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寶,趙珈瑤,李 超,李鳳林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吉林 132101)
“中國飲食文化”是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同時,也可以作為其他專業學生的一門文化素質課,該課程主要講授中國飲食發展概況、食品原料來源及加工方式、中醫營養理論等內容。該課程涉及農產品加工學、營養學、旅游文化學等多門學科內容,學習該課程對食品及烹飪專業學生未來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以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食品工程學院旅游烹飪系的“中國飲食文化”在線開放課程為例,對過去幾年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情況進行總結,同時對后續建設進行合理規劃,通過合理的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中國飲食文化”在線開放課程目前共有教學視頻81節,總時長709 min,2016年12月在“農苑在線”平臺投入使用,首先面向校內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開課,2017年9月開始面向全校所有專業開課,截至2019年7月,校內選課總人數達到1 050人[1]。2018年11月課程面向全國范圍內高校開放,第一期有來自全國23個省份,68所院校108人選課,其中部署院校3所,分別為中央財經大學、吉林大學、西北民族大學,還有來自超星公司相關網絡平臺的19人選課,總計學生人數127人。
全國在線開放課各省份學校分布情況及學生數量[1]見圖 1。
1.2.1 學生學習情況調查

圖1 全國在線開放課各省份學校分布情況及學生數量
教學效果的好壞應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來決定,因此為了評價課程的實施效果,對校內70名食品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20名校內非食品專業學生進行了訪問調查。
學生對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改革接受程度和學習情況的評價見圖2。

圖2 學生對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改革接受程度和學習情況的評價
對食品專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圖2(a)為食品學生對線開放課的喜愛程度及學習情況,結果分析得出,85.5%的學生選擇喜歡該課程并能積極主動學習,認為教學視頻內容在專業學習和個人文化素質提高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0.5%的學生選擇喜歡程度一般,僅僅是為了學分,認為學習過程中沒有太多關注具體內容,只是機械式學習,但是在觀看和學習過程中對某些飲食歷史知識還是很有興趣;4.0%的學生選擇沒有想法,僅知道選了該課程具體內容學習不多。圖2(b)為食品專業學生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評價,在70人中有47人在授課中采用翻轉課的方式進行教學,這些學生中,72.0%的學生贊同目前的教學形式,覺得教師要求的內容很適用、方法很新穎,能得到全方位的鍛煉,能主動去做;12.5%的學生選擇跟隨學習,10.0%的學生本不想學習,但是怕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主動跟著學;5.5%的學生不想學習,但由于采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教學中需要結合實際項目,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所以在其他成員的幫助下,也能參與到學習中。圖2(c)為食品專業學生參加“互聯網+”比賽獲獎情況,教學中有32名學生參與了課程內容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教學,并積極組隊參加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其中14人獲得了校級“互聯網+”大賽一等獎,4人獲得三等獎;8人獲得省級“互聯網+”大賽銀獎,6人獲得了銅獎。圖2(d)為校內非食品專業學生對在線開放課的評價,在對校內其他專業的20名學生進行訪問過程中,80%的學生表示喜歡該課程,建議如果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效果會更好;20%的學生表示一般喜歡和談不上喜歡不喜歡,就是單純的一門課,最好的結果是得到學分。通過對總體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該課程的教學方式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教學效果較好。
1.2.2 課程獲獎情況
“中國飲食文化”自實施以來,先后獲得“超星杯慕課及移動教學大賽優秀獎”,“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首屆超星杯”微課達人“大賽一等獎”,“吉林省高等院校應用型教育微課大賽一等獎”。
“中國飲食文化”在線開放課程自開課以來,教學方法改革主要分3個階段,教學方法改革目前只針對本專業學生進行,具體如下:
該階段為開課初期,主要采用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助的教學方法,主要利用網絡平臺讓學生課前、課后自主觀看視頻,把觀看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授課過程中嘗試了一次翻轉課堂,主要形式為學生匯報。從該階段學生學習的情況看,所有學生都能完整觀看教學視頻,翻轉課堂的參與度較高。
該階段主要采取線下教學配合線上教學的教學方法,增大翻轉課堂的課程比例,該階段增加了移動客戶端的使用比例,學生課前需要線上自主學習基礎知識,通過線上討論、答疑、測試等形式鞏固知識,并且完成教師的預留任務;課上對課前的學習疑問進行總結,同時對相關任務進行實施、評價;課后對相關任務進行升華和實踐。由于該階段課程也對非專業學生開放,所以也嘗試開展在線實時教學,整體教學效果顯著。
該階段在堅持原有改革措施的基礎上,嘗試將“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與在線開放課的教學方法改革結合,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翻轉課堂提高了學習效果,但還缺少對于知識的實踐,所以該階段在教學中融入了創新創業教育,把翻轉課堂的內容以項目的形式呈現,同時把項目作為參賽的作品;同時,該階段加大了配套教學材料的建設力度。
課程的前期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模式總結不明確、特色不明顯,教學方法改革過于零散,缺系統性;第二,缺少對學生的分類管理;第三,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不夠緊密;第四,對其他開課院校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的研究,教學方法和配套的服務體系不健全;第五,受眾群體大多數局限于學生,缺少社會學習者的學習。
(1)通過教學實施,積極總結教學方法改革的成功經驗,將適當的教學方法分配給相應的教學內容,形成“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結合,用于指導實踐[6]。同時,通過調查、學習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完善和總結,形成一套完整且靈活的教學模式。
(2)由于授課過程中存在2個部分學生,分別為校內本專業學生和校內其他專業學生及其他學校學生,因此未來要對學生進行分類管理,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學。
“中國飲食文化”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改革設計思路見圖3。

圖3 “中國飲食文化”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改革設計思路
(3)對其他院校學生進行調研,了解課程的評價情況,加大對其他院校選課學生的服務質量,通過與課程平臺公司的合作,從用戶使用的角度提供相關的咨詢和指導,解決技術上的疑難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增大移動客戶端的使用數量,擴大助教團隊,增加在線討論、直播課程的比例。
(4)開展社會對該課程需求度的調研,統計分析目前對該課程最感興趣的社會群體和年齡分布狀況,對該部分人群進行在線課程試行開放,擴大課程的使用量,增加課程的社會效益。
“中國飲食文化”在線開放課程經過2年多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針對這些不足,在未來建設中應該注重以下幾點:第一,注重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的總結,形成課程的特色;第二,對學生進行分類管理,采用適合的形式進行教學;第三,對本專業學生增加大創新創業教育的比例,將課程與競賽有機結合;第四,提高課程服務質量,增加學習者對課程的喜愛;第五,擴大課程開放,加大研究力度提高課程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