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濤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匯集廣泛的金融資源和社會力量,這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是難得的機遇。普惠金融的核心要義是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本文通過對金華市農村地區小額信貸需求的調研,分析農村金融生態的現狀和問題,從普惠金融視角,提出金融產品的創新對策。
2005年,聯合國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此后,全球各個國開始逐步積極推動普惠金融事業。發展普惠金融事業,需要對普惠金融有一個根本的理解,抓住普惠金融的4條核心要義:第一條是“以可承受的成本”。強調的是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的金融產品定價是“可承受”,不能誤解為是扶貧和公益。第二條是向“要有真正的金融服務需求”的群體和個人來提供金融產品,這一條強調的是客戶定位問題,我們要識別我們的客戶群。第三條是“有尊嚴的提供”。這一點強調的是金融服務的方式,讓客戶體驗到是來交易的,有尊嚴的。而不是以扶貧的方式,讓客戶覺得是接受幫扶。第四條是“提供適當的和有效率的金融服務”。這一點關系到金融產品的設計,是基于問題導向,設計和提供的金融產品是要真正能解決客戶的資金需求問題。準確理解和把握以上4條核心要義,對于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有著重要意義。
1.關于調研。
本課題在2019年對浙江省金華市農村金融現狀進行實地調研,此次調研采用問卷和現場調研相結合的方法。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村小額信貸的需求、農村金融機構現狀、農村金融產品滿意度等方面。通過調研,發現在金華市(下轄2個區7個縣市)的農村地區,為農戶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系統、郵政儲蓄銀行系統、以及部分村鎮銀行,四大銀行中農行在部分鄉村設有分支機構,其他的不多。尤其是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的網點分布廣、網點多,在各鎮鄉都設有營業機構。大部分農民朋友對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有一定認識,廣大農民朋友們對于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評價上,最關注的問題是貸款利率、貸款期限、抵押條件和辦理手續等4個方面。在本次調查中,還分別設計了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對農戶的融資意愿與實際融資需求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小額信貸的貸款利率、貸款期限和抵押要求對信貸需求的影響顯著。可以看到貸款利率、貸款期限、抵押條件對于農戶的融資意愿和實際融資需求,都有著顯著性影響。因此,在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中,金融機構要重點圍繞以上幾個要素去設計。
2.問題分析。
根據調研的情況,就當前農村地區的金融生態,梳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村金融機構的組織體系還是有待完善的,在金融組織的布點上看,除了農村信用社系統和郵政銀行系統外,其他的金融機構還很少。金融機構的偏少自然就會帶來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單一,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農村居民的需求。二是金融產品的創新度不夠,在金融產品定位上無法覆蓋廣大農民朋友的多元化需求(蓋房、買車、子女教育、小規模經商、農場經營等)。三是金融產品在利率、抵押條件、期限和手續辦理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設計,做到精準匹配。
基于普惠金融所提倡的以可承受的成本、要有真正的金融服務需求、有尊嚴的提供、提供適當的和有效率的金融服務等4條核心要義,結合對金華市農村地區小額信貸需求的調研,以“問題導向”為原則,圍繞客戶定位、貸款利率、貸款期限、抵押方式、還款方式和服務等要素,重點就農村地區信貸產品創新提出下列對策:
1.面對農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瞄準客戶群開發新產品。
多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的實施,尤其是近幾年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大面積推廣,廣大農民朋友已經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農村地區的業態已經呈現多元化。根據調查發現,金華市農村地區的家庭收入來源中,靠農業收入的比例已經很低(不到5%),更多的收入來源是企業上班、技藝打工、經商、來料加工等。在消費方面,購買和建造房子,購買汽車,子女高等教育等成了農戶家庭的大宗支出。同時,一大批依靠土地流轉獲得土地資源,從事專業種植和養殖,以及經營農村旅游項目的農戶也逐漸增多。基于這個趨勢,各個金融機構必須對農村金融需求做深入的市場調研,分類梳理,瞄準客戶群,創新開發多層次、覆蓋廣、有競爭性的金融產品體系,尤其是針對農村地區的消費類金融產品,有很大的前景。
2.針對普遍性問題,優化金融產品的設計。
調查中,在現場訪談環節,農民朋友對們對于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評價上,普遍建議適當降低貸款利率、貸款期限靈活化、放寬抵押條件和簡化辦理手續等。在通過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對農戶的融資意愿與實際融資需求量進行數據分析時,也顯示貸款利率、貸款期限和抵押要求對信貸需求的影響顯著。基于“問題導向”原則,對貸款利率、額度、貸款期限、抵押方式、還款方式等各產品因素進行優化。
一是貸款利率的差異化定價創新,作為資金使用成本,利率是影響信貸需求的最根本因素。對比當前農村地區的信貸產品利率,從其定價的角度看是科學合理的,考慮了成本和風險因素。創新的要點在于利率的差異化,根據不同客戶的資金用途、項目情況,給出合理的利率定價。對于政府政策扶持的種糧和養殖大戶等可以積極為客戶爭取財政補貼,進而降低利息負擔。針對普通客戶,重點是通過降低各類風險和優化還款方式來降低客戶的利息負擔。
二是貸款期限的創新,重點在于增加期限靈活度。由于貸款客戶的需求不同,尤其是農業種植戶和養殖戶,投資的期限長,普通6個月和一年的期限,一般無法滿足需求,給客戶帶來很大的資金使用壓力。在調查中就有幾個樣本案例是從事經濟果林開發的,需要5年才能產生效益,對資金的貸款期限要求長期使用。針對一些從事小規模商業的客戶則根據業務的特點,根據商業周期比較適合“隨借隨還”的模式。例如從事西瓜販賣的客戶,季節性很強,資金使用也是周期很短。在消費類貸款中,子女教育和建造農居房等項目的資金需求,不僅額度相對較大,而且普遍需要比較長的使用期限。
三是抵押的方式的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的一些列短板,都是源于農民的還款力不強、抵押物不足等問題。由于農村的住宅沒法像城市商品房那樣價值高且能夠較快的變現,所以銀行對于農村住宅的抵押還是很謹慎的,在評估價指上往往達不到客戶的預期。至于土地流轉使用權的抵押和林權的抵押在只在逐步推廣中,具體業務操作也是有很多細節上的問題。因此針對農村經濟的特點,金融機構需要在保險和作上去獨辟蹊徑,設計新的風險保障機制。通過引入第三方擔保平臺、“貸款+保險”、“農戶+批發市場”和“農戶+龍頭企業”等多種方式,去有效規避風險,取得多方共贏。
四是還款方式的個性化創新,客戶資金使用期限的不同,會導致其還款方式需求的多元化。金融機構應該改變原有那種一次還本付息或者常規分期還款的模式,而是根據客戶不同,量身定制其還款方式,讓客戶更加自由合理安排還款時間和款款額度。可以有效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節約利息成本。
3.基于互聯網技術,推動產品的創新。
互聯網技術給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給出了廣闊的空間。金融機構可以大力依托互聯網為載體,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新技術,顛覆傳統金融在空間和成本的約束,提升農戶信貸可得性。主要模式就是通過手機銀行和各類金融服務APP來進行金融產品宣傳推送和提供金融服務。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可以大大降低傳統模式下要租賃場所、聘用業務人員而導致的營業成本高問題,投入成本少。對于廣大農民朋友,通過互聯網金融產品也是收益很大,可以省去很多繁瑣的貸款辦理申請、受理、調查和審批的環節,在利率上也能得到一定的優惠,節約了資金成本。
4.多渠道采集,健全農戶信用體系。
一直以來,農村金融市場中,如何有效防范信貸風險是各金融機構頭疼的問題,尤其是因為農戶信用體系不完善,沒法全面掌握農戶的信用行為,不確定性很大。各金融機構一方面可以利用當前的互聯網技術,在信息上多渠道共享,盡可能地收集到農戶的信用資料。另一方面,針對農村的特點,應該在業務開展中創新模式,利用駐村信息員、代辦員的“本鄉本土、知根知底”的優勢,收集各類柔性信息(性格、健康、不良嗜好等),及時關注貸款客戶的情況,為貸款的發放和貸后管理提供有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