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柱
吉林省梅河口市畜牧總站,吉林梅河135000
給母牛準備充足的飼草,有條件的養牛場應廣開飼草來源,一方面實施人工種植飼料農作物和牧草,另一方面對玉米、小麥或豆秸進行氨化作用處理或青貯,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提高秸稈的利用率,還為母牛儲備充足的飼草,確保母牛能夠獲取優質的飼草資源。同時合理搭配精飼料,根據母牛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適時調整飼料配方和補充精飼料,保證母牛吃好吃飽和良好的膘情,促使其生殖器官的良好發育,做到適宜發情、配種、受孕和生產犢牛[1]。下面將介紹母牛懷孕期和哺乳期的營養管理。
為了滿足懷孕期母牛自身維持需要和腹中胎兒發育的營養需要,必須供給充足和優質全價精飼料。建議營養配方如下:玉米30%、豆餅20%、棉籽餅15%、稻谷15%、米糠15%、菜籽餅5%,再加微量的食鹽和骨粉等。應給每頭懷孕母牛飼喂精料1~2 kg/d,同時補充適量的氨化或青貯秸稈和青綠飼料,以保證關鍵時期母牛的健康狀況和胎兒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在整個飼喂過程中應供給充足的溫水并制定科學的飼喂程序:定時、定點、定量飼喂懷孕期母牛,做到少給勤添,有利于刺激母牛食欲,獲取更多的營養物質來促進腹中胎兒的健康生長和發育。切忌飼喂酸度較高、腐爛變質、霉菌超標、發生冰凍和有毒的飼料,以免危害母牛和胎兒的健康,嚴重時能夠引起流產現象。
母牛哺乳期對營養的需求量高于妊娠后期,尤其要求有較高的粗蛋白、鈣、磷和能量等,這個階段不僅要滿足泌乳的營養需要,還要滿足母牛生產和生殖系統盡快恢復的營養需求。
1)初乳期。此期要給母牛喂麩皮水(36~38 ℃的溫水,水中麩皮1~1.5 kg、食鹽100~150 g,調成稀粥狀),以補充其產犢時體內消耗的過多的水分,維持母牛體內酸堿平衡,幫助母牛恢復體力。另外喂食一些優質的干草,2~3 d 后可適量喂一些多汁的草料和營養成分均衡的精料,但要注意精料一定不能喂多,過半個月左右可將精料的飼喂量恢復到正常水平。
2)盛乳期。此期是母牛產乳量最多的時期,也是比較長的一個時期,一般是從牛犢產下后半個月開始一直到3 個月左右,這段時間母牛的產奶量都是比較多的。在此期間母牛的食量也恢復正常,但對飼料的營養要求比較高,通常按照精料和粗料1:1 的量進行配合喂養,并不定期清理牛舍,保持其生活環境的衛生。
3)中乳期。中乳期如果飼養不當會直接導致母牛產奶量急劇下降,甚至是斷乳。中乳期通常是在盛乳期之后的1 個月到末乳期的前1~2 個月。此期可按精料和粗料為4:6 的比例配制飼料進行喂養,精料比例若過大,會導致母牛變肥,從而影響之后的生育能力。
4)末乳期。此期是母牛產乳的最后階段,也是奶水基本停止分泌的時期。此期以粗料為主,精料為輔,通常按3:7 的精料和粗料比例進行配料,一般用玉米、麩皮、豆粕以及其他各方面必需的微量元素進行配料,且保證母牛每天的運動量至少有1 h 左右。
個別母牛具有生理性和先天性不孕癥,例如母牛生殖器官發育異常、子宮位置不正、子宮頸或陰道狹窄、兩性畸形、功能性不孕等。通常異性雙胎中絕大多數的母犢患有先天不孕,同時老齡的母牛相對繁殖力會下降很多,這些均需要及時淘汰。否則牛群中留有不能及時淘汰而沒有種用價值的母牛會影響整群母牛的繁殖效率。同時在母牛的飼養管理過程中還會發生卵巢囊腫、子宮炎癥、情期出血和胎衣不下等疾病,應認真觀察和檢查母牛身體狀況,做到及時發現和診治[2]。
一些不孕或流產母牛是由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應盡快查找發病原因,采取綜合措施,控制傳染病的傳播和蔓延。對于感染滴蟲病或布氏桿菌病的母牛,應按照傳染病的防疫和檢疫要求及時進行隔離和處理。對于患有寄生蟲疾病的母牛,在母牛生產犢牛后1 個月,按照體重給母牛服用25~30 mg/kg 丙硫咪唑,對其體內外寄生蟲病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3]。
影響母牛繁殖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也相對比較復雜,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營養和疾病,因此,養殖人員應采取綜合措施,注重母牛不同階段尤其是懷孕期和哺乳期的營養配置,加強母牛的疾病防控,只有這樣才能將所有不利因素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為母牛正常的繁殖和配種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