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很多問題,特別是大眾在公共衛生知識和科學素養等方面的不足,如何在教育中補足這個短板,如何把災難當教材,讓全國的大中小學生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完成好這場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進一步樹立和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此前,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也提到要堅持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不過從現實操作看,大部分學生網課學習的主要內容還是學科知識,而很多學校對“堅持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要求的理解,也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居家學習的同時,注意個人衛生和做好個人防護,如出門戴口罩等。對于兩部門提出的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乏系統的教育體系,不少學校也不知道怎么給學生這方面的教育。
雖然每個學生都是疫情防控的親歷者,也可以說是在向現實學習,但是,疫情防控的各方面信息極為混雜,怎樣讓學生學會識別、分析信息,理性思考、認識社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內容。與此同時,教育學生不僅是要管一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自己、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擔當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底蘊。因此,不僅要告訴學生防控疫情的知識,更要用好疫情防控中的“活生生案例”,讓教育“入腦”“入心”。
筆者認為,當前最切實可行的途徑是,國家有關部門,如教育部、衛健委、科技部能攜手,組織權威專家學者給全國學生共同打造一門“通識類”網課(當然,可以進一步分小學生版、中學生版、大學生版)。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防控疫情中的熱點問題,用案例教學法,給學生講解防控疫情中的個人衛生習慣、疾病控制與公共衛生管理、社會治理等學生關注的內容。在目前“停課不停學”的安排下,這既方便操作,又能最大程度避免疫情防控教育流于概念化、形式化,還能解決一些教師和家長能力不足的問題。▲(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