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劍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林業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如何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做好新時代林業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國有林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國有林場也在通過改革謀求新的定位。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提升和完善國有林場管理制度和能力,實現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
引言:國有林場面積雖然只是國土面積10%左右但卻是林業建設和森林資源提升的排頭兵,起到了示范作用。國有林場優質森林資源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建設,全面啟動了國有林場改革,明確了發展思路,奠定了發展方向。各級政府財政加大了投入,穩定了隊伍。但由于國有林場條件差底子薄,管理體制和機制疆化,投入不夠導致國有林場很難優質高效發揮其作用。因此,結合國有林場的實際,探討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不斷豐富和壯大國有林場資源實力和品質,落實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國有林場仍是一個弱勢群體。
首先是地理位置弱。大部分國有林場地處偏遠,海拔較高,交通不發達,通訊不暢通,一線職工生活艱苦,邊界線長面廣,管理難度大;其次是經濟弱。國有林場雖都擁有各具特色的森林資源,但管理不活運行不暢,自身造血功能不夠,“等”“靠”“要”思想嚴重,導致林場整體都還不富裕;第三是森林資源脆弱。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育一片森林資源有的要經過幾十年甚至有的要經過幾百年的持續不斷的經營管理和不懈努力,其間要投入很多的物力財力和人力,但要毀壞一片森林也許只要一個煙頭,星點之火,一次雷擊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灰飛煙滅。
2.國有林場發展方向不很清晰。
國有林場改革以后絕大部分都劃為了生態公益林型林場,平均90%以上的森林劃分為了生態公益林。財政加大了投入,穩定了管理隊伍,保護了森林資源。現有的政策除了禁止采伐天然林外,生態公益林的采伐除對符合條件的中幼林適當實施撫育采伐外,其它采伐類型嚴格控制不予實施,這樣長期下去勢必造成生態公益型林場經營管理陷于迷茫:經營手段是人工干預為主或是自然更新為主,對現有的人工起源生態公益林怎么經營,要不要更新,生態公益林能不能開發利用,除了為人們提供氧氣,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涵養水源以外,人們能不能現場感受生態公益林美麗景觀,滿足多種形式生態產品需要。正因為這些問題和需求的存在,就為國有林場進一步改革明確定位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戰。
3.國有林場發展后勁不足。
影響和制約國有林場發展潛力除地理位置,立地條件等客觀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人為因素:國有林場職工普遍年齡偏大,學歷不高,素質欠缺,特別缺乏高學歷高素質既懂森林經營技術又熟悉林場經營管理的人才;由于體制機制疆化,很難把國有林場打造成一個既擁有優質自然資源又具有較強自身造血功能的現代林業經濟實體;林場線長面廣,鄉村環抱,個別群眾覬覦林場利益,容易產生很多矛盾和糾紛,有時林場疲于應付,力不從心;部分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嚴重落后,職工住房陳舊破爛,手機無信號,不通電,林區公路坡徒彎急且沒有鋪張,森林防火監控設備嚴重缺乏;大部分國有林場無第二、三產業,自身發展經濟的能力嚴重不足,林場職工待遇一般,如車補、安心基層獎、中午值班就餐等應該享受的一些待遇沒有到位,絕大多數職工年收入達不到1萬美元。
1.明確國有林場定位。十八大以來國有林場陸續進行了改革,最主要的成效是把過去國有林場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屬性改為了財政撥款的公益事業單位,有些是財政全額撥款有些是財政差額撥款,對森林資源實行全面封禁。這樣有利國有林場休養生息,恢復森林資源,但是由于財政現階段投入不足,林場自身底子薄,又制約著國有林場發展。正確定位國有林場,明確國有林場發展方向就顯得尤為迫切。根據林場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立地條件,森林資源起源組成等剛性條件,把國有林場定位為商品經營型,生態保護型和混合經營型三個類型。商品經營型林場主要功能和職責是集約經營大力發展人工林為市場提供木材,重點發揮森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生態保護型林場主要功能和職責是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形成比較穩定且完善的植物群落,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混合經營型林場則兼顧商品型和生態型林場的功能和職責,綜合發揮森林的三大效益。
2.深化國有林場改革。
劃定國有林場經營類型后,科學施策,精準施策,深化改革才是保證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一是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基礎上,對使用權,經營權可以流轉、租賃、入股,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和市場先進管理技術和經驗加速發展、保護和開發森林資源力度;二是適當松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和生態公益林的管理政策,確保國有林場建設以生態休閑、康養、探險等為主體的旅游示范基地能夠落地,既可以使人們能夠親臨感受優質的生態產品,又可以擴大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改善國有林場經濟狀況;三是調整國有林場內部人事管理制度,合理劃分職工工作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分類施行目標管理,調動職工積極性,有針對性招錄森林培育和管理專門人才,對參加工作就一直在林場一線工作的職工可適當放寬退休年齡,提高職工待遇;四是完善國有林場財稅制度,除繼續執行營業稅和所得稅減免政策外,制訂和完善國有林場生態旅游財稅優惠政策,對林場租賃、流轉、入股和自主經營產業的收益,財政全額返還給林場用于各類合理合規支出;五是把國有林場工作納入到各級黨委政府年度目標考核之中,及時化解處理各類矛盾,為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外部環境。
3.加大國有林場投入。
加大國有林場投入是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一是對國有林場管護用房、水、電、路、通訊和防火設施等基礎設施全面進行改造和新建,提升國有林場工作和生活環境;二是利用中央建設資金、地方配套資金對林場的中幼林撫育和林分的提質改造等森林培育工程高質量實施,快速培育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三是引進社會資本大力開發利用生態產品,建設生態旅游示范基地;四是啟動和推進炭匯交易制度,為國有林場持續發展尋找新的資金方向。
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課題較多,找準定位、政策支持、邁入市場、資源配置、催生活力才是支撐其可持續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