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德”作為學校育人的重要功能逐步凸顯。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基于“德育”與“體育”的內在聯系,提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1]的新要求,肯定了學校體育在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具有獨特功能”,要求“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由此可見,立德樹人不僅是當下構建“以體育人”教育體系的題中之義,更是新時代學校體育實現德育價值追求的客觀要求,亟須從價值原點、時空方位、實踐路徑幾方面予以梳理與研究。
一、價值原點:立德樹人與學校體育改革的內在耦合
(一)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工作
學校體育作為“五育并舉”育人方針的重要內容,其追求身心全面發展的育人指向與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趨于一致。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四位一體”目標,深刻指明新時代學校體育迫切需要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培養健康體魄、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囿于唯分數、片面應試等功利化思想的影響下,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發生偏移,導致學生的體能與運動素質持續下降,心理疾病等問題也日益突出。探討體育獨特的育人價值,亟須凸顯其所具備的區別于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對于人的德育價值,即以體育心的價值追尋。所謂“以體育心”是指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 以及在參加體育活動、訓練與競賽中, 體驗成功和失敗, 獨立與合作,豐富作為“社會人”角色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智力,提高社會認同感、團結意識和人格獨立等。[2]首先,要從培育“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高度重新審視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學校體育應緊隨時代變遷的潮流,結合政治發展、經濟進步、社會變革等因素,幫助學生鍛煉和儲備能夠擔負社會運動和國家建設的身體素質。其次,要從“鑄魂育人”的高度審視體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價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對學校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完善人格,首在體育,通過學校體育不僅能幫助學生增強體質、掌握運動技能,還能幫助其磨煉意志、完善人格,具備自信、奮進、擔當的精神品質,從而實現“完整意義上的人的生產”[2]。
(二)德育是構建“以體育人”教育體系的必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1]這為德育引領新時代學校“以體育人”教育體系的建構指明了方向。
1.德育為構建學校“以體育人”教育體系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先后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從他對“時代新人”提出的要求和標準看,時代新人應當具有自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責任意識,主動擔當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對將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本土化、時代化的結果,為新時代學校“以體育人”夯實了理論基礎。
2.德育為構建學校“以體育人”教育體系提供強勁內生動力
“四位一體”育人目標,確定了以德輔體、以體育人思想的核心內涵:“享受樂趣”凸顯體育的娛樂價值,能夠促進學生愛學、樂學、勤練、常賽;“增強體質”體現體育的健身功能,是學生德育養成的基礎;“健全人格”強調體育的社會功能,幫助學生通過體育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錘煉意志”突出體育的心理功能,引導學生認識和體驗體育活動,預防和消除心理障礙,掌握適應社會所需的心理素質。“四位一體”育人目標將人的知、情、意、行進行有機協調與統一,構建了體育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全部內容。
二、時空方位:立德樹人視域下學校體育改革的邏輯定位
(一)縱向時間軸:在歷史演變中找準學校“以體育人”方位
學校體育育人目標及定位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指導學校體育的思想理念與基本觀點,集中體現特定歷史時期對于學校體育育人的特殊需求和具體規定,具有穩定的階段性特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邏輯起點是以“社會需要”為本位,在教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時代背景下,學校體育育人的主要目標是“增強體質,為勞動生產和社會建設服務”。[3]1949年10月26日,朱德副主席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會議中明確指出:“體育一定要為人民服務,要為國防和國民健康的利益服務。”[4]同時,受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教育學》提出的主智主義教育思想影響,我國體育教學還強調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形成了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改革開放后,人們逐漸意識到人本發展理念的重要價值。強調辦好學校體育對于培養合格建設人才的重要作用;1985年中共學校體育的育人目標在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的基礎上,開始提倡“發展學生個性、開展終身體育”[6];1993年起,我國對學校體育育人定位開始聚焦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上,提倡體育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直到《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首次將“立德樹人”作為體育改革發展的根本任務。由此可見,從“健康第一”到“立德樹人”,這是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創新的又一次重大理論突破,集中體現了新時代學校體育對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大意義,更體現了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愿望。
(二)橫向空間軸:在綜合育人要求中找準學校“以體育人”定位
從歷史演變的過程來看,學校體育主要有三層主要的育人任務:一是“育體”,即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二是從綜合育人的要求看,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體現“育技”,即通過體育鍛煉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技術;三是“育心”,即培育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意志品質。以上三個方面形成了對人的身體、技能、心靈等各方面的綜合培養。在立德樹人的理論框架下,分解來看,就是在“育體”與“鑄魂”、“育身”與“育心”、“育體”與“育技”三個方面深化學校體育改革,促使體育學科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都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強化了學校體育獨特的德育價值。
1.“育體”與“鑄魂”互構中找準學校體育的核心指向
學校體育最基本的價值是對“體”的培養價值,養護和發展學生身心的健康狀態。在立德樹人視域下,育體的價值不僅僅是對身體的訓練和教育,更多的是通過體育促進身體的整體活動能力。所謂整體活動能力,主要是協調“德”與“體”的關系,意在強調完整的體育是個體整體性的身心發展而不是僅限于對身體的培養。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體育的“育體”功能,展現在幫助學生形成應對社會生活所必需的體力和身體素質的路徑中,使其在體育學習中建立生命體驗和社會認知,[3]更是通過體育活動行為展現國家、民族、個人的價值觀,諸如平等、公平、紀律、榮譽感、責任感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體育“四位一體”育人目標,就是強調在“育體”與“鑄魂”互構關系中,要將學生的身心發展置于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通過體育培養學生形成終身受用的身體鍛煉與人生奮斗信念之間的良好通道和聯結:一是以體凝心。“四位一體”育人目標“鑄魂”與“育人”是新時代學校體育育人工作的綱領性指導,促使學校明確時代使命,凝心聚氣為時代培養人才。二是以體聚力。“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德育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這促使學校體育要健全協同育人機制,為廣大學生對優質豐富體育資源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打通通道,形成同向育人、共同育人的合力。
2.“育身”與“育心”兼進中找準體育全面育人的學科優勢
綜上所述,體育與其他學科育人的價值相比,具有獨特的學科特色,更加強調以身體為載體和通道達成對體育知識、道德品質、精神塑造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就是主張發揮體育學科促進學生“育身”與“育心”全面發展的學科優勢。
3.“育體”與“育技”融合中找準體育育人的獨特價值
技藝(skill)和技術(technic)的教育是體育的主體部分,“育技”是體育的核心基礎。體育課程中的“技”既包括運動技術與技能,也包括身心健康、技術與技能。體育“育技”就是讓學生掌握身心一體的有規律、有章法的操作方法和藝術。“技”的教育首先要幫助學生超越先天的身體限制,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實現對身體自由的追求目標,超越他人和自己身體的疏離和限制,建立身心一體感。通過“育體”與“育技”的有機融合,能讓學生不僅僅是學習運動的技能與技巧,更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情感體驗—價值認同—行為養成”,遵循從“育體”到“育技”,再到“育心”的路徑展開,實現學生運動技術水平提升與身心和諧發展相統一的目的。學會通過體育掌握的運動技術越豐富,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就越高,身心一體感就越強烈,精益求精、合作互助、勇于擔當的品質就越明顯。從現實的角度看,“育體”與“育技”有機融合能進一步推動學校體育形成學會、勤練、常賽的完整育人體系。
三、實踐路徑:立德樹人視域下學校體育改革創新的現實訴求
(一)圍繞“立德樹人”搭建“大中小幼體育一體化”培養路徑
1.為建立大中小幼體育一體化人才培養的整體性打開局面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針。201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的靈魂。”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由此看出,針對體育“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德體結合,不僅強調“育體育心”的綜合育人價值,更強調“以體樹人”的持久性與階段性。新時代體育加強德育創新與實踐,就要遵循人才的培養規律、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和廣大青少年對優質豐富體育資源的期盼心理,整合大中小各學段資源,形成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體育整合體。
2.為構建大中小幼體育一體化人才培養的系統性指明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要“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基于此,體育課程分階段設立育人目標,層層遞進設置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確保各學段螺旋上升、有效銜接。此外,要搭建大中小幼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形成學、練、賽、評一體化的整體育人模式,實現“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
(二)圍繞“體教融合”構建“體育競賽與人才培養”兼顧的組織體系
貫徹落實“體教融合”,亟須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一是強調發揮學校體育在提高體育競技水平中的基礎性作用,做到課內外、校內外聯合,學、練、賽形式多樣,實現家校共育、共促學生健康發展。二是通過體教融合完善學校體育比賽體系,將全員參與競賽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鼓勵每名學生學習掌握1~2項體育運動,并經常參與到學校體育鍛煉和競賽中。學校可根據自身條件和優勢資源,建立銜接有序的社會體育俱樂部競賽、訓練和培訓體系,構建分學段、跨區域的學生體育賽事體系。三是加強體育與其他四育的滲透融合,確保開齊開足體育課,并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從資源、條件保障等方面為體育教師的發展搭建平臺、提供幫助、給予指導、引領方向,助力培養有擔當、能力強的新時代合格體育教師。
(三)圍繞“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推動體育考核評價模式改革
繼續深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精神,改革傳統的學校評價模式,構建適切性綜合素質評價標準體系。推動育人評價由注重“分數評價”向“綜合素質評價”轉變。積極落實《意見》,深化教育評價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從“知、能、行、健”系統優化中考體育方案,大力推進高考體育制度化建設。此外,學術界要高度重視并加強體育在中考、高考中計分的理論研究、經驗研究、實踐調研等,盡快研制出適合我國體育考核評價的模式和方法。
參考文獻:
[1]人民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2018-9-11.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3]李晉裕,滕子敬,李永亮.學校體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39.
[4]陳融.新中國體育發展的階段特征[J].體育文史.1999(1):4-8.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0.
[6]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N].人民日報第一版,1985-5-29.
[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會項目“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重要論述研究”(課題編號GYJ20200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