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
從2020年初持續(xù)至今的這場突發(fā)疫情,讓千萬級人口的大都市、億級人口的大省生產消費近乎“停滯”,國家整體宏觀經濟和市場情緒依然能夠臨陣不慌、布局反彈,充分體現出中國經濟的戰(zhàn)略縱深和韌性,體現出40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雄厚工業(yè)化產能優(yōu)勢??v觀中外歷史,因大災瘟疫所造成的低收入群體下沉及社會動蕩屢見不鮮,而中國經濟在面臨疫情考驗時能夠整體保持韌性,也來源于多年的民生保障底線思維及精準扶貧所構筑的底氣。
但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經濟的韌性并不等于彈性,突發(fā)疫情必然會對樓市、股市產生短期影響,特別是股市作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的“主戰(zhàn)場”,更多的還是體現市場對經濟彈性的判斷。目前中外學界對今年中國經濟有“V”字形走勢的判斷,一季度經濟增速無疑是向下的那一筆,而對疫情過后宏觀經濟的彈性,是否能像2003年一樣出現一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周期,目前也不宜過于樂觀。這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歷史階段所決定的,并非采取更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所能輕易改變。
但這不等于說外界要就此降低中國經濟積極作為擴大彈性的信心。不妨參考比中國經濟彈性差得多,貨幣政策效果弱得多的歐元區(qū)。2019年歐元區(qū)可謂流年不利。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和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2019年GDP增速都為負數,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的增速僅為0.6%,是2013年“歐債危機”以來的最低點。三大強國經濟疲弱,反映出“老歐洲”經濟活力的降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歐洲央行持續(xù)五年的負利率似乎沒起到什么作用。
然而展望2020年,歐元區(qū)經濟多少有些觸底反彈的意味。2019年法國經濟受到國內養(yǎng)老金改革罷工的短期影響,給2020年的增長基數“挖了個坑”;德國的情況也差不多,統計數據上的基數效應讓這個“老歐洲”經濟大國有望在2020年增長1%以上。歐洲央行新掌門人拉加德在實體經濟領域頗有建樹,一上任就一改歐洲央行的“書卷氣”,在一月底向市場拋出了“貨幣政策轉向”的信號、結束長達五年的負利率政策。
以歐元區(qū)的“貨幣主義泛濫”教訓為戒,中國應對突發(fā)疫情并不需要降息,相反“頑強”的國內通貨膨脹給了繼續(xù)正利率的充分理由。A股近期的反彈也不是“雞犬升天”的全面上漲,那些受疫情影響大的板塊,并沒有得到資本的救贖。真正引領股市“彈性”的,還是那些代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的板塊。因此,疫情過后的中國金融更要脫虛入實,不僅要通過鼓勵直接融資恢復產能,還要避免負利率“滋生”通貨膨脹。針對不同行業(yè)短期面臨的虧損和難題,應該發(fā)揮地方政府和行業(yè)協會的作用,貨幣政策也應針對短期維護充足流動性,不宜大“放水”。
另一方面,股市近期的反彈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內資本投資渠道狹窄的反映。雖然談不上“資產荒”,但是國內產業(yè)資本的階段性糾結還是顯而易見的——傳統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已經沒有空間,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水平也處于低位。參考日本、韓國的歷史經驗,資本主導的跨境產能合作是最佳路徑。筆者在春節(jié)期間走訪了東南亞多個城市,同行的企業(yè)家不斷與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城市特征進行比較,越來越多的當地有識之士也愿意“搭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便車”。突發(fā)疫情不應該打斷中國經濟擴大開放的步伐,這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彈性來源?!ㄗ髡呤侵凶C焦桐首席經濟學家、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環(huán)球時報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