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明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合唱專業在中國是一門新專業,目的是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為中國社會服務的合唱人才。作為一門新的學科,我們一直以來對其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究竟中國的合唱專業屬性應該定義在什么范圍?如何圍繞定義的范圍開設課程?從理論的高度來研究中國的合唱教育是目前迫在眉睫的課題,為中國的合唱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更好的結合中國文化傳統、發揚文化優勢,打造符合中國現階段社會需求的專業學科是這個課題的研究方向。
中國音樂教育的起端,從國家層面來追溯,應該開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幾千年以來,我們第一次有了明確的藝術教育要求和目標,是從蘇聯照搬過來的一套體系,由此影響至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我們的音樂教育體系下的結果實在是讓人不能滿意其成效。我們學習的樣板是蘇聯,現在的俄羅斯,音樂基礎教育非常發達,同樣的體系,對比我們的現狀,成效不是很樂觀。是什么因素導致中國音樂基礎教育的滯后?究其原因,對于新中國來說,這是一門新的學科,沒有太多的經驗,只能參照西方成熟的教育體制和成果。只觀其表,未解其意,就猶如梁漱溟先生所言“這時候全然沒有留意西洋這些東西并非憑空來的,卻有它們的來源,它們的來源,就是西方的根本文化。”[1]同時,建國初期有太多的學科需要重構,而與其他學科相比,音樂教育沒有達到最緊迫的勢態,不重視是必然的結果。其次,我們注重向外學,卻沒有把自身的文化特點成功放入其中,進行本地化的改造不徹底,最終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音樂教育模版,也是一個原因(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的推廣不易就是一個證明)。目前中國音樂基礎教育現狀,據不完全統計,小學音樂基礎教育基本還是使用簡譜進行教學(以成都市小學為例),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包含視譜、辨音能力,基本沒有解決。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小學教視譜、辨音,中學還是這些內容,到了大學我們還必須從這些基本問題開始入手。
中國幾千年以來,音樂形態是一個衰減的過程,從考古以及古籍文獻中我們了解到中國音樂璀璨的過去,但到了近代卻不盡如人意,和西方音樂相比我們落后了。而目前我們學習的是西方成熟的音樂體系,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另一種文化下的音樂表達,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學范疇。為此,我們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打通音樂在生活中的普及化,營造一個音樂環境,在此基礎上提高音樂基礎教育沒有解決的基本技能,譬如視譜、視唱、音樂的基本知識等。構建合唱專業學科內容,音樂的各種條件都需要我們考慮其中,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教學標準,也是我們設計課程需要首先考慮的。因此,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結構中,如何順應已有條件,又如何發展自有的優勢,是其關鍵。合唱專業的學科構建立足中國的文化傳統,“作為立國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簡單地教授知識,而是教之以為人之道和為學之方。”[2]69以中國的實際音樂教育情況為依據,構建中國的合唱專業體系。
每一門學科的設立,都要遵循服務本地社會現實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圍繞目標群體建立學科規劃,詳細制定每一門課程的內容,緊密地和主要目標達成共建模式。建立合唱專業的首要任務就是確立專業屬性以及建立這個專業的必要性,凸顯其社會價值。重新審視中國目前教育對象的實際音樂基礎現狀,是開始的第一步。
根據中國音樂教育現狀以及社會需求的綜合評定,合唱專業是面向具有高中學歷或具有相同學歷的年輕人開設的一個專業方向。我們要構建的合唱專業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學科,是在目前大環境背景下社會文化自主需求的學科建設。首先我們要區別國外已成體系的合唱專業概念。國外的合唱專業特指合唱指揮專業,以培養合唱指揮為目的。合唱指揮專業在國內早已有之,合唱專業不同于合唱指揮專業,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
由于中國目前的社會文化狀況,我們的音樂環境和氛圍遠遠不能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學校的音樂基礎教育還不能夠完成一些基本的音樂認知,因此就需要根據現實情況設計符合目前普遍現象,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套合理、符合社會需求的合唱學習系統。學生根據我們設計的課程學習以后,可以很好地為社會服務。因此我們在定義合唱專業的屬性時一定要立足中國實情,為中國的合唱藝術培養有用的人才。基于此,筆者認為,中國合唱專業應從以下幾方面作為立足之本:
首先是專業的合唱表演人才。要求熟練地掌握多聲演唱技巧,并具有更高一級的聲樂演唱技能。其次是專業的合唱指揮人才。要求具有演唱技能和指揮技術,無論作為演唱主體還是組織個體都具有明顯的專業優勢。再次是創作合唱作品。中國目前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合唱作品嚴重匱乏,尤其沒有專業創作人才的培養機制,這個專業的建立有助于加快合唱創作的專業化進度。
據此中國合唱專業的屬性:是以“合唱演唱為主,集表演、指揮、創作、組織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 秉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之一:觀念上的‘和而不同’和實踐中的整體會通。‘和’是綜合會通的意思,‘同’是單一附和的意思。任何事物,只有不斷地綜合會通才能發展創新,若是一味地單一附和則將萎縮死亡”[2]220。既有延續西方優秀文化的理念,又有立足中國文化的擔當,立足中國的社會需要,培養具有中國文化情結的音樂從業人員,為中國的音樂事業培養后繼者。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但不能照搬它們的培養模式。因為我們有中國自身的文化需求和培養目的。基于此,合唱專業學科建設將盡量把中國文化特色放入其中,使我們的學生可以在中國文化下,去感知合唱的美以及合唱的魅力。合唱專業的建立既可以培養出目前社會需求極大的合唱高端專業表演人才,也可以培養為社會不同環節服務的指揮、組織人才。合唱創作也是我們一個要求之一,依據學生的個體情況,為他們打開合唱創作之門。
我們的音樂系統是依據西方傳統理論構建的,對照西方目前主流國家對于合唱專業的設置以及屬性定位,借以觀照如何依據我國的現實情況,靈活運用合唱的目的性來設計中國的合唱專業屬性。歐洲國家因為有合唱的傳統,它們延續了唱詩班的方式傳遞合唱知識,在大學本科階段的合唱專業基本是合唱指揮專業,以指揮的課程進行授課。本科的基本課程設置參考如下:
《合唱指揮》《樂隊指揮》《作曲技術》《音樂分析》《合唱寫作》《總譜讀法》《發聲技術與發聲生理學》《單聲部歌曲寫作》《音樂文獻基本知識》《聲學與聲學心理》《拉丁語基本知識》《圣詠基本知識》《法國文學與音樂文獻》《德國文學與音樂文獻》《樂器學與樂器》《聲樂實踐》《音樂記譜法》《20世紀及當代音樂史》《現代音樂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音樂史》《文藝復興與巴羅克時期的器樂》《音樂資料學》《巴洛克時期作曲技術》《古典和浪漫時期作曲技術》《音樂文獻》等。
基于以上的課程設置我們可以一窺歐洲合唱專業的基本概貌以及培養方向。我們分析這個課程內容,可以感知課程設計者的脈絡走向,是以個體培養對象為目標,散型結構構建課程內容,培養目標是專業的合唱指揮。中國合唱專業學科的建立是以改變目前中國音樂合唱現狀為目標,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教學成果。培養方式的結果可以帶動中國合唱音樂教育的發展,是一個觸發點,目前中國音樂教育領域急需達成合唱專業學科學習的共識,以期形成合唱專業教學模版。
設計合唱專業課程的依據: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結合目前中國的現實教育狀況,目標明確,過程嚴謹,以核心目標結果,結構課程內容。每一個科目都有目的性要求,圍繞合唱專業屬性要求培養合唱目標群體,提倡“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3]。
合唱專業學制四年,教學方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群體對象為目標(班級為單位),以面帶點,增強專業群體合作意識,培養集體榮譽感。在此基礎上,強調個體基礎音樂知識的培養,補齊基礎音樂教育中遺漏的知識點,為更高一級的學習積累儲備。第二階段轉換方式,以點帶面,要求學生發揮個體能動性,圍繞專業核心課,培養學生組織排練、指揮教學的能力。
課程結構方面,以合唱專業課為軸心,其他課程圍繞專業課目標教學,解決重難點。一、二年級強調集體訓練意識,三、四年級解決個體獨立操作能力。
基于此,我們認為,課程規劃及目標管理可以遵循如下模式。
《合唱專業課》《合唱基礎訓練課》《合唱學》《合唱語音學》《合唱指揮法課》《合唱創編課》《聲樂小課》等。
《合唱專業課》是整個專業課程的中心點,其他開設的課程都為這個中心點服務。課程以大課的形式開設,通過排練合唱作品的方式展開。在授課中,要求指導教師有目的地選擇作品,延展知識內容,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找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課程是其他課程知識集中的展示平臺,是其他科目學習情況的晴雨表。學生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反襯其他課程需要調整的內容知識點,其他課程可以根據合唱專業的具體要求調整授課內容,圍繞專業課內容制定目標管理方向。
《合唱基礎訓練課》是與合唱專業課聯系最緊密的課程,這門課程也最具有中國特色,是依據國情而開設的。因為我們面臨的學生很多都沒有經過大量的音樂實踐學習,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把他們塑造成合唱方面的人才,這個課程擔負了重要的角色。合唱基礎訓練課是必修課,課程設置為班級課。本課程是合唱訓練中的技術課程(包含有表演課等相關內容),著重解決合唱實際演唱中的演唱技術與表演技巧。開設兩學年,一、二年級每周四節課。這門課內容包含合唱綜合技術訓練(氣息、發聲機制放松練習、聲音、節奏等)、特殊發聲練習(根據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音樂風格的特殊要求所設計的特別發聲練習)、合唱總譜讀法與合唱作品分析(多聲部彈唱為主,解決專業課的樂譜識讀技術與合唱作品分析綜合能力)以及舞臺表演訓練(學習一些基本的表演原則、常識及放松練習,解決學生演唱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問題)等。
《合唱學》是一門從理論了解合唱的課程,使用的教材是馬革順先生的《合唱學新編》。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從理論的高度了解合唱知識,更有目的地掌控學習進度。
《合唱語音學》這是專門為中國學生設計而開設的語言課程,由于合唱來源于西方,目前我們學習的大量樂譜來源于歐洲,中國自身的合唱知識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學習西方優秀的合唱傳統是這個專業目前的必經之路。目前90%的樂譜都是其他語言譜寫的合唱作品。為了可以更好地學習西方合唱經典作品,這門課為學生提供了掌握拉丁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英語5門語言合唱的拼讀技巧。以上5種語言我們可以找到大量的合唱譜例,為我們的合唱演唱打下堅實的功底。學制二年,一年級開設。
《合唱指揮法課》合唱指揮法課是一門專業發展必修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合唱指揮法的基本知識,具備可以獨立操作的指揮法技能,課程為班級課,在大三開設,學制一學年。這門課是實踐課程,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教學。要求學生學習時有互助關系,單個學生學習指揮法時,其他同學幫助演唱作品或演奏樂器,體會指揮與合唱團之間的聯系。通過合唱指揮法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通過合唱指揮法來表現合唱作品的內容及音樂形象,同時學會排練合唱的基本技巧,為以后走上合唱指揮的道路做鋪墊。
《合唱創編課》這門課程培養學生創作、改編合唱作品的能力,是一門理論基礎課。目前中國的合唱創作還沒有到繁榮期,為合唱創作的職業作曲家很少,這是為了培養中國自己的合唱創作人才而開設的。內容涉及作曲專業學習的理論知識,包含和聲、樂理、曲式、復調等綜合運用能力。
《聲樂小課》這門課程是聲樂演唱知識的個體解決方案。由于每一個學生需要了解各自的發聲特性,需要聲樂老師通過小課的形式,讓學生掌握個體不同的發聲方法。學制2年,一年級開始。
《樂理》《和聲》《曲式》《復調》《鋼琴》《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合唱鑒賞課》等。
其他大學通識課程不在我們這篇文章討論之列,我們只研究專業核心課程和核心基礎課程。
《樂理》涉及音樂的基礎理論,是每一個學習音樂的學生必須掌握的音樂基本知識。
《和聲課》課程開設有兩個目的,一是為學生演唱合唱作品時提供理論依據。二是為合唱編寫課程做好知識儲備。在甄選和聲教材時,應該考慮合唱專業以上兩個要求重新審核和聲教材,目前中國音樂院校通用的《斯波索賓和聲》已不適應教學要求,需要授課教師把和聲理論知識和實踐練習結合起來,參考合唱專業課涉及的合唱曲目,把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完成和聲課程的目標要求,因此建議依據課時量自編教材。學制2年。
《曲式課》是為了解決學生在演唱作品時把握作品結構的能力,以及在合唱編寫課中涉及的作品布局意識。授課老師在完成教學內容以后,結合合唱專業課的合唱曲目給予講解。學制2年,建議自編教材。
《復調課》學習了解賦格的寫作是合唱專業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對于合唱編寫課程具有極大的幫助。授課老師同樣需要把合唱專業課的演唱曲目結合進教學內容,作為講解內容之一。學制2年,如何利用已有的復調教材,結合合唱專業課的內容,編寫實用的、具有針對性的自編教材非常重要。
《鋼琴》這是合唱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音樂技能。
《西方音樂史》以漢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先生的《西方音樂》為課本,以閱讀、討論、講解的方式完成這本書的授課。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把中國音樂的問題帶入這門課程的學習。
《中國音樂史》了解中國音樂史,借以審視中國合唱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國家、社會使命感,建議使用楊蔭瀏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合唱音樂鑒賞》課程主要以介紹經典合唱作品為主線,把世界各國的合唱都兼顧到,從而客觀地回看中國目前的合唱狀況,是一門拓展性課程。
對于以上課程要有周密的時間規劃,保證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學年、學期、每一周、每一天的有效上課節點都有一個集體合唱訓練時間,保證每一天都可以接觸到合唱教學,以期在學院的內部環境里營造濃郁的音樂氛圍,解決外部環境缺失的音樂熏染。
合唱是音樂發展史上歷史最悠久的一門藝術,從遠古先民的吶喊附和中,就已經體會到集體意念的統一、共進退的意味。人類為了生存,進行各種祭祀的活動后,合唱就開始了它的涌動。在歐洲,合唱是與宗教并行發展起來,并在社會生活中起著凝聚、教化人民的巨大作用。而中國的合唱目前還停留在最初的群眾參與階段,我們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合唱專業知識的人才,提升合唱在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從初級的群眾歌詠合唱上升為具有專業高度的合唱類型。
合唱專業有別于聲樂表演專業,在屬性上要和聲樂專業區別開。雖然我們也強調演唱,但我們的要求與聲樂專業有很大的區別。我們要求的是群體演唱,單兵作戰依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而區別對待。根據合唱專業畢業生的數據顯示,也有合唱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后走向了專業聲樂教師的隊伍。這是合唱專業的屬性決定的,學生可以依據個性不同而選擇畢業以后的發展方向。但這個學科培養目的不是培養聲樂獨唱演員,而是更高一級的通識人才。聲樂演唱是學生具備的條件之一,依據學生的個體條件,可以成為獨唱演員,但首先應該是一個優秀的合唱團員,具有高超的多聲演唱能力,合唱專業需要除了聲樂演唱能力以外還要具備多聲以及各種相關的理論知識。除了演唱以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具備合唱組織、培訓、指揮的能力,為中國目前匱乏的高一級合唱專業音樂人才提供教育支持。
合唱專業的建立將為我們培養一批專業的合唱隊伍,不僅僅是為中國合唱事業的發展提供表演人才,還可以培養具有研究性的人才團隊,從理論的高度來研究中國的合唱教育。最終建立健全新型合唱專業人才課程體系、培養機制。制定科學合理,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教學內容。建立專業教育、社會合唱藝術雙機制,充分發揮合唱藝術的社會功能。研究我國社會合唱活動與合唱藝術發展之間的關系,解決中國合唱事業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