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工智能的自然之維

2020-02-20 15:30:32
云南社會科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類智能

李 珍

目前在人工智能問題的相關研究中,缺乏對人工智能本質的本體論思考:人工智能是自然的,亦或是非自然的?或許在大多數人看來,人工智能當然是“人工”的,而“人工”與“自然”明顯是相對立的兩個范疇,因而人工智能的自然性也就沒有了討論的意義。但實際上,在智能問題上對“自然”與“人工”的概念作哲學上的反思,與人工智能研究的諸多問題有密切關聯,如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倘若人工智能是非自然、非人類的,那么它是否在將來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倘若人工智能是自然的,只是人類自然創造的一種延續,那么它是否仍然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再如,智能的本質問題:倘若人工智能是非自然的,那么智能是否只能被人類所擁有?人工智能是否只能是對人類智能的模仿?倘若人工智能是自然的,那么智能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中的“智能”何以統一?

一、“人工”與“自然”并無界限之分

自然與人工的二分及對立由來已久,其中人工物的本體論地位向來較低,這一傳統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物”和“人工物”所作的區分,他認為:“凡存在的事物有的是由于自然而存在,有的則是由于別的原因而存在。‘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明顯地在自身內有一個運動和靜止的根源。反之,床、衣服或其他諸如此類的事物,在它們各自的名稱規定范圍內,亦即在它們是技術制品范圍內說,都沒有這樣一個內在的變化的沖動力的。”①[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43頁。亞里士多德依據生成原理將事物區分為“自然物”和“人工物”,自然物具有內在的生成和運動根源,而人工物不具有這一特征,它的生成和運動的原因不在于自身,而在于人的目的。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物”與“人工物”的區分源自于他的“四因說”,自然物與人工物的差異并不在于質料因和動力因,而在于形式因和目的因,作為一個事物生成的原因,要么是在自然層面,要么是在人的目的層面。因而,自然和人工被作為對立面而嚴格分離,它們之間的區別僅取決于某物是否是人造的。

這一“自然-人工”二分的哲學傳統一直沿襲至今,大量充斥于當代各種文獻之中,哲學領域的文本如此,技術領域的文本亦是如此,包括大量有關人工智能的文獻。以西蒙(Herbert Simon)的經典著作《人工智能科學》(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為例,他在其中寫道:“你必須明白,我在盡可能中立的意義上使用‘人工’,人工與自然相對。”①Simon HA﹒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Cambridge:MIT Press,1996,P ﹒4﹒通常看來,自然-人工的區別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人工物依賴于人類,而自然物不依賴于人類。人類活動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實體都是人工的,而自然物則是自然界自發產生的,不依賴于人類的活動。其次,人工物是意向性行為的結果,而自然物是非意向性行為的結果。自然-人工的區分與事物的源起有關,人工物是有意識的人類活動和技能的結果,而自然物是大自然盲目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的過程不是意向性行為。以天然花卉與人造花卉為例,天然花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個過程不追求任何目標,而人造花卉是以天然花卉為藍本,用塑料、水晶、布料等材料制成的假花,它并不是一種生物,而只是一種技術性人造制品,是人類為了滿足審美等方面的目的而制作出來的。

這種區分簡單而直接,但缺乏對“自然”與“人工”的概念作哲學的反思,實際上,這一問題遠遠比想象中的復雜,人工與自然之間界限不明,一方面,自然物常常具有人工屬性;另一方面,人工物也具有自然屬性。

自然物常常具有人工屬性。以天然花卉為例,天然花卉的自然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即使是普通的天然花卉,或多或少都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和技能所產生的結果,例如人類選擇性的育種活動,如果考慮DNA遺傳操作的復雜技術,這種選擇會變得更加人為。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即使最普通的天然花卉也是一種人工技術制品。近年來,轉基因技術一直飽受爭議,其中有一種拒絕轉基因技術的理由是它不是“自然”的。從這個角度而言,自然-人工的二分甚至被作為一種價值評判的基礎,“自然”的被認為是合理的,“人工”的則被認為是不合理的、違反自然規律的,所以,純天然食品的價格往往高于加工食品的價格。但實際上,目前的農作物幾乎都是通過雜交而來,雜交是當今世界上廣泛運用的一種農作物育種方法,雜交技術同樣是人工技術制品。“幾千年的農業和工業活動中,自然已經被人類重新配置。‘原始森林’,從在人類絕對沒有觸及的林地意義上來說,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類的想象中。地球上不存在完全不受人類技術影響的地方。”②Bensaude-Vincent B, Newman WR﹒ The artificial and the natural: An evolving polarity﹒ Cambridge: MIT Press,2007,P﹒2﹒因此,是否依賴于人類的意向活動,并不能作為人工與自然的劃界標準。

另一方面,人工物也具有自然屬性。從技術人工制品的屬性而言,它具有雙重性質,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人工屬性。技術人工制品的人工屬性指的是它們是有目的性設計的實體,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某種實用性的功能;自然屬性指的是它們與自然物同樣具有物理和化學基礎,是服從于自然律的物理對象,作為物理對象,它們的行為能夠以一種非目的論的方式來解釋。以雌激素為例,圍繞雌激素的分類與命名特別混亂,如有天然雌激素、合成(synthetic)雌激素、仿生(biomimtetic)雌激素、人工雌激素等之分,天然雌激素是雌性動物卵巢、胎盤和腎上腺皮質中所分泌的一種物質,如雌二醇、雌酮、雌三醇,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雌激素大多數是以雌二醇為母體人工合成的衍生物,如苯甲酸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炔雌醇、炔雌醚、妊馬雌酮等。天然雌激素與人工雌激素的劃分是不斷變化的,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一種雌激素被認為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常常依賴于特定的語境。某些雌激素聲稱是天然的,并不是因為它與天然雌激素在生物上并不同質,而僅僅因為它們同為跨物種的生物活性物質。那么,在生物上同質但是由人類合成的雌激素是不是天然的呢?在生物品牌價值上,圍繞著“自然”與“人工”存在著諸如此類的大量爭議,這是人工與自然概念在本體論上的模糊所導致的結果。

二、科學實驗的“人工”與“自然”之爭

在科學實驗問題上通常會涉及到“自然”與“人工”之分,科學觀察與科學實驗是獲取科學事實的兩個基本途徑,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觀察通常被認為是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現象,而實驗是在人為干預的條件下發生的現象,這恰恰是“自然”與“人工”兩個概念的差異所在,科學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就像技術人工制品一樣,是人類意向活動的產物。因而,對科學實驗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深入闡釋“自然”與“人工”的問題。

早期實驗科學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爭論的一個焦點就是實驗科學的可靠性問題,作為實驗科學的支持者,近代化學的先驅波義爾(Robert Boyle)最早將科學實驗引入化學研究當中,在對實驗科學的可靠性做辯護時,他打破“自然”與“人工”概念的區分。當時,一批化學家對科學實驗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通過操控自然而獲得的結果是人為的,因此不能提供關于自然過程的可靠信息,因為在實驗中,觀察自然的設備和研究自然的條件是人工的,而研究的對象和過程卻是自然的。但波義爾認為:“很多所謂的人工產品可以被歸類為自然的范疇,因為在物質世界中除了依據固定的法則彼相互作用的實體,似乎沒有什么別的東西……。因此,自然的和人工的,只是意識附加到事物上的一種符號屬性,根據不同的方式來考慮它們。”①Sargent R-M﹒ The Diffident Naturalist: Robert Boyle and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men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60﹒

在當代,哈金(Ian Hacking)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觀點,他提出:“實驗是創造、生產、提煉和穩定現象”②Hacking I﹒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P﹒230﹒,這一論述中極具革命性的觀點是科學實驗能夠“創造現象”。對于“創造現象”,存在兩種不同的解讀:一是創造現象的條件,二是創造現象的屬性。第一種解讀是克魯斯(Peter Kroes)提出的,他認為,所謂“創造現象”并不是說實驗者直接創造了現象本身,而僅僅是為現象的發生創造了適當的條件。因此克魯斯認為,按照哈金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實驗現象)不是由人類創造的,因此不是人工制品”③Kroes P﹒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s; the natural versus the artificialIn: Proceedings of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Vol﹒ 1994, Volume Two: Symposia and Invited Papers,P﹒431-440,1994,P﹒432﹒,從而為科學實驗的自然性辯護。但其實,這種解讀并不能說明科學實驗是自然而非人工,科學實驗的創造方式與人類對花卉的培養方式是十分類似的。科學實驗中的現象類似于天然花卉,而非人造花卉,因為人造花卉是對天然花卉的模仿,而實驗現象并不是對自然現象的模仿,而是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所產生的自然現象,這一點與天然花卉類似,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天然花卉并非“天然”,是人類有意識活動的結果。因此,這不能說明科學實驗是自然的而非人工的,它就像天然花卉一樣,是經過人類的設計才產生的,這只能說明自然與人工之間并無界限之分,只有程度之異。在農耕時代,人類在對花卉的培養過程中,所能干預的范圍僅僅局限于對其培養環境的改變,如土壤、水分、陽光等外在因素,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人類所能干預的范圍已經能夠操控到花卉的DNA性狀。通過干預環境所培養的花卉被認為是“自然的”,通過雜交技術培養的花卉也被認為是“自然的”,而通過操控DNA所培養的轉基因花卉則常常被認為是“人工的”,但實質上兩者并無本質上的差異,都是人類選擇性育種的結果,差異僅僅在于人類干預的范圍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擴展和深化。

對哈金“創造現象”的第二種解讀是,“創造現象”并不僅僅指的是實驗者創造了現象的條件,而是還創造了現象中的特定屬性。原因在于:一方面,自然現象的觀察設備和研究條件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另一方面,研究對象之間也沒有嚴格的界限。量子力學中的很多最近的科學實驗證實了這一點,例如,測量到的粒子與測量裝置之間的邊界難以區分,許多量子現象只有在特殊的觀察條件下才出現,因此很難說這些現象是完全自然的,實驗者參與了現象的創造。按照這種解讀,科學實驗的確是人工制品,是依賴于人類意識活動而產生的現象。問題的關鍵在于實驗現象與自然現象的差異何在?第一部分已經分析了自然物與人工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否依賴于人類;第二,是否是意向性行為的結果。實驗現象是人類意向性行為操控作用下產生的現象,而自然現象是自然界自發過程所產生的現象,兩者從自然律上來說沒有任何差異,實驗者不能創造出非自然的現象屬性,而只是在完全自然的條件下,使特定屬性呈現出來,達爾文有關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理論有助于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

三、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選擇的觀點,即自然選擇是物種進化的原因,對于達爾文對“自然選擇”一詞的用法,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進化的證據》中記錄了一段很有意思的插曲。①[英]理查德·道金斯:《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進化的證據》, 李虎、徐雙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81頁。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最初的版本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說自然選擇每日每時都在世界范圍內檢查每一種變異,甚至最細微的變異。它剔除壞的變異,保存和積累好的變異,只要有機會能改善每一只生物和它的生存條件的關系,自然選擇就默默地、不知不覺地工作。……”然而,達爾文在后來的版本中將第一句話修改為:“可以隱喻地說,自然選擇每日每時……”,達爾文為什么修改這句話呢?原因在于與達爾文共同提出進化論的華萊士對“自然選擇”一詞提出了不同意見,華萊士寫信給達爾文指出,“自然選擇”一詞把“自然”隱喻成了一種有意識的主體,容易造成人們對這個理論的誤解,把“自然”人格化成了另一個上帝,而生物進化所要揭示的恰恰是一個“無主體”的自然過程,所以,他建議用“適者生存”替代“自然選擇”一詞。然而,達爾文并沒有完全接受華萊士的建議,在第二個版本中,“自然選擇”這個術語并沒有被完全放棄,而是修改為“可以隱喻地說……”,強調“自然選擇”僅僅是一個隱喻。達爾文之所以堅持用“自然選擇”這種隱喻式表達,原因在于他是通過觀察馴化過程中的物種變化,以人工選擇為出發點和依據而提出自然選擇的觀點,他認為如果人工選擇是可能的,那么自然選擇也是可能的。他說:“對于家養動物來說,我們見到的變異并不是人類作用直接造成的;人類既不能創造變異,也不能阻止變異,只是能夠將變異積累起來而已。當人類將生物放在新環境中時,變異就產生了;但類似的生活條件的變化,自然界中可能也會發生。”②[英]達爾文:《物種起源》, 桂金譯, 北京:臺海出版社,2017年,第45頁。“人工”并不意味著模仿,馴化過程中人類并不能違反自然規律而任意創造出物種的特性,只能通過馴化維持人類所希望的物種變化方向,可以假設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即使沒有人類累積地選擇,相同的變化過程仍然有可能發生,這就是自然選擇。所以,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的差異在于:人工選擇是有主體干預的,人就是實施這個“選擇”行為的主體,這是人類意向活動的結果;而自然選擇是自然界中自發產生的,并沒有主體。但是對于生物而言,不論是通過在人工選擇還是自然選擇中的適應性變異而進化,兩者的原理沒有任何差異,進化的機制是完全相同的,這便是達爾文由人工選擇的研究推導出自然選擇觀點的邏輯。

通過“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的對比,還能了解到,“人工”與“自然”區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沒有真正將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根據進化論,物種發生變化是由適應環境所導致的,環境不僅包括地理位置、氣候、溫度等因素,還包括其他生物,某個物種的捕食者或處于同一食物鏈上的其他生物會對其帶來選擇性壓力并導致這一物種逐漸累積發生變化,由其他生物的干預所引起的物種變化的過程仍然會被認為是“自然的”,而為什么一旦干預主體不是其他生物,而是人,這個過程就會被認為不是“自然的”呢?這實質上是把人性與自然界的自然性區分開了,將人性看成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東西。

四、丹尼特對智能統一性的辯護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高級技術人工物,與之相對的概念是自然智能,自然智能是生物進化的產物,是自然界盲目選擇過程中的特定階段所產生的生物智能,而人工智能是人類有目的地制造出來的人工物,是在非生物基礎上的智能創造。從起源上來講,人工智能源于對自然智能的模仿,早期的模仿是直接在計算機中復制人類智能,然而,近年來傳統模擬方法顯現出了局限性,出現了多種其他的實現方式:一是仿真的方式,即在非生物介質中模擬大腦的結構與功能;二是涌現的方式,即創造出能夠涌現智能的物理系統;三是進化的方式,例如人工大腦的創造。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實現方式在早期是自上而下的,即直接在計算機上復制高級智能,近年來逐漸轉向自下而上的實現方式,即通過構建智能片段來實現大腦的復雜性。人工智能雖然源于對自然智能的模仿,但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絕不僅限于此,是“智能”的創造,而不僅僅是創造出一種類似于智能的東西。將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與人造花卉和天然花卉對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花卉有真假之分,而智能卻無真假之別。人造花卉不是天然花卉,它只是在模仿自然,所以是“假花”,而人工智能并不只是模仿,而是一種恰當意義上的智能,“假”智能是不存在的,如果一臺機器表現得是有智能的,那么它就是智能。因而,不論是人工智能,還是自然智能,智能是統一的。

對于智能的統一性,丹尼特的意向性理論提供了一種有力的辯護。塞爾(John Searle)曾經嚴格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意向性:內在意向性(intrinsic intentionality)和派生意向性(derived intentionality)。①[英]約翰·塞爾:《心、腦、科學》, 楊音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第69頁。內在意向性更接近于布倫塔諾對“意向性”的傳統定義,即將其作為區分心理現象與物理現象的標志,意向性被認為是心理現象所具有的獨特特征,塞爾提出內在意向性是人或動物所擁有的一種心理狀態,諸如信念、愿望,是心靈關指世界的一種能力;派生意向性是指由內在的意向性所引申出來的意向性,比如文字、圖畫、圖表等常常也能夠關指世界,但是它的關指能力完全來自于具有內在意向性的行為主體。按照塞爾的區分,內在意向性是自然智能的一個特征,而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意向性只是一種派生意向性,它只是由人類創造出來實現某種功能,能夠對外界的變化做出反應,它對于世界的關指性是由設計者所賦予的,而對于它自身而言,是沒有任何心智的,這是塞爾著名的“中文屋思想實驗”所得出的結論。

丹尼特從意向性的起源入手,從進化論和工程學的角度重新解釋了意向性,表明內在意向性與派生意向性之間的差異是不存在的。丹尼特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內在意向性本質上是派生意向性。丹尼特認為所謂“內在意向性”實質上源于進化的自然創造過程,他指出:“大腦是一個人工制品,它的意向性源于把它作為組成部分的大系統的意向性,或者換句話說,源于它的創造者——自然之母(又稱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的意圖。”②Dennett DC﹒Kinds of minds: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Basic Books,1996,P﹒52-53﹒因而內在意向性與派生意向性并沒有本質區別,它們都是由它們的創造者所賦予,區別僅在于內在意向性的主體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而派生意向性的主體是由生物創造的人工物。其次,派生意向性并不一定只能從內在意向性中獲得,也可從派生意向性中獲得。人類并不是人工制品所具有的派生意向性的唯一來源,人工制品的意向性同樣能夠被其他人工制品所賦予。人類的大腦和心靈從它們的創造者(自然)那里獲得意向性,并且能夠將其指派給人工制品,同樣的方式,人工制品又能夠將它們的意向性指派給它們的加工品,例如,能夠基于它們的“經驗”做出決策的機器人。最后,內在意向性與派生意向性的實現機制相同,都是通過涌現的方式呈現的。派生意向性是由它的組成部分所實現的,人類的意向系統同樣如此,它源于地球進化過程中的某個時刻,是由自我復制的大分子所組成的系統所涌現出來的屬性。丹尼特說:“我們是機器人的后裔,由機器人組成,我們所享受的所有意向性都來源于這些數十億意向性系統的更基本的意向性”③Dennett DC﹒Kinds of minds: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P﹒55﹒,“機器人”指的是“自然機器人”,即自然系統中自我復制的大分子。

丹尼特從進化論和工程學的角度瓦解了內在意向性和派生意向性的區分,統一了意向性概念,并用同樣的思路解釋智能現象。他說:“一旦我們采用工程學的觀點,那么功能的核心生物學概念和意義的核心哲學概念就能夠被解釋和統一。由于我們自己響應和創造意義的能力——我們的智能——根植于我們作為達爾文進化過程中最高級產品的地位,真實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區別就崩潰了。”①Dennett DC﹒Kinds of minds: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P﹒185﹒丹尼特從進化的角度統一了自然智能與人工智能,他指出雖然這兩者在創造過程和創造機制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是無目的的、無先例的、極其昂貴和緩慢的,而智能設計是有目的的、有預見性的,受成本考慮支配,而且通常相對較快。但實際上,兩者都根植于統一的達爾文進化過程,體現了智能在形式與載體上的多樣化,而不論進化的產物,還是智能化人類設計的產品都是生物產生的人工產品。

五、進化視角中的人工智能

丹尼特從進化視角對智能的闡釋是極具啟發性的,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類似的想法早在1863年就首次出現在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的《機器中的達爾文》一書中,這本著作是在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幾年之后出版的,書中他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概念運用到了技術進化當中,他提出:“我們使用了‘機械生命’‘ 機械王國’‘ 機械世界’等詞,而且我們這樣做是明智的,因為當植物王國從礦物中緩慢發展出來時,動物以同樣的方式依隨于植物,所以,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一個全新的王國已經誕生,迄今為止所看到的一切有朝一日會被認為是這個種族的古老原型。②Butler S﹒ Darwin among the Machines﹒ In: The Notebooks of Samuel Bulter﹒ Vol﹒20 of The Shrewsbury Edition of the Words of Samuel Butler﹒ London:Jonathon Cape, P﹒35-40,1926,P﹒43﹒在巴特勒看來,人類正在努力培養一種新的機器,這種機器很快將優于人類,并在地球上占據主導地位。在幾年以后的小說《埃瑞洪》(Erewhon)中,巴特勒發展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人類的種族從完全沒有意識的東西中產生,因此,倘若說從現存的東西中產生有意識(甚至比意識更多的)的機器在先驗上是可能的。

巴特勒的思想與丹尼特的觀點在兩個方面是一致的:一是都認為有意識的東西是從無意識的東西中產生的。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的新屬性是從基本層次中涌現出來的,這些屬性在基本層次上是不存在的,它的組成部分不會具有這些屬性,這些高層次的屬性除了物理屬性、化學屬性之外,也包括心靈屬性,智能就是其中之一。二是從進化視角闡釋智能的創造過程,巴特勒在深刻的類比基礎上,提出從植物對礦物的依隨、動物對植物的依隨,到有意識的機器對人類的依隨是同樣的邏輯。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巴特勒居然在19世紀就提出這樣天才的設想。

實際上,這種思想背后是一種后人類中心主義思潮,這一思潮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人的嚴重去中心化。人類中心主義曾經在思想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人類一直認為自己處于宇宙的中心,是萬物的主宰。然而,隨著近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的自我認知不斷發生變化,變化的趨勢之一在于人的去中心化,一般認為,這其中已經經歷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失去了宇宙中心的地位,但人類仍認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第二次革命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出,人類失去了萬物之靈的地位,但人類認為“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依然保有中心地位”;但是這一假象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徹底粉碎,人類并不擁有純粹且清晰的意識,這被認為是第三次革命。然而,這三次革命所不能撼動的是帕斯卡所說的“思考的尊嚴”,也就是說,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即使在天文學、生物學、清晰的意識上被質疑,但在高級思考能力上卻仍然是宇宙中所獨有的,這成為了維護人類在宇宙之中優越性的最后一道底線,然而,圖靈革命卻可能讓人類失去宇宙中唯一智慧智能體的中心地位,因此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將圖靈革命稱為是第四次革命。③[意]盧西亞諾·弗洛里迪:《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類現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頁。后人類中心主義思潮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通過新的路徑重新進入哲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的全面嘗試,并將此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它拒絕了“現代性的人類公理”,即在所有過程中把人作為中心角色,而通過展示人類天生是凡人,深深地植根于進化的過程中來填補人與世界之間的鴻溝。

近年來,韋爾施提出了一種“進化人類學”(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思想,進化人類學試圖跨越人類與世界之間的鴻溝,展示了人本身就是一種屬世的存在,深深根植于自然進化的過程之中,從而展示人類絕不是獨特的和超自然的存在,而是通過生命過程的發生分享與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為了論證這一觀點,韋爾施提出了動物-人連續體和人-人工智能連續體兩個重要的概念,認為這兩個概念能夠從以下兩個方面支持本文關于人工智能自然性的論證。

首先,擁有智能并不是人類的特權。一直以來,智能被認為是人類的特權,只有人類才擁有智能,這種假設早已被證明是錯誤的。 生物學家已經收集了大量證據表明智能在動物界中普遍存在,例如,脊椎動物具有基本的分類能力,鴿子在抽象和概括方面是專家,哺乳動物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黑猩猩能夠理解因果關系、能夠在鏡子中識別自己,有時候甚至能夠通過審議來解決問題。人類毫無疑問擁有智能,但智能并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人類理性源于動物理性,因此,自然智能并不僅僅是人類智能,也不僅僅被哺乳動物和靈長類動物所擁有,而是在動物界廣泛存在的。此外,人類執行理性的模式也不是唯一的或最高的模式,例如,鳥類大腦與人類大腦結構差異相當大,不具備人類大腦相同的皮層和神經網絡,但鳥類大腦的神經群能夠實現與人類大腦類似的功能,因而沒有理由認為人類大腦是自然界進化的高峰。韋爾施認為動物與人是連續體,他認為動物與人之間的關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就能直接看到,“人類胚胎不是從人類胚胎開始,它起初看起來像一條魚,之后就像一只兩棲動物,然后像蠑螈,隨后就像一只爬行動物,類似于哺乳動物,只有在第八周結束時,才會明顯地像人類。”①Welsch W﹒ Postmodernism-Posthumanism-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Posthuman Studies 1(1):75-86,2017,P﹒78﹒他認為個體發育過程恰恰反映了人類進化的歷程,即從魚類通過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到哺乳動物。基于此,他提出不能以理性為名義將人類作為單獨的類別來理解,相反,應該通過考慮在漫長自然進化過程中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共性來理解人類。

其次,人造物是人類自然能力的延伸。大自然賦予人類這種能力,使得人類不僅能夠在生物學基礎上創造出具有智能的后代,還能夠創造出擁有智能的非生物實體。正如丹尼特所說“……我們已經開始設計和生產可以設計和生產人造物(可以設計和生產人造物……)的人造物”②Dennett DC﹒ 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the evolution of minds﹒ London:W﹒W﹒Norton& Company,2017,P﹒71﹒。智能不僅僅能夠被人類擁有,被其他生物擁有,還能夠被計算機、智能手機、機器人等人造物所擁有。人類與人工智能正在以各種方式結合,現階段人工智能主要作為人類的智能工具,例如心臟起搏器、人工耳蝸、先進的駕駛員輔助系統等,在未來甚至可能將基于生物體的人類智能“下載”到計算機中,使得機器智能不受肉體的限制,甚至能夠比人類大腦更快速、可靠地計算。韋爾施提出了人-人工智能連續體的概念,他認為人類進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大約250萬年前到大約4萬年前,在此期間,人類直立行走,毛羽減少,大腦結構發生改變,這一階段人類的進化與其他生物的進化是同步的;第二階段始于4萬年前,人類的生物遺傳進化基本完成,文化進化開始了,相比于生物遺傳進化,文化進化更加快捷、有效,人類在經濟、科學、技術等多個領域不斷增強;目前人類正在進入第三階段,人類第一次能夠不僅通過改善其文化軟件而且通過改變其遺傳硬件來改進自身。 從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經歷范式的轉化,第二階段的文化進化與遺傳進化沒有關聯,而在第三階段,人類通過先進的技術將兩者結合起來,文化進化可將其控制范圍擴展到基因的層面。

在每一次人類自我認知發生變革的時候,人類都會感覺恐慌,在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出之時,無一不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今天,這種恐懼更甚,人們恐懼“奇點”的到來,害怕失去人之為人的根基,各種人工智能威脅論便是這種恐懼的體現。然而,倘若從人工智能的“非人類”“非自然”特征而引出它對人類生存威脅的結論是錯誤的,對人工智能在存在論意義上的評價不能缺少恰當的進化視角,這一視角會導致人類對人工智能的認識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而徹底破除各種以人類為中心的殘余。從進化的視角來看,自然智能與人工智能雖然在產生方式與實現載體上不同,但同樣都是自然界在不同階段的產物,符合自然進化的進程。因此,人工智能既不是“非人類”的,也不是“非自然”的,而是人類自然創造的一種延續。對于人類歷史而言,人工智能的產生是人類進化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對于人工智能的歷史而言,人類則可被看作是自然界的創造性工具。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人類智能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人工智能與就業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精品国产91爱| 伊人91视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四虎AV麻豆|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日韩激情成人|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国产91成人|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999国产精品|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亚洲aaa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国内黄色精品| 亚洲成人77777|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欧美色图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熟妇无码人妻|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美女免费| 亚洲无线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69av在线| 日韩在线中文|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理论片一区|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AV熟女乱|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