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墨西哥特派記者 劉旭霞

自《國際衛生條例(2005)》生效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共宣布6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是最新一起,而第一起是2009年在墨西哥首先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當時,這場大流感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持續一年多,出現疫情的國家和地區逾200個,造成超過1.8萬人死亡。“兩者引起的社會反響是類似的。”墨西哥瓜納華托大學教授亞歷杭德羅·馬西亞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回憶說,“甲型H1N1流感發生時,墨西哥城仿佛變成一座‘幽城。”馬西亞斯當年是墨西哥防控這場疫情的國家專員,負責開展調研工作,并出訪相關國家進行交流。他對此次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有哪些看法?在對抗甲型H1N1流感中,墨西哥積累了哪些經驗與教訓,對后來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有哪些啟示?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對馬西亞斯進行了專訪。
怎樣結束采取的防控措施,這可能是抗疫后期的難點
環球時報:您是從何時開始重點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
馬西亞斯:作為傳染病專家,我在2003年暴發“非典”疫情時對中國高度關注,那時候我們做好“非典”傳播至墨西哥的準備,不過最終并沒有來到我們國家。今年1月初,我聽說了中國暴發新冠肺炎,后來不斷看到有關疫情的進展,直到傳來武漢“封城”的消息,這令全世界的人都認識到情況的嚴重性。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中國進行大規模動員、以舉國之力來抗擊疫情?
馬西亞斯:在疫情的最初階段,我們并不了解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機制、傳染力度,也不完全掌握病毒辨識方法。因此,我認為中國采取從中央到基層、從城市到鄉村的大規模動員是非常及時的。
環球時報:武漢在1月23日實施“封城”,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您認為這么做有必要嗎?“封城”的時機合理嗎?
馬西亞斯:在對抗疫情中,我不太確定哪些具體措施最終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墨西哥在2009年暴發甲型H1N1流感期間也采取了類似“半封城”的措施,要求學校停課、餐廳縮短營業時間、停辦公眾文化活動等。對武漢這樣一座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從決策層到執行層,針對需要采取多大力度防控措施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做出“封城”決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我認為,在地方做出決策時,當地官員應該克服恐懼,主動向中央政府及時通報真實信息,在風險報告中保障信息暢通。必須做到疫情信息公開透明,這也是墨西哥在2009年應對疫情中留下的最重要的經驗教訓之一。
環球時報:您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將如何發展?
馬西亞斯:就像一場戰爭,難的不是發起戰爭,而是如何結束戰爭,所以抗擊病毒的這場戰役需要決策者決定如何結束此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這可能是后期會出現困難的地方。我們沒有一本現成的手冊去預測每場疫情的發展軌跡,新冠病毒與甲型H1N1流感也是不一樣的。
抗擊甲型H1N1流感,墨西哥曾遭受內外雙重壓力
環球時報:您如何對比新冠肺炎與當年在墨西哥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
馬西亞斯:兩者引起的社會反響是類似的,那時候,墨西哥城仿佛變成一座“幽城”,你可以想象到一個超過2000萬居民的城市,大街上空無一人的感覺嗎?
當時,墨西哥作為疫情的集中暴發地,在一定程度上被國際社會排除在外,同時還要承受國內的壓力與批評。我們當時感覺做疫情工作非常艱難,需要克服內外雙重困難。
環球時報:能否簡要說明一下當時墨西哥疫情的狀況?
馬西亞斯:我們當時比較幸運的是,甲型H1N1 流感病毒看上去不像新冠病毒這樣頑固,墨西哥的病例是幾個幾個出現,并非是數十個上百個同時出現。不過,如果出現缺少呼吸設備等情況,就會引發醫院內部員工崩潰、外部患者以及社會恐慌的局面,這是墨西哥經歷過的現象,當時甚至有患者在大街上候診。在一家配備500張床位的醫院里,重癥監護床位可能就幾十張,而這些床位估計已有大部分被占用。我當時去調研的第一家醫院,它用來收治重癥病人的床位僅20張。
環球時報:您認為,墨西哥在應對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中留下的最重要的經驗教訓是什么?
馬西亞斯:當時,墨西哥沒有充分準備時間來抵抗疫情,我們沒有足夠的基礎設備。像中國這樣在短時間內建造上千張床位的醫院來收治病人,這在墨西哥是不可能的,盡管那時候我們也是夜以繼日地在想該如何進行相應建設。
在那個時期,我出訪了一些國家,當時這些國家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盲目樂觀,認為沒多大事,病毒不會傳播太遠,最終都會結束的。但我告訴他們需要嚴肅對待此事,病毒傳播力很強,必須提前做好防護準備,并重視各大醫院和衛生系統的急救設備、重癥監護設備是否充足等問題。但在疫情前期,很多人只愿意按照上級領導下達的法令文件辦事。
就這次中國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我認為武漢“封城”措施不僅有利于控制病毒傳播,也為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抵抗病毒提供了準備時間。
環球時報:請您做一個總結,即2009年的疫情對墨西哥后來的公共衛生安全以及公民衛生健康素養產生了什么影響?馬西亞斯:其實,甲型H1N1流感在病毒性疾病診斷以及臨床治療等方面并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指導意義,但我們學會了為應對疾病大流行必須隨時做好防控準備。
環球時報:很多媒體提到,2019年至2020年暴發的流感在美國已導致上萬人死亡。連醫療條件先進的美國都如此,這是否說明在應對流行性疾病方面,各國都亟待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
馬西亞斯:當然,全世界都應該盡力、及時應對流行病的傳播。但遺憾的是,各國都未做好充分準備,甚至包括最強大的美國。武漢出現的醫療資源短缺問題有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我們必須重視提高醫院的收治能力,因為醫院是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國際公共衛生事業的啟示
環球時報: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項決定對中國和世界而言意味著什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這一決定?
馬西亞斯:世衛組織這項舉措的意義在于警告全世界現在出現了一種正在威脅人們健康的現象,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所有國家和地區之間應該進行信息溝通和意見交流,摒棄謠言和假新聞,達到能讓脆弱的衛生體系可以更有效地抵抗疫情的目的。但是世衛組織尚未指出在中國暴發的新冠肺炎已構成大流行,它與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大流行是指一種新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傳播。
世衛組織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措施,但是美國第一個宣布對中國公民入境采取全面限制措施,這是非常荒唐的。現階段,新冠肺炎已經傳播至中國以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這需要全世界合力阻擊,以防止其發展成為大流行。我認為,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不在于控制邊境,而是要讓本國各大醫院配備收治病患的設施,打好自己國家的疫情防御戰。
環球時報:2009年至今,世衛組織宣布6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您的經驗看,未來大型傳染病依然會按照這樣的頻率暴發嗎?
馬西亞斯:我想會。新型疾病的出現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共衛生安全,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沒有治療新型疾病的疫苗,這是比較棘手的問題。
環球時報:在全球化時代,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國際公共衛生事業的啟示是什么?
馬西亞斯:這告誡我們必須創建一個更加協調的國際反應機制和更完備的公共衛生救治計劃。十年前,世界經歷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當時,我們逐步走過了疫情發生、社會驚慌、疫情結束、疫情被遺忘的階段。我們學習到了很多經驗,知道傳染性病毒是不分國界、不分國籍的,病毒的國際性傳播是不需要“護照”的。我認為,國際社會應該從一國發生的疫情總結合作經驗,并充分認識到只要其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類似問題,世界各國都有可能會被波及。據我了解,墨西哥衛生部已經做好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準備。▲
環球時報20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