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嬋,秦 淼,李強林,周 箏,趙二勞
(1.成都工業學院,建筑與環境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2.忻州師范學院化學系,山西 忻州 034000)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與大學課堂的融合,對高等院校大學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催生了雨課堂、慕課、翻轉課堂等一系列新型教育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方式[1],給高等院校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難得機遇和嚴峻挑戰。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進行課堂教學的有效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每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教師必須面臨的時代熱點問題。本文結合《大學化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在對互聯網時代《大學化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要更新《大學化學》課教師教學理念,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教學資源整合等具體對策。
“互聯網+”在我國,首次由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于2012年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提出。2013年11月馬化騰在眾安保險開業儀式上的發言中提到:“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是對這個行業的提升[2]”。2015年全國兩會上,馬化騰提交的一份議案中,呼吁將“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7月,國務院正式頒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3]”。此后,人們不斷的研究和實踐“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形成“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浪潮,“互聯網+”成為一種國家戰略,成為一種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我國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上擁有海量《大學化學》的知識信息,豐富的視頻素材和生動的案例,將《大學化學》課本中枯燥、抽象的知識或技能的文字表達,以直觀、具體、形象的圖片、ppt、視頻、音頻等形式呈現,為《大學化學》教學提供了多姿多彩、風采各異的知識信息資源。通過網絡足不出戶,教師就可以篩選相關的優質資源和參考資料,進行《大學化學》教學設計;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各種《大學化學》相關資源知識,而不囿于課本知識。“互聯網+”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為學生《大學化學》知識與技能的拓展提供了資源。“互聯網+”從教學內容上為《大學化學》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首先,“互聯網+”為交流與溝通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快捷條件,互聯網上豐富優秀的《大學化學》教學視頻資源、不但可開闊教師視野,提升教師自身業務能力水平,而且可供教師開展慕課、雨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創新《大學化學》教學方法。其次,“互聯網+”無處不在的移動網絡、智能終端和微信公眾平臺等,打破了時空限制,可為學生方便及時、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以及反復學習提供條件,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力助學生有效學習。最后,“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技術、課程教學數據化、智能化平臺等,有利于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信息,進行個性化教學,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方法,有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4]。“互聯網+”從教學方式上為《大學化學》教學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互聯網+”時代通過網絡和移動終端就能實現教和學,使高等院校《大學化學》跨區域教學成為可能。“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的開放性,改變了教育的透明性,改變了教育資源共享性,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動性,縮短了教育水平的差距,促進了教育的公平性[5]。“互聯網+”與教學管理的高度融合,為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可能,為教學管理模式由傳統教學的結果管理向教學過程管理轉變,為教學效果評價考核方式由傳統的粗放性結果評價方式向精細化過程評價方式轉變,為教學管理水平和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條件。“互聯網+”從教學管理上為《大學化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貴的機遇。
傳統《大學化學》教學,學生對知識獲取形式上主要依靠課堂,本質上主要依靠教師和教材。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獲得知識受時間、空間和主體限制。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大學化學》既有教材知識,又有互聯網上無限拓展的海量知識,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學習資源,可拓展學生知識面。互聯網將《大學化學》課堂教學內容在時間空間上進行了無限延展,讓知識獲取變得十分便捷。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搜索感興趣的問題及答案,可以突破時空限制選擇國內外頂級教師的優秀課程[1]。然而互聯網對《大學化學》教學內容的影響是復雜的,《大學化學》教材知識與互聯網知識錯綜復雜地交織,如何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適合《大學化學》課堂教學內容的資料,如何將互聯網知識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以實現《大學化學》課程的有效教學,達成《大學化學》教學目標,是對《大學化學》任課教師的一大挑戰。
教學方式涉及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促成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融合,使得教師和學生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讓知識和信息在教學系統中高效運轉,提高《大學化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大學化學》設課的人才培養的目標[1]。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化學》課程教學,是局限于特定時間、特定場所的一種教學活動。“互聯網+”時代下,《大學化學》課程教學一方面可使課堂的時空界限被打破,時空的限制大大減弱,另一方面也可讓傳統的師生角色發生轉變,由教師為主體轉變成學生為主體,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變為主動的知識建構者。此外,也可轉變課堂的教學功能,由課堂知識學習、課后知識內化變成課前知識學習、課堂知識內化。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教學功能,實現《大學化學》課程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實現該課程的有效教學,既是對《大學化學》任課教師的基本要求,又是《大學化學》任課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化學》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對高校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由于互聯網上《大學化學》相關知識信息參差不齊,質量良莠不一,在篩選教學內容的時候就存在標準規范的難題。如何規范教學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和先進性?互聯網知識信息的融入導致《大學化學》課程教學開放性的增加,使教學管理的難度增加。這都是需要高校教學管理解決的問題和難題。其次,轉變長期養成的課堂講授教學習慣需要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從理念到行為上加以引導?如何從外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支持?如何引導教師學習新型的教學方式?也是高校教學管理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難題。最后,互聯網下《大學化學》課堂教學組織方式需要新的評價手段,如何評價任課教師的作用?如何評價與評估《大學化學》課堂教學質量?也是教學管理部門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這些也都是《大學化學》教學管理中需應對的挑戰。
要優化教學資源,充分考慮互聯網上《大學化學》相關知識的思想性、系統性,通過合理地篩選互聯網上《大學化學》相關知識,使互聯網上《大學化學》相關信息知識與《大學化學》課本知識有機融合。首先,要考慮互聯網《大學化學》相關知識的思想性。大學課堂不僅承擔傳播知識技能的功能,更加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其中的《大學化學》相關知識信息盡管豐富多彩,但內容參差不齊,良莠共存,需要仔細加以甄別,確保學生互聯網上《大學化學》相關信息知識使用的質量和效率。其次,要考慮互聯網上《大學化學》相關知識的系統性。盡管互聯網上《大學化學》相關信息知識極為豐富,但“多”不是“好”,碎片化雜亂無章的知識信息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和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正確的選擇,便于學生形成條理系統的知識體系。
《大學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后,教學方式就是成敗的決定因素。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上教學資源獲取便利的優勢,采用雨課堂、慕課或翻轉課堂等進行《大學化學》課教學,以實現《大學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另外,采用雨課堂、慕課或翻轉課堂等新型方式進行《大學化學》課教學,需要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學會自主學習。可以說,“互聯網+”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與平臺。互聯網背景下,《大學化學》課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重視在教學實踐中培養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大學化學》部分章節教學的實踐表明,翻轉課堂可很好的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高校要創新教學管理理念。依據“互聯網+”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積極引進新思維、新理念,為教學管理注入活力和生機,促進教學管理人員、教師與學生多交流互動,提升師生溝通的有效性,了解學生的情況和需求,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次,高校要創新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對《大學化學》課程進行質量和教學過程的管理和監督,制定科學可行的課程考核評價和學分制度,通過制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最后,要提升“互聯網+”時代教學管理人員、教師的素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專業技能培訓等各種有效途徑,使教學管理人員、教師認識教學管理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提升其政治覺悟、管理水平,適應“互聯網+”時代對大學課程教學管理的要求,實現對大學課程教學的有效管理。
在“互聯網+”時代,高等院校《大學化學》課程教學改革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認真甄別、選擇互聯網知識,達到互聯網與《大學化學》課本知識的有機融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提高《大學化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大學化學》的有效教學,完成《大學化學》的設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