉牛5 頭,飼喂豆渣和秸稈類飼料,1 頭13月齡牛出現腹瀉癥,已持續2 個月。養殖戶張某存欄肉牛94 頭,長期飼喂酒糟和秸稈類及青貯飼料,1 頭15月齡牛出現腹瀉癥,已持續1個月。2 個養殖戶各自請當地鄉村獸醫治療過,但都不見好轉,病牛仍每天腹瀉。
2 頭病牛共同點為肛門周圍污染糞汁,糞便稀粥樣,腸音似流水,腹圍縮小,髖結節暴露明顯(極度消瘦),體溫37.5~38.2 ℃。與同群牛相比,日采食量略減。
由于條件限制無法進行實驗室檢測,根據臨診情況,結合發病牛數量少、病程久、喂料情況以及環境衛生狀況,診斷為胃腸炎。
1)牛病毒性腹瀉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引起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特征為黏膜發炎、糜爛和腹瀉,鼻糜爛是特征性癥狀,體溫40~42 ℃。舍飼牛群發病時往往呈暴發式,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2)牛副結核病,也稱牛副結核性腸炎,是由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牛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特征為慢性卡他性腸炎、頑固性腹瀉,回腸黏膜常增厚3~20倍是特征性病理;體溫常無變化,呈散發性,各個病例的出現往往間隔較長時間,藥物治療常無效。
3)沙門氏菌病,又名副傷寒,是各種動物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疾病總稱,是細菌性人畜共患傳染病。特征多為敗血癥和腸炎,牛大多于發病后12~24 h 糞便中帶血塊,不久即下痢,糞便惡臭;急性出血性腸炎是特征性病理,體溫40~41 ℃。若不采用有效抗生素及時治療,多數于1~5 d 內死亡。
輪換內服呋喃唑酮(5~12 mg/(kg·d))和諾氟沙星(5~10 mg/(kg·d)),連續2~3 d;聯合肌內注射青霉素(1萬~2 萬IU/kg)、鏈霉素(10~15 mg/kg),2 次/d,4~6 h 給藥1 次。給予抗菌藥24 h 后配合以下中藥治療:郁金散(郁金36 g,黃芩15 g,大黃50 g,梔子、訶子、黃連、白芍、黃柏各18 g)和白頭翁湯(白頭翁72 g,黃連、黃柏、秦皮各36 g)。輪換煎湯,候溫灌服,1 劑/d,2~4 劑。
經以上用藥,2 個養殖戶病牛腹瀉停止。
1)嚴格豆渣、酒糟飼喂量及保管。豆渣、酒糟在牛日糧中的比例應控制在20%~25%,尤其是酒糟不宜超過30%。霉變豆渣不能飼喂;酒糟用量大的,應防止酒糟因保管不好而變質,可采取曬干或烘干處理,也可裝入塑料袋或缸桶內與空氣隔絕,以防酸敗;輕度酸敗可加入石灰水中和酸性物質,嚴重酸敗變質的應廢棄不作飼料。
2)消毒防病。做好養殖衛生、驅蟲、防疫工作,防止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應適當補充含礦物質的飼料。牛舍消毒可用20%石灰乳、2%燒堿、0.5%~1.0%二氯異氰脲酸鈉、10%漂白粉、0.5%過氧乙酸溶液,交替選用消毒藥,每月至少消毒2 次。
3)亞硝酸鹽、酒糟、青杠(櫟樹)樹葉、有機磷農藥、無機氟化物、食鹽、鉛等中毒性疾病常常會伴有腹瀉癥[1],無特效藥或藥物治療常無效,日常要注意避免。
1)以上2 例病癥的診治中,我們在聽取養殖戶的牛發病前飼喂、驅蟲,發病后曾經用藥情況,結合臨床癥狀對治療方案進行了調整,發揮中藥郁金散清熱解毒、燥濕止瀉和白頭翁湯清熱利濕、涼血止痢的作用。由于獸醫臨床上許多病原菌對磺胺類藥產生了耐藥性,且藥動學也證實內服磺胺類藥其生物利用度牛羊最低(禽>犬>豬>馬>羊>牛)[2],這可能是前期當地獸醫治療無效果的原因。
2)牛腹瀉癥在犢牛中常見,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呈上升趨勢。育成牛也可發生,若不重視,病程久拖,必將影響養殖效益。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兼顧營養性與經濟性,有效利用資源,促進養殖效益最大化。
3)牛腹瀉癥的病因診斷和原發病確定比較復雜,多種疾病可出現腹瀉癥。單就胃腸炎來講,主要依據流行病學調查,血、糞、尿的化驗,飼料和胃內容物的毒物檢驗,以區分單純性胃腸炎、傳染性胃腸炎、寄生蟲性胃腸炎和中毒性胃腸炎。陰暗潮濕,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不到位,機體抵抗力下降均易受細菌、病毒等的侵襲而發病出現腹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