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賢
2020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吉安余村考察調研時再次重申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兩山論”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對“兩山論”進行經濟解釋,有助于深刻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內核。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兩山論”演進的歷史依據。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人類社會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正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而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自然進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生態行為表征為被動地適應、依賴自然,精神領域產生了圖騰和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的世界觀確立了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習慣法則,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呈現原始平衡的關系。
農業時代來臨,生產力快速提高,馴化、種植和養殖動植物成為普遍選擇,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文明毀滅的論述,證明農業生產破壞了生態平衡,阻斷了文明進程。[]但由于農業生產過度依賴自然條件導致生產效率較低,尊天敬神的宗教道德秩序仍被廣泛遵守,人與自然的關系基本保持和諧。
進入工業文明,生產力開始爆發性增長,人類不再被自然奴役,反而對自然施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工業化進程大規模消費不可再生資源,污染物被大量排放,生物種群數量不斷減少,頻頻發生的生態問題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急劇惡化,甚至危及人類文明賡續。以1962 年《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為標志,人類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揚棄了工業文明“金山銀山”的單向度目標模式,統籌建設“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時代已悄然來臨。
綠水青山指代優良的生態,即習近平在《之江新語》所稱的“生態環境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的前置條件是綠水青山具有稀缺性,這是工業文明時代的特殊語境。綠水青山在優質生態無限供給的市場里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會存在生態環境優勢。金山銀山指經濟收益,在“兩山論”中特指綠水青山帶來的經濟收益。習近平總書記不斷豐富金山銀山的內涵,“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將民生福祉納入經濟效益,向貨幣化價值增加了非貨幣化價值。
“兩山論”內在關系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依據。第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傳統工業化在自由競爭原則下對自然進行了掠奪式開發利用,發展難以持續;只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極端做法難以擺脫貧困。因此,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都不可偏廢。第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并非要求選擇貧困狀態下的綠水青山,而是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提出的取舍標準。在面臨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不足以實現同時獲得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訴求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權衡辦法。[]第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工業化后期愈發顯現其經生產力價值。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是連通金山銀山的橋梁,隨著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綠水青山就會變成金山銀山。
生態環境在權屬上屬于公共產品,作為生產要素是實現“個人潛力的平等機會”。但在實際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一公共產品常為私人利用,為私人牟利;甚至被私人破壞,造成公共利益損失,形成“公地悲劇”。要解決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實質上,就是要通過制度機制重塑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屬性。
相對于生態環境存量資源的有限性而言,通過挖掘生態環境流量資源,增加生態環境的服務功能更符合“兩山論”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自然風光要“活起來”,只能增加旅游服務功能,實質就是挖掘綠水青山的流量資源,增加附加值。
生態資源的價值表現為貨幣價值和非貨幣價值。生態資源的貨幣價值表現為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的市場價格,比如砍伐森林獲取木材的交易價格;生態資源的非貨幣價值指的是生態資源為社會提供的用貨幣無法計算的服務價格,比如青山綠水的旅游美學價值。非貨幣價值對促進經濟發展,增進居民福祉同樣具有經濟作用,要納入對生態資源的綜合評估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