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旋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農業農村局岔河動物防疫站,河北唐山063300
肉牛運輸期間發生應激性綜合病癥,指的是肉牛在長途異地運輸期間產生多種應激源,造成肉牛本身抵抗力不足,給予病原微生物可乘之機,引發肉牛多發性疾病,如呼吸系統病、消化系統病、甚至全身。據報道,肉牛在長途運輸期間,在運輸完成后15 h 內引發肉牛疾病,發病率高達100%,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當肉牛體溫為40 ℃,且伴隨諸多不良問題,如精神不振、反應遲緩;食欲減弱、背毛混亂;呼吸不暢,以腹式呼氣為主;鼻液呈現出流黏、膿狀態;前胸下部發生水腫;便秘、腹瀉。肉牛病癥若持續惡化,極易發生呼吸困難、呻吟俯臥、體溫驟降、眼球深陷,直至室息死亡。將病牛解剖,大多數病牛在其肺部發生壞死現象,胸腔內堆積較多的纖維性滲出液,個別病牛發生肺、胸腔二者粘連問題。河北省唐山市的人們俗稱此病為爛肺癥,學名為肉牛運輸應激綜合征。
部分肉牛養殖戶借助熱情和人力投資方面的多重優勢,成功進入農村養牛業,個別養牛戶僅有過1年養殖1~2 頭長毛牛的小經驗;個別養牛戶是與1 頭牛有過1 次長時間的親密接觸[1]。大型的專業肉牛養殖經營企業,大多為技術轉向的新興小型企業,較多小型企業個體經營者對小型肉牛肉類養殖業經營中的相關技術及其管理要求并不清楚,對各種肉牛養殖疾病的診斷防治等工作缺乏專業技術的裝備、實際行動準備,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將小型養殖場肉牛養殖工作看作是以低經濟技術為主的新興行業,飼養場的管理模式較為粗放。不具備科學養牛的相關專業知識,缺乏經驗無法組織養牛生產,所以導致了更高的發病率。
運輸過程應激系數較大,造成肉牛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為肉牛發病提供發生條件。長途與異地交通運輸活動所造成的肉牛生理應激性病癥有多種,如暑熱、冷空氣、狂風暴雨、驚嚇、體力大量消耗、不適應環境等,均可直接造成肉牛機體抵抗力驟然下降,讓病原體、微生物有機可乘,引起肉牛呼吸道、消化道甚至全身病理性反應。
以病原體為主的微生物,是引發肉牛發生細菌頻繁致病的主要因素。據有關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引起肉牛在運輸期間產生生物應激反應綜合癥的原因在于細菌及其他病原主要感染成分可能是多種致病的支原體、沙門氏菌、葡萄球菌等,造成肉牛感染,加重了肉牛的病情。
應用抗菌類的藥物可作為肉牛應激綜合癥的治療措施。根據藥物敏感性試驗分析結果:支原體對諸多抗菌藥物均有敏感反應,具體包括左氧環丙沙星、氟苯尼考、四環素、紅霉素、頭孢噻呋等,并且選擇其中的任意一種即可。此類藥物目前臨床多應用為長效抗菌制劑,一般間隔3 d 用藥1 次。鑒于母牛為雜食性動物,瘤胃細胞內含有大量的有益菌、膳食纖毛蟲,為有效防止細菌破壞有益酶和菌群,降低牛體對細菌的抵抗力,推薦肌內激素注射法[2]。
抗菌素和其他藥物可以聯合應用治療肉牛應激型綜合病癥。應用方式為:肉牛靜脈注射鹽酸脫氧四環素,1 次/d;肌肉注射一次鹽酸脫氧鏈霉素4 g,連續注射5 d。此外,體質虛弱并且無法正常進食的中年牛應選擇靜脈注射,注射選擇規格為20 mg VC、濃度為15%、容量為500 mL 的葡萄糖,連續使用5 d。
肉牛養殖戶必須增強對肉牛在運輸中發生疾病事件的防控認識,并且保障每個養牛場均采取嚴格的防疫措施,以此提升對病癥的防治效果。引進牛群時,應加強牛病檢疫防疫相關工作,并且在運牛、裝車前期不針對肉牛采取注射疫苗行為。實際應用表明疫苗可作為應激反應的誘因,降低牛的抵抗力。養牛戶可采取從健康牛體內提取10 mL 高性能免疫血清,以此作為緊急預防措施。牛群在采購完成時,應采取隔離措施,并觀察30 d,保障牛無病。
養牛場在運輸牛期間,應聘請專業人員同行,以減少病牛的引入,提升購牛的管理效能。基于國內現階段肉牛疫苗研發不善的原因,造成部分牛存在潛在病癥問題,并且在當地環境中尚未表現出臨床反應,但在經歷長途運輸后應激性發病率較為明顯,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高達30%。因此,加強購牛管理,有效控制牛群身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