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業欣
摘 要: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進入新時代脫貧攻堅階段,避免“大水漫灌”和實現精準扶貧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各級黨委和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我國在扶貧工作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例如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仍然較低、發展水平滯后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加之越往后扶貧難度越大,精準扶貧實施的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需要采取有效對策,增強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精準扶貧;存在問題;因戶施策;因人施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6-0029-02
目前學術界關于“精準扶貧”的概念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其含義的解釋主要是來自政府的官方文件中。所謂“精準扶貧”,就是要對不同地區的貧困、不同類型的貧困做到精準識別,堅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集中最大力量和最大資源對其進行幫扶。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概念,“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現在我國的扶貧工作仍然在路上,還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必須把精準放在首位,確保政策有效落地、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為如期達到全國貧困戶穩定實現《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我國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努力確保在現行標準下全面實現農村人口脫貧。我國主要實施了發展產業助脫貧、轉移就業助脫貧、實施異地搬遷助脫貧、教育幫扶助脫貧、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助脫貧、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助脫貧、改善生態助脫貧的措施,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一、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發展難度大。農村地區交通狀況差、產業起步晚,沒有成規模和質量均優的龍頭企業、完整的產業鏈和大容量的成熟市場,這使以產業帶動發展推動扶貧工作難度較大。同時,發展農業產業的主體力量不足,部分農戶存在一定的依賴心理,期待依靠政府的幫扶資金度日,不思進取,對于發展產業、依靠自身力量進行脫貧信心不足[1],這使產業發展缺失了重要的主體力量和積極性,增加了產業發展的難度。
2.金融扶貧措施落實不到位。從金融機構來看,金融機構為防范和控制借貸風險,向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的信心不足,沒有同貧困戶之間建立起有效信任關系,存在一定的惜貸和慎貸的情況,這導致很多原本是給貧困戶的信貸指標流向了個體工商戶和當地的規模企業,容易造成“扶富不扶窮”的情況。從貧困個體自身來看,由于思想保守、不愿意主動接受新事物、新理念,部分貧困群眾不了解金融扶貧政策,不清楚如何申請貸款、如何使用貸款,甚至有的貧困群眾不愿意貸款,存在“脫貧不能靠貸款”的錯誤認識;還有的貧困戶存在信用問題,認為扶貧資金不需要還,增加了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導致金融扶貧措施難以落實。
3.干部隊伍在工作中存在不嚴不實的問題。有的干部工作態度不端正,有工作能力卻不愿意作為。例如,為了趕進度、應付檢查,工作粗略急躁,存在很多扶貧措施沒有真正落實下去的問題;個別地區干部認為本地區貧困人口不多,按時脫貧的任務不重,工作進程緩慢;還有干部將貧困工作文件化、會議化、形式化,把大量資金使用在制作掛圖和展板上[2]。部分干部將個人感情夾雜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在推薦貧困戶過程中存在優親厚友現象,庸俗黨群關系、割裂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
4.扶貧對象缺乏自我發展脫貧的動力。貧困戶大多文化素質較低,思想觀念陳舊保守、安于現狀,嚴重缺乏自我脫貧、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消極等待政府扶助被動脫貧。還存在很大一部分群眾不愿意退出貧困隊伍、害怕脫貧,對補貼和各種幫扶資源產生了依賴[3],甚至有的貧困戶對自己享受的扶貧政策不夠了解,也不夠清楚,對幫扶干部與他溝通發展生產脫貧的問題不感興趣,更多地關注幫扶干部沒有帶來的慰問金。
5.缺乏穩定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已經實現脫貧的群眾中,有的獲取持續穩定收入的能力還不強,家庭抗風險能力較弱。如何進一步加強開發式扶貧和保障性扶貧政策的銜接,防止“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特殊貧困群體再次返貧,如何通過產業培育、就業促進和能力素質提高等方式進一步夯實穩定脫貧、逐步致富的基礎,需要深入思考。
二、增強精準扶貧工作有效性的對策建議
1.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培植支柱產業。培植區域特色支柱產業需從完善基礎設施、干部帶動、多個方面努力,促進其協同帶動產業發展。一是改善貧困地區交通狀況和完善基礎設施是發展農業產業的基礎條件,建議實施村級道路通暢工程,規劃道路建設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建設交通運輸主通道,完善縣域公路網體系;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完善城鄉供水管網;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實施流域綜合治理,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二是結合各地的農業條件培育具有鮮明縣域特色的支柱產業,加大對支柱產業的扶持力度,把培育支柱產業作為脫貧的重點內容。三是開展鄉村旅游扶貧工作,規劃建設切實可行的紅色旅游風景區、鄉村旅游農家樂,通過發展旅游業和生產特色旅游產品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2.切實落實金融扶貧措施。在制度層面,建立借貸貧困農戶銷售獎勵制度,根據特色產業銷售額進行獎勵,設置多種獎勵類別,提高其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通過金融扶貧帶動產業的發展。建立“信用農戶”年選制度,嚴厲打擊逃債行為,約束貸款個體農戶遵守借貸條款按期還款。加強對貧困群眾珍惜個人信用值的教育,對其不守信用的后果進行警示,樹立做講誠信的好客戶的意識。推進農村青年和婦女創業等相對弱勢群體小額貸款工作進度,簡化繁雜的手續,對青年和婦女及社會其他弱勢群體實現優惠放貸,推動貧困人口順暢借貸[4]。
3.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規范干部行為。首先,建議完善村干部選拔制度,注重選拔和培養青年干部,鼓勵青年干部運用新思維和新理念大膽創新、大膽做事,建立干部任用長效機制。其次,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制度,將干部精準扶貧工作成績納入綜合考評,將扶貧政績與干部晉升相掛鉤,依據扶貧干部扶貧成效的程度進行獎勵甚至破格提升,以制度化的方式端正干部態度、規范干部行為[5]。此外,改善干部的工作方式,干部們應選擇更加親民、通俗的工作方式,例如在向群眾了解情況或講述政策時,以方言代替普通話、以口語化溝通代替標準化溝通,有助于貧困群眾更好理解,有助于減少因理解偏差而使貧困群眾與干部之間產生摩擦,有助于提高干部隊伍精準扶貧工作效率。
4.堅持因人施策的原則助力脫貧。對于特殊貧困群體,如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老人,他們脫貧致富需要更大力度的幫扶和帶動。對此,建議建立村級貧困識別調查組,逐村、逐戶摸底調查,精準識別每戶致貧原因,包括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基礎設施落后致貧、自然環境條件惡劣致貧、因殘疾、智障致貧等,在此基礎上精準識別需要基于特別扶持的貧困個人。因此,對于家中子女多因學致貧的,通過設立村鎮教育基金對其子女進行幫扶;對于因某個人重大疾病、慢性病而致使家庭貧困的,對病人進行簽約救治;對于家庭有閑散勞動力、就業信息不暢通致貧的,則為他提供勞動就業信息并對其進行勞動力培訓;對于殘疾、智障等無勞動能力的個人,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為其申請低保金等幫扶資金。在脫貧攻堅最后的關鍵期,扶貧工作須瞄準貧困對象,具體到因人施策,給予貧困個人有效的幫助,通過貧困個人脫貧帶動貧困家庭脫貧。
5.激發貧困戶自我發展的愿望。當前扶貧工作不止于在短期內扶助貧困人口脫貧,更要扶起其通過自我發展擺脫貧困的志氣和教會農民致富的智慧,因此必須對貧困人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引導,提高貧困群眾脫貧的自信心、積極性,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個體意識到其自身力量的重要性。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培育貧困農戶發展能力,只要創業想法好,具有實質脫貧致富的產業,就給予貸款政策優惠及技術指導等服務。
6.建立精準脫貧長效機制。各地區應充分利用大數據這一重要的信息資源,使用大數據思維和信息技術,建立切實可行的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動態管理的信息系統,促進扶貧開發資源的高效整合,提高識別貧困戶的精準度和動態監管貧困情況的精準度,為精準處理貧困問題提供基礎[5]。同時加強黨群關系,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深入學習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講話和思想,堅持“五個一批”,按照“六個精準”的脫貧要求,繼續完善產業脫貧規劃、轉移就業脫貧規劃、易地搬遷脫貧規劃、生態脫貧規劃、教育脫貧規劃、健康脫貧規劃、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脫貧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脫貧規劃,建立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
總之,當前我國精準扶貧實踐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各地仍需要總結中共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的經驗和教訓,借鑒全國精準扶貧工作的典型范例,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對癥下藥,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參考文獻:
[1]? 王太明.新型貧困的主要類型、成因及治理對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10-17.
[2]? 毛勇,馬玲,方勇.大別山區精準扶貧的做法、問題與對策——以舒城縣開展精準扶貧為例[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7,(3):22-27.
[3]? 卜紅雙,王太明.精準扶貧思想的精神實質及實踐路徑[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35-42.
[4]? 王國勇,邢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5,(9):46-50.
[5]? 卜紅雙,王太明.扶貧工作隊伍人力資源開發困境、成因及路徑——以精準扶貧為視域[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