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蕾


【摘 要】 目的:探析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心理護理模式的實踐價值。方法:以本社區76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均分為A、B兩組。A組行常規護理模式,B組在A組護理條件下,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后抑郁改善情況及護理依從性。結果:B組患者抑郁改善情況顯著優于A組(P<0.05);B組護理依從優良率為97.37%,明顯高于A組的76.32%(P<0.05)。結論:心理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實踐價值較為突出,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 腦卒中;抑郁;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856.7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139-01
腦卒中后抑郁屬于腦卒中常見并發癥,有關研究表示[1],約60%腦卒中患者會出現抑郁現象,這嚴重影響著患者預后情況,導致病死率及致殘率上升。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通常表現為情緒低沉、自我封閉、食欲不振等癥狀,致使其生活質量下降。有關報道表示[2],腦卒中后抑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心理不平衡,而對其實施心理干預,有助于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臨床實踐價值較高。為分析心理護理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實踐價值,本研究對我院38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詳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76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均來自于2018年3月——2019年6月我社區所接收,隨機將其劃分為A組和B組,均38例。A組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45~79歲,平均(58.76±3.75)歲;受教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或中專12例,大專7例,本科及以上3例。B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46~78歲,平均(57.69±4.18)歲;受教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或中專13例,大專8例,本科及以上2例。兩組基線資料分布均衡,無統計學價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知識講解、飲食指導等。B組在A組基礎上,應用心理護理模式,具體如下:(1)認知干預:應用真誠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鼓勵其說出內心感受,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以構建較好護患關系。認真歸納患者當前困惑問題,利用專業知識向患者與家屬解答有關問題。對患者所存在的錯誤認知,予以糾正,并通過近期成功案例講解,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信心。(2)行為干預:營造輕松、溫馨氛圍,與患者進行交流時,應保持語氣融合、態度誠懇,以使其心情保持平和狀態。此外,還可播放優美音樂,讓患者與患者之間進行相互暗示,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對患者有關穴位進行按摩,如:內關、神庭、百會穴等,以起到疏肝解郁之效。另外,還可通過開座談會、集中進行健康知識講解等方式,將患者聚集到一起,提高其對抑郁情緒的識別和應對能力。(3)人文關懷:根據患者具體生存狀況,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及關懷,并鼓勵家屬、親友予以患者較多關注及關愛,讓其感受到來自家庭、社會的關愛,從而減輕其抑郁程度。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抑郁改善情況,借助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抑郁程度。SDS評分評價標準:53分以下表示不存在抑郁情況,53~62分表示輕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大于72分表示重度抑郁。(2)觀察兩組護理依從性,將護理依從性劃分為優、良、差3個標準,對患者護理依從性進行評價。依從優良率=100%×(優+良)/總例數。
1.4? 統計學分析
借助SPSS21.0來進行數據分析,通過t值來檢驗計量資料(x±s);通過X2來檢驗計數資料(n、%);P<0.05即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后抑郁改善情況對比
護理后,B組患者抑郁改善情況明顯好于A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依從性對比
B組護理依從優良率顯著高于A組,組間存在較大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的發生率、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為社會、家庭帶來較大負擔及壓力[3]。腦卒中后抑郁是腦卒中患者病后一種十分常見的并發癥,癥狀表現為情緒低沉、緊張,甚至會出現恐懼、絕望等負面心理[4]。患者通常會采取消極調度評價自身與疾病,甚至社會、家庭,致使其產生心理障礙、心理調整能力降低,導致其康復動力喪失或降低,不利于其運動功能康復。因此,需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以幫助其重新樹立生活信心,減少其抑郁程度,提升其康復信心。
心理護理模式即指護理期間由護理人員通過各種途徑與方式,對患者心理活動進行積極作用,使其身心達到最佳狀態的一種護理方式。心理護理主要依據患者心理活動特征,開展的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改變患者心理及行為,幫助其較快適應新環境及新變化。大多數腦卒中后抑郁患者通常伴有心理調節能力下降、情緒低落現象,如果對其開展常規護理干預,雖能起到一定護理效果,但不能有效緩解其抑郁情緒。而心理護理的實施,則能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況,糾正其錯誤認知,促進其心理調節能力較快恢復正常[5]。相較于常規護理模式而言,心理護理方式的針對性、主動性更強,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具有較好的實踐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護理條件下運用心理護理的B組護理后患者抑郁情況改善程度與單一應用常規護理的A組相比,較好,這提示心理護理的實踐能有效減輕患者抑郁程度。B組護理依從優良率(97.37%)和A組(76.32%)相比,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兩組數據對比可得出心理護理的實施有助于患者護理依從性的提升。
總而言之,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其抑郁情緒,增加其護理依從性,具有較好的臨床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艷華, 徐娟, 程慧, 等. 強化心理護理聯合康復志愿者個體干預卒中病人負性情緒的研究[J].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7, 42(7):1006-1008.
[2] 莊麗華, 詹松華, 孔營楠. 心理療法在腦卒中后抑郁中的臨床應用[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5(9):1062-1064.
[3] 魏桂萍. 對肢體偏癱患者實施激勵式心理護理體會[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7, 17(3):456-457.
[4] 郭瑩,劉春英. 醫養結合護理模式對老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 2019, 34(1):54-56.
[5] 孫燕, 李亮, 曾明,等. 虛擬現實訓練聯合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8, 33(6):72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