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吉姆》中的西藏書寫與東方想象

2020-02-22 01:38:54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印度

張 帥

(信息工程大學,河南 洛陽 471003)

英國小說家、詩人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以獨具地域風情的印度書寫享譽世界文壇,一生著作頗豐,但也飽受爭議。他在1907年因其作品“以觀察入微、思想新穎、氣勢雄渾和敘述卓越見長”[1]而成為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但后殖民主義理論家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W.Said)在其扛鼎之作《東方學》《文化與帝國主義》中將其歸為帝國主義殖民話語的宣傳者,用大量篇幅將《吉姆》解讀為完全意義上的帝國主義敘事作品。此后,吉卜林備受質疑,聲名驟降,曾一度被排除在主流文學的大眾審美視野之外,后人接觸吉卜林的作品多以兒童文學為主。

西方世界建構的西藏形象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其雛形可以追溯到約翰國王和淘金螞蟻的古老傳說。17世紀以降,隨著傳教士、學者、探險家、英軍等西方人士紛至沓來,西藏形象廣泛映射在其旅行游記、散文隨筆、報告書信、傳記回憶錄等紀實性文學作品,經歷了一系列新質意義上的歷時性嬗變與重構。其中,吉卜林在《吉姆》中通過西藏喇嘛形象的勾勒細描為西方讀者所呈現的西藏形象具備癥候式重要意義。

《吉姆》(1901)是吉卜林唯一的長篇小說,也是最后一部印度題材的作品,以自幼在印度長大的英國孤兒吉姆與西藏喇嘛結伴尋找綠地紅牛和箭河為明線,以吉姆參與大游戲(the Great Game)(1)亦稱大博弈,指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大英帝國與沙俄爭奪中亞的南北角力斗爭。由于特殊的地緣政治地位,中國的西藏地區也被英俄兩國納入爭奪范圍。秘密進行間諜活動為暗線,勾勒出19世紀后期大英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廣袤宏闊的印度社會全景圖。目前,許多研究成果從后殖民主義批評話語解讀吉卜林的作品,挖掘出其中時隱時現的帝國主義意識形態。有學者從吉姆的身份認同危機出發,闡釋吉卜林身處東西方文化夾縫之間的困頓與思考。同時,也有學者聚焦于吉卜林筆下的印度世界,闡發作者對印度文化復雜而微妙的情感態度。然而,西藏喇嘛背后指代隱喻的西藏形象同樣值得深入研究。從比較文學形象學視角梳理吉卜林對于西藏形象的挪用與建構,觀照背后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以及吉卜林本人的選擇與思考,可以探尋到《吉姆》在20世紀英國文學中西藏書寫軌跡中的重要地位。

一、理想化:喇嘛隱喻下的“香巴拉”

《吉姆》講述主人公吉姆和西藏喇嘛結伴同游,追尋各自既定目標的冒險之旅。吉姆是英籍愛爾蘭士兵的遺孤,父母雙亡。他“打會說話起便已知曉了世間所有的罪惡”[2]4,熟諳社會生存立足的各種規則。吉姆偶遇赴印朝圣尋找箭河的西藏喇嘛,感慨于喇嘛真誠圣潔的人格魅力,成為弟子護送喇嘛踏上尋覓之旅。喇嘛具備慈悲和善的精神氣質和堅定執著的信仰追求,圣潔虔誠,顯現出吉卜林心目中理想化的典型東方人形象。在小說結局,二人都找到了追尋的目標。吉姆圓滿完成上級交代的間諜任務,而喇嘛在靈魂的解脫中獲得圓滿,求得解脫。

在吉卜林筆下,《吉姆》中喇嘛形象完美無瑕。喇嘛慈愛地善待兒童,敢于說真話,坦率真誠。在當地人普遍說謊的不良社會風氣下,吉姆為喇嘛真誠正直的人格魅力所嘆服。篤信佛法的他用眾生平等的目光觀照世間一切有情眾生,不分宗教、民族、種姓,不論高低貴賤,對于諸派宗教表現出寬容大度的胸襟氣度。面對別人無禮輕慢、出言不遜,他不卑不亢,以慈悲之心包容他人。在旅途中,他因學識淵博、品行高尚受到沿途百姓的尊崇愛戴,他也不厭其煩地講解生命輪回圖。他將欲念視作幻象,堅定不移地追尋佛經中記載的箭河。他愛護弟子吉姆,籌措重金資助吉姆求學,自己孤身云游四方。

完美的圣者喇嘛形象,是吉卜林心中美好人性本質的具體外化,寄寓了他對東西方文化多元共榮、世界民族與宗教和諧共生的深切思考以及對古老東方的浪漫想象。喇嘛是“一個摒棄虛榮褪去浮華的老者,一個謙恭前行的探尋者,一個聰明睿智性情溫和、以其卓越的見解照亮人們探尋知識的道路的老者”[2]273。在世俗意義上,他是一位愛護兒童、善良純真的慈祥老人,在宗教層面他又是一位大度寬容、慈悲為懷、追隨佛陀、普度眾生的高僧大德。此外,喇嘛形象集中凝聚了吉卜林從殖民者/被殖民者、英國/印度二元對立的立場向東西方融合觀念的價值轉變。喇嘛用慈悲之心體察百姓,不論高低貴賤、民族宗教、種姓職業、貧富差距,眾生平等,人人皆能成佛,表現出吉卜林對民族平等、宗教和諧的贊揚。《吉姆》反映出吉卜林對東方世界的贊美以及對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批判與反思,他對印度社會的溫情描寫,流露出“對東方和西方融為一體的愿望”[3]。有學者指出,吉卜林在為印度尋找秩序與構想的過程中“受到了佛教中觀思想的強烈吸引,《吉姆》透露出他對佛教哲學的熟稔與贊賞。”[4]41-42喇嘛所代表的藏傳佛教代表了全新的倫理規范與文化思想,這不失為拯救他眼中“混沌失序”的印度社會的一劑濟世良藥。

吉卜林對東方世界的留戀傾心不僅反映在印度,也投射在西藏形象中。當時西方主流話語中的西藏一直沿著理想化和蒙昧化的兩極軌道并行,而吉卜林將對印度的傾心與熱愛擴大為對東方文化的推崇,選擇了西藏的理想化敘事模式。他在自傳中提到,自己曾到“喜馬拉雅-西藏地區”休養身體,他熟知群山疊嶂的邊界卻從未踏足于此,“它們帶我領略到所有的力量、威嚴、統治和力量,這種難以言表的震撼感在我創作小說《吉姆》時又浮現出來。”[5]神秘威嚴的高山讓吉卜林感到震撼不已,壓制不住對群山環抱中雪域高原西藏的美好想象。在小說中,盡管喇嘛年事已高,但在尋找箭河、登上高山的過程中,吉姆氣喘吁吁,精疲力竭,喇嘛卻像回到了故鄉,精神矍鑠,“走向群山就是走向母親的懷抱”[2]294。

事實上,《吉姆》對于西藏形象的理想化書寫,實質是西方關于我國西藏的浪漫化敘事傳統與書寫經驗的延續與再造,客觀上刺激了英帝國主義繼續北上,妄圖打開西藏大門乃至吞并西藏的野心。《吉姆》發表于1901年,這一時間節點處于188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侵藏與1903年第二次侵藏戰爭之間,英國社會普遍對中國西藏頗為關注。《吉姆》承繼了以往傳統價值觀念對西藏的主流認知態度,極大迎合了西方讀者對西藏題材的閱讀趣味與集體想象。

二、圣潔化:追尋母題與圣杯傳奇的重述

比較文學中的母題指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類的基本行為、精神現象以及人類對周圍世界的概念[6]。追尋母題作為人類終極的文化命題,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悠久的淵源,在西方文學史中不斷被套用、言說,它往往伴隨著空間位移(冒險)以及心靈探索(成長)。此外,圣杯故事原屬神話傳說,經基督教吸收后成為宗教故事。耶穌曾在最后的晚餐中使用圣杯,后來耶穌受難,圣杯又被用來盛接鮮血。在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景觀中,圣杯作為文化意象不斷被挖掘、闡發、創新,生發出不同的象征意蘊。《吉姆》中喇嘛的箭河追尋之旅和吉姆身世解密之旅都是追尋母題與圣杯傳奇的改寫和重述。

喇嘛從雪域西藏遠道而來,為了尋找佛陀前世留下的圣河,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執著于自己的朝圣之路。小說以喇嘛向吉姆問路、向博物館館長詢問、開啟尋河之旅為開端,以尋找到箭河、獲得圓滿為結尾,喇嘛尋河的主線貫穿整個文本。在傳統的宗教故事中,對圣杯的執著追求體現出對基督教的崇高信仰。《吉姆》中,吉卜林以對位書寫的方式將箭河與圣杯、騎士與喇嘛、基督教與佛教聯系起來。喇嘛懷著對佛教的堅定信仰來到印度,克服舟車勞頓、衣食無著的困難,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追尋之旅。盡管多次打聽無果,飽受質疑,他仍舊執著勇敢地訪遍各地,多方打聽。最終,他圓滿完成了自己的追尋,在洗清罪孽、蕩滌靈魂中達到了自在圓滿大靈魂的精神境界。同時,吉姆與喇嘛相伴共同踏上冒險之旅,他尋找綠地紅牛是為了解開身世謎底,追尋身份認同。

喇嘛與吉姆二人的行動線索都可歸為追尋母題與圣杯傳奇敘事范式的變體。喇嘛尋河是對追尋圣杯的東方化用,帶有濃厚的東方地域色彩,這與吉卜林對東方文化的認同與熱愛緊密相關;而吉姆的精神追尋帶有反諷色彩,第一次追尋解開了身世之謎,但卻帶來了身份錯位與認同缺失,小說結尾他被置于大英帝國殖民活動的背景框架中,在白人身份歸屬與東方文化熏陶中迷茫不已。

喇嘛的成功追尋體現出作者的態度立場。吉姆成功刺探情報,維護英國殖民統治,卻在反復追尋中彷徨而不可得,圍困在自我身份的焦慮中。事實上,在基督教信仰傳統悠久的西方文化語境敘述佛教故事是極具挑戰的。吉卜林巧妙通過再現西方文學“追尋圣杯”的經典主題,有效規避了因文化異質性而帶來的抵觸與誤讀,表達出對東方文明為西方社會灌注新鮮活力的美好希望,但也進一步促進了西方讀者對西藏純潔美好的信仰凈土形象的接受與認知。

三、扁平化:帝國主義情結中的西藏

喇嘛形象寄托了吉卜林美好的理想追求,但卻存在明顯的空泛扁平,其行為邏輯存在偏差,這反映出吉卜林對西藏的片面認知與虛幻想象,他對大英帝國的認同感和優越感也時隱時現地反映在文本敘事進程中,而喇嘛與吉姆的倫理關系又折射出作者潛藏內心的濃厚殖民意識。

首先,喇嘛對于二人離別表現出的恐慌與其身份定位相矛盾。小說中,喇嘛與吉姆建立了師徒關系,二人同甘共苦,共同面臨挫折難關。吉姆愛戴喇嘛,盡心服侍,而喇嘛將吉姆看作精神支撐,時刻用佛法教義開導吉姆。在找到箭河之際,喇嘛由于對吉姆的憐憫留戀而放棄了圓滿解脫,又回到現實為吉姆求得拯救。喇嘛明確表示沒有吉姆,他就無法找到箭河。他將吉姆視為前進不可或缺的外部動力,他需要吉姆的敏銳機智、青春活力。但是,喇嘛是佛教地位崇高的宗教人士,他的學識智慧為他贏得了沿途人們的幫助,而他在得知吉姆離開求學的消息又表現出世俗凡人的擔憂恐慌。分別后,喇嘛雖云游四方,尋河之旅卻處于一種莫名的停滯狀態。喇嘛與吉姆的倫理關系隱喻出弱小無助的西藏需要大英帝國的幫助和領導,才能尋找到最終歸宿的信號。同時,喇嘛資助吉姆進入學校,開啟學問之門,并將此稱作“積累功德”,但吉姆學習的知識實則是英國情報工作技能。喇嘛對吉姆的幫助建立在物質財富之上,而在精神層面他高深的佛法造詣并未感化吉姆,而被動地任由吉姆在逐步重拾白人認同之后接受西方現代教育和間諜培訓,成長為下一代“洋大人”。換言之,喇嘛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小說中捍衛大英帝國統治印度穩定安全、長治久安的行動者,淪為吉卜林殖民主義話語的間接代表。

此外,喇嘛的尋河之旅似乎是為吉姆的間諜活動服務的。喇嘛的尋河之旅在吉姆上學期間幾乎毫無進展,而二人重逢后卻在薩哈蘭普爾老夫人的領地找到了箭河。吉姆完成學業后,繼續追隨喇嘛尋找箭河,暗地秘密進行情報工作。他建議喇嘛到北部喜馬拉雅山下尋找,為自己執行任務提供便利。吉姆順利完成任務后,喇嘛卻在居住過的老夫人領地找到了箭河。在整個追尋之旅中,喇嘛對吉姆接受間諜培訓、完成情報任務的活動一無所知。在小說開篇,喇嘛通過闡明朝圣目的,帶動吉姆走上解開身世之謎的人生道路;當吉姆尋找到父親所屬的小牛團并接受教育時,喇嘛隨即被置于小說文本邊緣,他似乎一直在等待吉姆學成后重新加入,即成長起來的殖民者幫助自己找到箭河;重新踏上尋河之旅,尋河似乎只是吉姆完成間諜任務的幌子而著墨不多;當任務完成,喇嘛也理所應當地找到了箭河。整部小說有兩條敘事主線,一條是喇嘛尋找箭河獲得解脫,另一條是吉姆解開身世之謎、接受間諜技能培訓、執行情報任務、履職盡責維護大英帝國統治,而前者似乎一直在為后者服務。可見,喇嘛作為佛法的權威象征卻被置于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背景下,他不僅間接支持英國情報特務與俄國間諜的博弈,而且他的地位也需要大英帝國官方的認可與授意。吉卜林有意塑造的喇嘛形象,在強調殖民統治合法正當性的同時被無聲消解,最終導致喇嘛形象的虛化模糊以及對構建西藏世外桃源形象的力不從心,折射出吉卜林心中的帝國主義情結。

另一方面,吉卜林在表達對東方的熱愛與欣賞時又不自覺丑化東方和認同大英帝國殖民統治。他在小說中捕捉東方人的性格特征時運用了大量刻板化的負面套話,如“按照東方人的時間觀念”[2]27“像東方人一樣對人信口胡謅”[2]28“像東方人那樣無可奈何地坐等良機”[2]135“像亞洲人夢魘時那樣厲聲胡亂嚎叫起來”[2]177等,反映出吉卜林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傾向和帝國主義情結。喇嘛對坐火車十分抗拒,而一個錫克教工匠說“火車是政府的政績”[2]34,吉卜林還借老軍人之口將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稱為“執迷不悟、反戈相向的瘋狂罪行”,以及小牛團的隊伍“全副武裝,精神抖擻”,“洋大人的生活頗為有趣”[2]126等,都反映出吉卜林的帝國主義立場。后殖民主義批評學者薩義德(Edward W.Said)指出,吉卜林在創作時“不只是從一位住在殖民地的白人統治者的觀點出發,而是從一種其經濟、功能與歷史已經獲得自然的地位的巨大的殖民體系出發的。吉卜林認為存在著一個基本上無可抗爭的帝國。”[7]吉卜林生于印度,長于印度,對印度民間的風土人情了然于胸,但他畢竟接受了西方正統教育。他依舊認為,大英帝國的人民有義務將現代文明傳播到“未開化”地區,大英帝國統治印度具有充分正當性和歷史必然性。正因如此,他將印度人的負隅頑抗稱為喪失理智的“瘋狂”,帶有濃重的英國主觀色彩。

事實上,吉卜林將這種矛盾的東方情結投射到了西藏喇嘛上,喇嘛形象反映出吉卜林對于大英帝國在印拓殖活動的反思以及積極介入印度社會現實的思考。在對于遙遠東方的認知與論述中,他有意引入西藏這一陌生化意象,是為大英帝國能夠長期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即印度徹底的英國化尋找新的文化依據。然而,吉卜林的帝國殖民思想使“這一被西方社會視為他者的、本就存在虛幻性的人物發生了扭曲”[8]。同時,他對西藏形象的認知過于陌生貧瘠,憑借感性想象塑造的喇嘛形象含混復雜,最終淪為推動白人吉姆服務于殖民行為線索的單一敘事動力。

四、矛盾化:“印度經驗”投射下的西藏

回眸20世紀西方對于西藏的烏托邦想象和理想化書寫,吉卜林筆下的喇嘛和西藏形象具有典型性和開創性。西方文學中的西藏書寫復雜多變,總體上可細化為四種模式: 蒙昧化、神秘化、理想化和政治化。這種分類“雖然無法囊括西方西藏書寫的所有模式,但它們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西藏書寫的主流”[9]199。這四種模式相互交錯影響,甚至同時存在,但仍體現出一定的線性脈絡:理想化模式貫穿于中世紀至今的西方文學景觀,蒙昧化、神秘化從傳教士的回憶錄中發源,而在20世紀后期,世界格局的變革推動西藏的政治化敘事逐步興起。喇嘛形象折射出靜謐美好的西藏形象。通過對喇嘛理想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喇嘛對家鄉只言片語的回憶,吉卜林構建出一個純凈美好、遠離塵世、財富豐饒、民風淳樸、信仰虔誠的遙遠東方世界,表現出吉卜林對于大英帝國殖民統治下印度亂離社會現實的深沉反思。

17世紀以降,西方傳教士開始秘密潛入西藏傳布福音,如安多德(Andrade A.D.)、德里德里(Desideri I.)等多批傳教士充當帝國主義國家殖民侵略的先鋒者,試圖在西藏吸引信眾,擴大影響力。其西藏書寫以種族優越和宗教優越導向文化優越,從欣然向往的贊美轉向失望幻滅,其間固然有真實客觀的觀察分析,但其東方主義話語不可忽視,客觀上引發了西方世界書寫西藏的首次轉變。此后,英國間諜波格爾(Bogle.G)、忒涅(Turner.S)、曼寧(Manning.T)等秘密潛入西藏,勘測地形,刺探情報,挑撥離間清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的關系。他們對我國西藏地區進行偵查和測繪活動,“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東侵出謀劃策,提供大量秘密情報。”[10]在強烈排他性和優越感的宗教意識統攝下,西藏被描繪成愚昧落后的未開化之地。1903年第二次抗英戰爭中,榮赫鵬(Younghusband F.E.)率領西藏侵略軍入侵拉薩,在大英帝國自鳴得意的殖民優越感的支配下,西藏被描繪成社會經濟條件極端低下、宗教信仰原始落后的不毛之地,其愚昧化形象在當時西方固有的經典殖民敘事傳統中得到強化與鞏固。

西藏的蒙昧化敘事起始于帝國主義對西藏的狼子野心,而理想化敘事在西方社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中世紀以來,西方人從約翰長老的古老傳說演繹出西藏作為基督教信仰熱土的新神話,在那里生活著具有基督教精神的睿智人群; 淘金螞蟻的傳說則衍生出西藏具有驚人財富的浪漫想象。諸如此類的理想化敘述“為二十世紀的西藏書寫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9]201。因此,神秘美好、蒙昧落后的西藏形象長期并存于西方社會的想象世界中。事實上,一個作家對異國現實的感知與其隸屬的群體或社會的集體想象密不可分,任何個人“無論有多么強烈的批判意識,都不可能絕對脫離集體無意識的樊籠”[11]7。吉卜林對于西藏喇嘛理想化形象的建構,延續了西方世界對于西藏純凈美好、一塵不染形象的主流認知,各種理想化文本的疊加效應使西藏形象轉化為新質的社會集體想象物,而發表于1901年的《吉姆》可視作推動理想化敘事轉變的濫觴。

值得一提的是,吉卜林對西藏形象的認知是基于自身閱歷背景與東方文化體驗而形成的,即他將印度經驗代入到了西藏敘述中。《吉姆》具有自傳性質,作者本人的童年經歷與見聞也成為創作素材,吉姆形象體現了吉卜林自我身份認同的強烈焦慮感,帶有自我隱喻功能。實際上,吉卜林對印度的態度頗為含混曖昧:他將印度視為第二故鄉,眷戀喜愛印度,帶有天真童趣,但卻無法脫離固守的殖民立場。吉卜林和吉姆類似,自幼在印度長大,六歲時被送回英國上學,接受了帝國殖民意識的灌輸與西方現代精英教育的熏陶,回到印度后擔任過記者和編輯。劍橋大學學者諾拉·克魯克(Nora Crook)認為,“印度世界光彩奪目、絢麗多彩的事物構成了《吉姆》最直接的文化魅力”[12]。印度神秘多元的宗教信仰,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蘊,共同構成吉卜林金色童年的美好回憶。小說中充滿印度獨特風情、鮮活生動的環境描寫又無不浸染吉卜林的眷戀。吉姆是白種人,他自幼流浪在拉哈爾街頭,過著自由野性的生活,熟諳于印度底層社會規則,能辨認印度所有種姓的人,對于本土諺語信手拈來,如“頭發留長點兒,旁遮普話說地道點兒,就成了錫克人”[2]41“給病弱的母牛一只烏鴉,給病弱的男人一個婆羅門”[2]93等,都體現出吉姆深受印度民間文化傳統的熏陶。但是,吉姆的白人身份又讓他充滿自豪感,他將信仰穆斯林和印度教的玩伴從大炮上踢下去,以英國白人的高貴血統自居,并以此為傲。他對于自我身份的追問也反映出吉卜林內心的疑惑彷徨。有學者認為,《吉姆》明顯區別于一般兒童歷險小說和吉卜林其他作品之處,在于吉姆對自我與身份的探尋意識,即“吉卜林在形塑人物性格時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與洞察”[4]116。在西方社會沉醉于殖民快感的集體狂歡之際,吉卜林對大英帝國與印度殖民關系的發展走向深感擔憂,于是他期待一種全新的文化精神為英屬印度社會注入活力。喇嘛形象背后依托的西藏世界,代表了作者對殖民帝國發展命運的憂慮與期待。但是,成年后的吉卜林無法在變幻不定的印度社會尋求一種穩定平衡的秩序與規則,這讓他懊惱不已。這種無力感與挫敗感一直延續成為他后期文學創作的一條隱性線索。

吉卜林對待東方的矛盾立場廣泛反映在小說對印度以及西藏的描述之中。他既懷有對印度的深切眷戀和思念之情,又無法擺脫作為天之選民的種族優越感和大國殖民的帝國中心主義。這種錯綜復雜的情感造成了自傳性人物吉姆的身份危機和喇嘛形象的混雜泛化。最重要的是,他在論述東方時引入了西藏喇嘛形象,隱約投射出一個純凈神圣而弱小無助的“他者”西藏形象,顯示出20世紀西方文學中西藏形象由蒙昧化向弱者化、政治化書寫轉變的跡象。

結 語

小說《吉姆》由于主題的多重指涉性和含義的朦朧多義性,歷來批評界眾說紛紜,存在多元甚至對立的解讀方式。吉卜林將對東方印度的復雜情結投射到中國西藏,在處理東西方文化差異與身份認同困境中有意引入了西藏。通過西藏喇嘛的形象塑造、喇嘛與吉姆的倫理關系設定以及小說情節線索的主次安排等一系列敘事策略,《吉姆》呈現出理想化、圣潔化、扁平化和矛盾化四種復雜多元的西藏書寫樣態。綜上,吉卜林在《吉姆》中的西藏書寫既延續了西方悠久的西藏敘事經驗,又不乏個性差異與時代特色:在積極思考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前景中贊嘆中國西藏的美好圣潔,但又基于自身殖民思想的主觀介入以及對地方性知識的匱乏貧瘠,客觀上導致了西藏形象的扭曲虛化,進而為西方文學對西藏形象的弱者化、政治化書寫埋下伏筆。

猜你喜歡
印度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世界為何應當擔心印度
英語文摘(2021年7期)2021-08-14 02:36:28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印度自拍現場
中外文摘(2017年21期)2017-11-02 01:50:04
我所見識的印度商人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山哈·印度攝影
青年文學(2015年1期)2015-10-24 03:27:18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最高警察
環球時報(2015-01-21)2015-01-21 01:38: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狠狠|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1亚瑟视频|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日本精品影院|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有专无码视频| 99久久性生片| 成年人国产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 亚洲综合片|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欧美极品|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av在线无码浏览|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欧美成人aⅴ| 日本久久网站| 综合色天天|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久草视频中文|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毛片久久久|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日韩激情成人|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欧美一级片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色综合网|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精品久久高清|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欧美日韩v|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 成人91在线| 五月综合色婷婷| 青青草一区|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微拍精品|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在线国产欧美|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高清码无在线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青青久久91|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综合成人|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欧亚日韩Av|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免费在线色|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