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志華

【摘 要】 目的:探究兒童X線檢查的心理分析與護理策略研究。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進行X線檢查的兒童12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在對兒童護理前后通過采取問卷調查、交談等方式對兒童的心理行為及其表現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在對兒童進行心理護理前,配合型兒童比率為35.0%,緊張型、恐懼型、反抗型等不良心理狀態的兒童占比65.0%。經過心理護理后,配合型兒童比率為68.4%,緊張型、恐懼型、反抗型等不良心理狀態的兒童占比31.6%,與心理護理前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結論:在兒童進行X線檢查前對其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減輕兒童的心理負擔,有利于X線檢查的順利完成,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 X線檢查;護理;兒童;心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206-01
在臨床中,出于對于治療的需要,一部分兒童不得不進行X線檢查,X線的檢查質量與檢查時的環節和因素密切相關,圖像的質量與兒童的配合度密切相關,如兒童在不配合的情況下進行X線檢查,會對圖像質量和X線檢查的準確率大大降低。所以對于相關的醫護人員進行相關的兒童心理觀察和兒童的心理護理知識培訓有很大作用,通過了解兒童的心理進行一定的心理干涉,讓兒童的配合度提高。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進行X線檢查的兒童120例,在X線檢查前都對其心理干涉,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進行X線檢查的兒童12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齡2~8歲,平均年齡(4.1±1.2)歲;其中2~3歲41例,4~5歲32例,6~7歲28例,8歲19例;因呼吸道感染需進行X線檢查的兒童43例,體檢需進行X線檢查的兒童37例,胃痛需進行X線檢查的兒童26例,腺樣體肥大需進行X線檢查的兒童14例,所以兒童均有家長陪同。
1.2 方法
對兒童采用交談和觀察的方法,通過兒童的表情和行為觀察兒童心理,與兒童家長進行交談了解兒童狀態,運用心理學分類法將兒童心理狀態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反抗型:在進行X線檢查時有很強的反抗心理和狀態;怯醫不安型:表現為配合醫護人員和家人的安排,但表情緊張,伴有焦慮、懼怕的心理,對醫護人員有本能的躲避和害怕;配合型:能狗平靜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檢查,沒有反抗行為和緊張情緒。對于兒童的問卷調查設定基本內容:兒童的基本情況、在家的表現、兒童教育情況等。
1.3 心理護理方法
醫護人員要有和兒童較強的溝通技巧,在兒童進行X線檢查時同兒童進行親切的交流,交流時要注意語氣的柔和,讓兒童感受到充分的關愛,告訴兒童X線檢查不會感受到疼痛,且檢查時間很短,從而激勵兒童配合檢查。醫護人員要具有榜樣的作用,在兒童檢查之前,可以讓兒童了解相關器材的作用,親自在檢查床上做示范,這樣可以消除兒童緊張情緒和讓兒童了解檢查流程。醫護人員要重視眼神和表情的重要,在面對兒童時要用關愛的眼神和輕松善良的表情,眼神和表情的溫柔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兒童的抗拒和緊張情緒,加強兒童的安全感,有利于兒童平靜的完成X線檢查。醫護人員要重視兒童家長在X線檢查時對兒童的作用。
1.4 兒童X線檢查防護
在兒童進行X線檢查前,醫護人員和家長要做好兒童的安撫工作,防治兒童在檢查時亂動,影響檢查結果和兒童安全。在兒童進行X線檢查時,因為各個器官為發育成熟,特別是對X線敏感的器官,在受到過量的X射線照射時,癌效應的發生幾率會大大提高,所以在對兒童進行X線檢查時要對要提高放射者對兒童的防護意識,做好放射防護,保護兒童的健康。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歸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運用x的平方比較進行計數資料比較,以(%)表示,如P<0.05則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兒童在心理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其中反抗、緊張害怕、怯醫不安、配合心理狀態的差異比較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
3 討論
兒童在進行X線檢查時,醫護人員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態,從而使用心理護理的方法對兒童進行心理干涉,讓兒童更為配合的進行X線檢查。
綜上所述,在兒童進行X線檢查前對其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能有效的緩解兒童的不良情緒,減輕兒童的心理負擔,有利于X線檢查的順利完成,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忠軍,卜秀彥.兒童X線檢查的心理分析及護理方法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4).
[2] 劉慧亞.兒童X線檢查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6):85-86.
[3] 呂蘇寧.小兒X線檢查護理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1,31(5):402-402.
[4] 繆文捷,王聞奇,趙奮國.降低兒童X線檢查時受輻射的意義及防護策略[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