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莉 /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張鐳 /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平臺競爭越來越成為互聯網競爭的核心模式。平臺之間的競爭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促進創新、提高消費者的福利。但近年來,平臺之間為了爭奪用戶和流量也不斷發生“互斥”,這一趨勢還有所加強。頻頻上演的“平臺封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形成了巨大的爭議。
要想理解“平臺封禁”,首先應把握“平臺”的內涵,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可以從三個維度去理解平臺:多端維度、產品維度和技術維度。1參見張江莉:《互聯網平臺競爭與反壟斷規制——以3Q反壟斷訴訟為視角》,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1期,第265-267頁。簡單來講,平臺通過聯接海量端口,聚合了一系列的產品和不同的客戶群體,形成了一個交互空間。例如QQ,作為一種交互空間,該聊天工具聚合了音樂、視頻、新聞、購物等產品,聯接不同的用戶、廣告商、游戲商等等,并且能夠通過共同的接口介質實現平臺不同產品的切換。
當平臺之間“互斥”的現象日漸嚴重,尤其是行為主體是大型互聯網平臺經營者時,“平臺封禁”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反壟斷法的適用。但必須明確的是,“平臺封禁”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上的概念,而是人們對一系列現象和行為的總稱。從媒體的報道看,人們常常用“平臺封禁”所指稱的事件包括平臺經營者強迫用戶在不同平臺之間進行“二選一”、平臺對其他平臺的產品內容不予直鏈、平臺對本平臺的產品和內容進行自我優化、一方平臺通過封閉的API2API是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的縮寫,譯為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是一些預先定義的函數,目的是提供應用程序與開發人員基于某軟件或硬件得以訪問一組例程的能力,而又無需訪問源碼,或理解內部工作機制的細節。API使得各種應用和程序得以與特定網站或者服務相連并撰寫相應函數。政策拒絕與其他平臺互聯互通這四個大的類別。
最早被認為屬于“平臺封禁”的行為是平臺間的“二選一”現象,指的是平臺要求其用戶在該平臺和其他平臺之間進行“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的選擇。當平臺要求其用戶進行二選一時,往往就意味著平臺之間不能有共同的用戶,從而彼此封閉。著名的“3Q大戰”就是一個例子:早在2010年,騰訊就曾因奇虎公司的市場爭奪行為要求廣大QQ用戶二選一,宣布將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3參見《騰訊QQ惡斗奇虎360 “360大戰”全程回顧》,https://pcedu.pconline.com.cn/2010/1028/zt2254206.html#no2,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0日。
除了要求消費者“二選一”之外,平臺經營者也可能要求駐平臺的商家進行“二選一”。據報道,在2013年京東618促銷活動前夕,天貓通知部分鞋服賣家如果參加京東商城的618促銷,就無法享受天貓的活動資源,賣家被迫二選一。在2017年618期間,天貓通過將商家撤出會場、從類目入口下架或者對搜索結果降權的方式,逼迫商家“二選一”。2019年,電器品牌格來仕和拼多多達成戰略合作,卻導致天貓對其產品進行算法屏蔽,顯示“搜索異?!?。4電商平臺的二選一問題參見以下報道。雷建平:《狙擊京東:天貓為什么發動“二選一”平臺大戰》,https://tech.qq.com/zt2012/tmtdecode/313.htm,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3日。劉一鳴:《京東阿里殘酷攻防戰》,《財經》2017年7月23日,轉引自https://www.huxiu.com/article/207538.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3日。吳雨欣:《京東告天貓“二選一” 阿里王帥:腿好總被蚊子咬》,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671770,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3日。此外,外賣平臺美團因強迫商家進行二選一而多次遭到執法部門立案或者處罰。52017年6月12日,浙江金華市市場監管局對“美團網”限制競爭等違法行為作出處罰,合計罰沒52.6萬元;2019年3月20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對通江縣飛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美團)處以罰款25萬元。
作為“平臺封禁”現象,關注最廣、爭議最大的現象就是平臺的“不予直鏈”行為。在社交互聯網平臺中,用戶之間會彼此分享其他平臺或者網絡的內容:用戶會將其他內容的網址復制并推送給對方,對方通過點擊該網址鏈接到相應內容。但社交互聯網平臺的經營者會出于各種原因對其他平臺的內容不予直鏈,也就是說用戶點擊推送的網址無法直接跳轉到相應頁面,而必須通過更為間接的方式方能獲取相關內容,但自家旗下的應用則可以直接跳轉。例如,一些短視頻app的鏈接,在某些社交互聯網平臺中已經無法由用戶直接分享給好友,而只能從下載視頻后發給好友,或者由接受信息一方根據推薦內容去手機應用市場搜索下載。6參見侯佳、唐清:《“多閃”發布會現場遭微信屏蔽 這得是有多尷尬”》,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271397957 8501451&wfr=spider&for=pc,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0日。不予直鏈的原因非常復雜,無論是平臺一方,還是被“封禁”一方,不予直鏈的互聯網平臺對此行為的主要理由包括相關直鏈所顯示的內容或經營者未獲許可證,不予直鏈是防止誘導分享等等;但被封禁一方則認為不予直鏈的互聯網平臺利用其市場力量對競爭對手進行打壓。
平臺的降維與自我優化描述的是平臺經營者和平臺內部商家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平臺經營者可以通過特定技術手段對商家的搜索結果做不利的展示,或者是對自家經營、投資的產品在搜索結果做突出的展示。在前述的電商平臺二選一事件中,駐平臺商戶作為被限制方就容易受到平臺經營者的降維打擊。
平臺也可能對自家經營、投資的產品或者內容進行優化,從另一個方面看,這實質上也是讓其他商家的產品或者內容處于劣勢。比如谷歌作為搜索引擎對待自己的比較購物服務與對待其他企業的比較購物服務不同:一旦用戶發起搜索請求,谷歌自己的比較購物服務結果就會出現于谷歌通用搜索結果首頁的高度醒目的位置,處于搜索結果的第一位或者前幾位;并且不受算法調整機制的影響。7See COMMISSION DECISION of 27.6.2017 relating to proceedings under Article 102 of the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Article 54 of the Agreement on the European Economic Area (AT.39740 - Google Search (Shopping)).平臺經營者亞馬遜對自營業務和第三方賣家業務的態度也存在著明顯不同。亞馬遜被認為在條款的透明度和合同修訂、產品信息的使用權和對等要求、賣家評級和產品評論等各個方面都對第三方賣家采取了不利措施,從而使得他們相對于自己處于劣勢。8類似于我國的京東,亞馬遜在線平臺市場上的賣家包括兩類:一是亞馬遜,它既是在線平臺市場的經營者,同時也是該平臺上最大的賣家;此外還有眾多的在平臺上銷售產品和服務的第三方賣家。在德國亞馬遜(amazon.de)上,有40-45%的銷售額是由亞馬遜自己的零售業務實現的,超過30萬的第三方賣家占了55-60%的銷售額。從amazon.de上第三方賣家的銷量來看,德國賣家占60-65%,非歐洲賣家占20-25%,其他歐洲國家賣家占10-15%,奧地利賣家不到2%,盧森堡賣家更少。由于亞馬遜既是平臺的經營者,又是平臺上最大的賣家,因此與其他第三方賣家相比,平臺經營者亞馬遜對自營業務和第三方賣家業務的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See Case summary: Amazon amends its terms of business worldwide for sellers on its marketplaces - Bundeskartellamt closes abuse proceedings, available at https://www.bundeskartellamt.de/SharedDocs/Entscheidung/EN/Fallberichte/Missbrauchsaufsicht/2019/B2-88-18.html;jsessionid=173FA1A 71CC7B2366FB2889992402BEB.1_cid371?nn=3591568,last visited on April 29,2020.此外,社交平臺也可能根據用戶轉發內容的來源不同進行區別對待:對于與平臺經營者有緊密關聯的內容提供商所提供的內容給予直接展示,而對其他內容提供商或者有對抗關系的內容提供商的內容予以一定的阻攔或者屏蔽,從而構成對這些內容的“封禁”。
不予直鏈和關閉API接口的行為有時候相伴相隨。據報道,抖音和微信之間的爭議和糾紛,也有一部分是因為API接口關閉所導致,這導致某些抖音用戶無法通過某些社交平臺網絡授權登陸,9參見《抖音新用戶無法用微信登錄?抖音:微信服務問題》,https://tech.sina.com.cn/i/2019-01-23/doc-ihqfskcn9583146.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0日?;蛘邿o法通過直接跳轉分享二維碼名片、會議鏈接等內容到相應社交互聯網平臺。10參見《字節跳動旗下辦公套件飛書發布公告稱:微信將其全面封禁》,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kong/2020/02-29/9109146.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0日。
因為API政策的開放性而導致反壟斷爭議其實并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美國的世紀訴訟“微軟訟案”中就涉及大量的API技術問題,盡管那時尚未有明確的Open API或者“平臺封禁”概念。
近年來,因為封閉的API政策而引發的競爭法事件還包括Twitter關閉Twidroyd的接口事件以及SiteLink拒絕API授權給Red Nova引起的反壟斷案。Twitter早年奉行開放的API政策,但Twitter想要獲得對平臺的更多控制和利益,因此關閉了一些APP介入其平臺的途徑,比如Twidroyd,從而引起FTC的調查。11See Amir Efrati, Antitrust Regulator Makes Twitter Inquir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July 1, 2011),available at https://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4450604576418184234003812 , Last visited on April , 2020.而在SiteLink案中,SiteLink長期奉行封閉的API政策。因為合作需要,SiteLink特別授權API給Red Nova,但Red Nova后來發展成為SiteLink的競爭對手,SiteLink遂向其關閉API,拒絕Red Nova訪問,這被Red Nova認為是濫用支配地位的行為,并訴至法院。
綜上所述,平臺封禁常常表現為因爭奪平臺用戶、流量和通道而排斥、限制其他平臺或者平臺內部特定用戶的各類行為?!捌脚_封禁”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而是對上述各類現象的總稱。具體而言,這四類行為也可以被進一步分為兩個大類:平臺之間的“二選一”表現為雙方平臺之間的激烈競爭強迫第三方用戶進行選擇;不予直鏈、平臺的降維與自我優化、封閉API政策等更多表現為優勢平臺的單方行為,盡管具體行為存在差別,限制的對象也不盡相同,但都涉及到平臺對其提供交互空間是否應當保持中立。目前對于平臺二選一的論述較多,因此本文將著重討論不予直鏈、平臺的降維與自我優化以及封閉的API政策這三類單方行為。
關于互聯網平臺對其他平臺的產品和內容不予直鏈的現象,有觀點認為不予直鏈的互聯網平臺如構成基礎設施或者“必需設施”,則應該更加保持開放,而不可讓支配性地位損害市場自由。12參見秦朔:《當阿里和騰訊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它們會通往哪里?》,https://www.sohu.com/a/157718674_313170 ,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5日。
但是,當我們依據《反壟斷法》探討互聯網平臺作為“基礎設施”或者“必需設施”而不予直鏈的問題時,主要涉及的法律條文是《反壟斷法》第17條的規定:“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下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币布凑J為互聯網平臺對其他平臺相關內容的“封禁”屬于拒絕交易的行為。13參見陳兵,趙青:《微信“封禁”飛書違反反壟斷法?答案并不簡單》,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523458,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20日。而該法律規定背后所涉及的,就是反壟斷法上的“基礎設施”(或者稱“必需設施”)理論。
反壟斷法上的“基礎設施”或者“必需設施”完全不同于普通大眾話語下的“基礎設施”,其具有獨特的含義和嚴格要件。必需設施理論源于1912年美國司法部訴鐵路終端協會(United States v. Terminal Railroad Association)一案,一直是規制拒絕交易型排他行為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14Kenneth L. Glazer, Abbott B. Lipsky, Unilateral Refusals to Deal under Section 2 of the Sherman Act: 63 Antitrust Law Journal, 756-758(1995).但該理論在美國司法實踐中也一直飽受爭議,但最終在美國衰落。而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必要設施理論開始在歐盟競爭法體系中得到發展,我國也受到影響,最終在2019年的《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對其進行了確認?!兑幎ā分赋?,“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拒絕交易相對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合理條件使用其必需設施?!?5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暫行規定》(2019年6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1號公布),第16條第五項。
從理論上看,認定“必需設施”需要滿足四個要件:其一,必需設施擁有者控制了該設施,且該設施是必需的、必要的以及擁有必要設施的企業在相關市場上是占有支配地位的;其二,競爭者無法通過合理努力復制該必要設施,這里所說的競爭者不是指市場中的某一個競爭者,而是指所有與該設施所在市場相關的競爭者;其三,擁有者拒絕競爭者使用該設施,這里的拒絕競爭者使用包括兩個層面,不僅局限于直截了當拒絕交易,也包括獨占者以極其不合理條件(如索要高價使用費用等)阻止競爭對手使用該設施;其四,擁有者提供該設施是可行的。這里所說的可行性可以從經濟學角度直觀判斷,即比較擁有者和競爭者共同使用某設施的成本和收益。161983年的微波通訊公司訴電話電報公司案(MCI Corp. v.AT&T Co.,708 F.2d 1081)確定了四項要件;在后來Aspen案的判決意見中,法院又增加第五個條件:沒有正當的商業理由拒絕使用該關鍵設施。根據必需設施理論的基本要求,只有當某個設施構成一個相關市場,或者某個相關市場中的大部分,或者構成一種“瓶頸”從而能夠在特定相關市場上運用市場力量,才能被認定為一個必需設施。如果該設施并不構成或者控制某個相關市場,而是可以找到競爭性的替代品,就很難被認為是必需設施。17[美]赫伯特·霍溫坎普著:《聯邦反托拉斯政策——競爭法律及其實踐》(第三版),許光耀、江山、王晨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頁。
從這個角度來看,要證明互聯網平臺構成“必需設施”并不是一件易事:必需設施當具有不可復制性或者說無替代品的要求,這使得對互聯網平臺構成“必需設施”的證明標準,要遠遠高于對市場支配地位的要求。盡管相應的內容不能通過特定平臺的直接鏈接直接到達用戶,但如果互聯網平臺確實不是用戶獲得內容的唯一途徑或者設施,則該互聯網平臺就很難說構成了反壟斷法意義上的必需設施。
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傳統上“必需設施”的判斷要件已經無法涵蓋當今互聯網環境下平臺發展的新特點,在認定互聯網必需設施時應當對“必需設施”理論有所擴張,如考慮平臺的數據基數、消費者的利益訴求以及封禁設施是否存在安全、保護隱私的重大理由。18參見段宏磊:《從微信限制飛書事件中看互聯網必要設施理論適應“門檻”》,https://news.caijingmobile.com/article/detail/413816?source_id=40,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5月6日。更有研究者認為超大的平臺對與之競爭的經營者采取看似合理的約束和限制,實質上是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反壟斷法應當及早介入規制干預,保護初創型創新企業和潛在競爭對手。隨著市場力量的不斷聚集,超級平臺展現出虹吸效應,對市場秩序和結構都造成極大破壞,事中、事后的反壟斷規制很難恢復和重塑已經被毀滅性破壞的市場結構和創新機能。19陳兵:《因應超級平臺對反壟斷法規制的挑戰》,載《法學》2020年第2期,第114-120頁。
對于不予直鏈的行為,《反壟斷法》介入的前提是不予直鏈的互聯網平臺在特定相關市場中具有支配地位。在此基礎上,再考慮行為的合理性問題。這些要件能否達成,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事實的細節和可獲取的證據。例如,在行為合理性方面,不予直鏈的互聯網平臺對于其不予直鏈的行為有自己的解釋,如稱被阻隔的行為屬于誘導分享,互聯網平臺有權對其進行處理。但是,誘導分享的準確內涵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延是什么?對于相同模式內容,該互聯網平臺是對所有來源的內容都不予直鏈,還是只對特定來源的內容阻礙,或者對特定內容(例如騰訊系產品)提供暢通的服務?問題處理的程序是否透明,對涉嫌觸犯外鏈規則的封禁是否給予了相應的解釋?不予直鏈行為的真正目的是不是打擊競爭對手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阻止其獲取用戶或者流量的規模?不予直鏈是否能夠真正改善生態,對其業務發展、未來投資、創新方面有何影響,能否改善消費者的用戶體驗……都是判斷“不予直鏈”行為是否合法所需要考慮的細節。
平臺的降維和自我優化行為涉及的是《反壟斷法》關于差別對待的規定。《反壟斷法》第17條也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作為多邊市場,互聯網平臺的一般經營模式,是通過共同的技術接口連接不同的用戶群體,并同時向這些不同的用戶群體推送多種產品和服務(以下統稱產品)。20參見張江莉:《互聯網平臺競爭與反壟斷規制——以3Q反壟斷訴訟為視角》,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1期,第265-267頁。這些產品的來源是多元化的:有的產品來自于平臺經營者,有的產品則來自平臺所連接的特定的用戶群。以社交平臺為例,平臺經營者所提供的產品可能是成員交互空間的維持或者即時通訊服務;平臺推送的廣告則來自于平臺的廣告發布者用戶群體;還可能有游戲開發商群體所提供的游戲服務等等。對于同一類產品,比如廣告,也有不同的廣告經營者將發布的廣告內容聚集在同一平臺空間之中。如何在自己經營的平臺空間之中對待這些不同的產品和內容,也是平臺經營者所面臨的問題。
抽象地講,當下平臺經營者是否公平合理對待平臺空間內容的糾紛主要包括兩類:對特定用戶產品內容的降維,或者對平臺經營者產品的自我優化。
對特定用戶產品內容的降維,21“降維”一詞源自劉慈欣的《三體》,指的是系外高等文明使用一種叫做“二向箔”的武器將太陽系從三維降到二維,以毀滅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太陽系文明,后來被引申用于商業競爭中企業在某一方面占據絕對優勢,給競爭對手造成毀滅性打擊。主要指對特定用戶的產品內容予以特別的打擊,使得其產品內容的顯示、排序同其他用戶相比處于劣勢。在我國,典型的案例是“人人訴百度”案:人人公司稱由于其降低了對百度搜索競價排名的投入,被告百度公司即對其所經營的全民醫藥網在自然排名結果中進行了全面屏蔽,從而導致了全民醫藥網訪問量的大幅度降低。22參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0)高民終字第489號判決書,但該案原告因未能完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舉證而敗訴。此外,有報道指出,在“美團二選一”事件中,美團對不予配合的餐飲商戶也曾進行過降維打擊,比如縮小商戶的配送范圍區域,對商戶進行降序排名,提高傭金,等等。23《獨家!美團強制商家二選一后續:因不正當競爭被工商部門處罰25萬元》,https://www.sohu.com/a/304112400_632083,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5日。
而平臺的自我優化(或自我偏好)(selfpreferencing)則源于平臺與平臺上其他經營者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平臺作為交互空間,各經營者在該空間內向用戶提供各種產品,而如果平臺經營者也在這個空間中向用戶提供產品,或者說有平臺經營者資本投入的企業在這個空間中向用戶提供產品,就容易出現平臺對自我的優化或者偏好行為——平臺很容易將資源偏向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投資系的產品。例如,在某電商平臺購物,當輸入搜索關鍵詞后所形成的產品搜索結果,該電商自營的產品往往會排在靠前的位置。
受到利益的驅動,作為市場經營者,平臺有強大的動機對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投資的產品進行凸顯或者優化。但是,當平臺力量過于強大時,人們就會對其自我優化的行為產生懷疑和畏懼,因為大平臺的自我優化行為確實可能會鞏固、加強自我力量,并阻礙中小競爭對手的成長?;谄脚_自我優化行為也產生了不少有名的反壟斷案件,例如Google因將自己的比較購物服務凸顯于通用搜索結果的頂端受到歐盟委員會處罰、24See COMMISSION DECISION of 27.6.2017 relating to proceedings under Article 102 of the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Article 54 of the Agreement on the European Economic Area (AT.39740 - Google Search (Shopping)).亞馬遜因為對平臺上第三方賣家采取更加嚴格和不利的措施而受到英國公平貿易局和德國聯邦卡特爾局的調查25See Case summary: Amazon amends its terms of business worldwide for sellers on its marketplaces - Bundeskartellamt closes abuse proceedings.等。
從效果上看,自我優化或者偏好的行為可能涉及反壟斷法上禁止的多種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首先,自我優化行為涉嫌搭售。例如,2004年歐盟認為微軟預先安裝瀏覽器的行為是濫用了在PC端操作系統市場的支配地位,構成第102條d款的搭售行為。其次,自我優化行為還可能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不合理定價(價格擠壓)。26Nicolas Petit: Theories of self-preferencing and the wishful prerequisite of the essential facilities doctrine:a reply to Bo Vesterdorf: 1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Debate,6-7(2015).2011年,國家發改委針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在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阻礙和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的調查,就是這一類的價格擠壓。27參見王曉曄:《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涉嫌壟斷案的再思考》,載《交大法學》2013年第2期,第5頁。第三,自我優化可能造成封鎖和排他,也就是當下人們關注的“平臺封禁”事件中的差別對待。例如社交互聯網平臺對特定來源的內容不予直接展示所帶來的在引流方面的不便,可能在事實上會大量減少消費者流向受阻礙內容的來源平臺或者應用,從而抑制他們的規模。
因此,平臺對特定用戶的降維,或者是對自己的自我優化,都可能涉嫌歧視,即具有支配地位的企業在相同的交易中為交易相對人設置不同的交易條件,使其處于競爭劣勢。
從市場自由的角度看,經營者對交易相對人采取何種對待,很大程度上屬于合同自由:在競爭充分的市場條件下,對不合理的歧視性交易條件不滿意的交易對象,可以“用腳投票”,而競爭機制最終會促使行為人消除不合理的歧視性條件。但如果相關市場中行為人具有支配地位,相對人就沒有別的交易對象可以選擇,而難以避免損害。因此,《反壟斷法》要介入平臺的差別待遇行為,仍然需要滿足規制的前提,即行為人在相關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并且該差別對待是不合理的。其中,對于差別待遇行為的合理性考慮包括:是否是根據交易相對人實際需求且符合正當的交易習慣和行業慣例,實行不同交易條件;是否是針對新用戶的首次交易在合理期限內開展的優惠活動;28參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暫行規定》(2019年6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1號公布),第19條。是否為法律、法規所規定;社會公共利益的影響;經濟運行效率、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否為經營者正常經營及實現正常效益所必須;對經營者業務發展、未來投資、創新方面的影響;是否能夠使交易相對人或者消費者獲益,29參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暫行規定》(2019年6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1號公布),第20條。以及能夠證明行為具有正當性的其他理由。30參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暫行規定》(2019年6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1號公布),第19條。
通過API接口,互聯網平臺用戶可以實現跨平臺或者跨網站的相互連接。當平臺或者互聯網網站開放它們的API時,意味著允許其他應用程序訪問它們的數據。更為開放的數據使得這些數據能夠得到集體利用。這樣,互聯網就真正變成了一個可以查詢和重新混合的數據庫。
過去,封閉的數據是一種競爭優勢。但隨著數據處理成本的降低,開放數據也逐漸成為一種競爭優勢。在某些領域,訪問數據開始變得比生成數據的過程更加重要。向應用程序開放API為外部創新創造了機會。給予第三方開發人員對應用程序的編程訪問權,允許他們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增加價值,可以為平臺的開發工作添加資源。這正是平臺執行開放API(Open API)政策的原因。由于API在本質上也是計算機系統或程序庫提供的源代碼接口,其目的是用于支持計算機程序對其進行服務的請求。因此,開放API也是一種開源(Open Source)模式。31參見維基百科對于“Open API”的介紹,“Open APIs Are the New Open Source”,http://wiki.p2pfoundation.net/Open_API,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0日。
典型的執行開放API政策的平臺是谷歌地圖(Google Maps)。谷歌地圖通過開放的API,利用服務不足的用戶的長尾,讓他們編寫自己的應用程序來滿足自己的特定需求。發展的風險由其他人承擔,但平臺卻可以從成功的創新中獲益。谷歌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提供谷歌地圖或其他服務時,讓用戶訪問其龐大的計算基礎設施。32參見維基百科對于“Open API”的介紹,“Open APIs Are the New Open Source”,http://wiki.p2pfoundation.net/Open_API,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0日。處于同樣的共贏成長的原因,生物數字人體模擬演示平臺BiodiGital33BiodiGital是在線3D人體結構模擬平臺,是一個致力于給人體創造互動式3D模型的網站,也可以叫做生物數字人體模擬演示平臺,幫助醫生和科學家研究人體構造,進行模擬實驗等。也于2016年宣布對外開放自己的API。34《人體版谷歌地圖開放API接口,好玩到你不能想象》,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08/00/29483433_526 290648.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0年4月10日。
當然,也有大量的平臺執行封閉的API政策,并不輕易將平臺接口分享給他人,而是僅僅在與他人有合作關系時,附條件地向對方開放API,如前文提及的SiteLink公司。
一般來說,平臺執行什么樣的API政策,是平臺自主經營的權利。但是,當API政策轉變,尤其是具有規模的平臺從開放轉為封閉時,容易引發糾紛。例如前文所述,Twitter于2006年推出,早期奉行開放的API政策,在2010年之前并沒有官方的移動版本,第三方網站據此可以輕易地接入Twitter平臺上的內容,并且搭建自己的應用平臺,這為Twitter獲得極大的關注度。利用Twitter的相關功能,用戶可以在第三方應用上發布新的推文,修改用戶簡介,等等。但互聯網平臺的典型盈利模式,是通過為用戶推送廣告賺取利潤,Twitter開放的API政策使得平臺接入路徑分散,平臺無法鎖定用戶便無法將流量變現。因此,Twitter一方面在其網站上進行大量的廣告宣傳和投放優先型應用程序;另一方面,為了獲得對平臺更大的控制權從而轉變了API政策;Twitter對于第三方應用程序的接入做出了一系列的限制,申請人必須要在開發者門戶網站上注冊,開發者將面臨“額外的,更加嚴格的政策審核”。同時Twitter對于發布的內容也做了限制:如,每三小時最多300條的推文和轉發;每24小時1000次的推文和轉發;每24小時15,000條的直接消息。35See Matthew Hughes :Twitter to place new restrictions on its API to stop abuse,available at https://thenextweb.com/twitter/2018/07/24/twitter-to-place-new-restrictions-on-its-api-to-stop-abuse/,last visited on April 11, 2020.這對不少第三方應用平臺是致命的打擊,也引發了各種抱怨和投訴。
對于網站或者平臺的API的開放問題,存在多種觀點。有人認為,依據平臺接口程序所建立起來的平臺,有時候與原平臺經營者之間也是競爭的,但這時候接口必須保持開放。有人認為,平臺的開放性應當是單向的。一旦平臺受惠于其開放性,就不應當再關閉:封閉的系統平臺可以保持封閉狀態,但一旦被打開,他們就不應該關閉。也有人認為過早和過嚴的監管不利于創新:“如果我們將強行適用API中立性或不利的占有原則,它將向企業家們發出了一個可怕的信號,即這個平臺只是他們名義上的平臺,并且一旦流行到一定程度就會被商品化(commoditized)。這對未來的創新和投資是一個可怕的抑制作用?!?6Joseph Farrell , Philip J. Weiser , Modularity,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Open Access Policies: Towards a Convergence of Antitrust and Regul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17 Harv. J. L. & Tech. 117 (2003).
從反壟斷法的視角看,對于API政策的規制仍然要遵循相應的法律要件。要想進入反壟斷法的規制視野內,平臺在相關市場上必須得具有支配地位,平臺須濫用支配地位進而導致影響競爭的效果。涉及API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可能表現為拒絕交易、差別待遇等等??偟膩碚f,網站或者平臺的API政策主要在兩個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網站或者平臺的API政策總是存在一定的限制的。網站或者平臺不可能毫無限制,向所有外部APP無條件地開放。對于自始封閉的平臺而言,封閉本身是其經營策略,如蘋果的iOS系統,本身就是采用了閉源的政策,除非其構成了微軟Windows系統那樣的基礎設施,其閉源的政策一方面是企業經營自由,另一方面閉源的策略所形成的生態系統有其獨特的好處,如不容易被病毒侵襲,能夠保持生態質量等等。而即使是十分開放的網站和平臺,也總會存在一定的API政策條款,從而允許一部分第三方應用程序進入網站和平臺,而另一部分則無法進入。這種情況下有差別的對待也是存在的:基于一定的API政策條款,符合用戶條款者可以順利接入,而不符合者則不能進入。這樣的差別對待一般不會引起反壟斷法上的爭議。
而另一種情形,則較多地引起人們的焦慮和爭議,也就是出于限制競爭的目的,由網站或者平臺經營者對其所認為的競爭對手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采用歧視性的限制,甚至在排除了競爭性的第三方應用之后,會形成網站和平臺用戶只能使用網站和平臺自己的APP的類似搭售的效果,或者通過關閉互聯互通的通道從而打擊競爭對手或者潛在競爭對手的規模。正如Twitter的API政策的轉變——Twitter不僅對第三方應用加大了限制, 還特別關閉了一些APP介入其平臺的途徑,如Twidroyd。Twidroyd的所有者是UberMedia。Twitter和UberMedia都試圖收購一款非常流行的應用程序TweetDeck。在此過程中,Twitter關閉了Twidroyd接入的途徑,并聲稱關閉的原因是Twidroyd違背了其用戶條款。但有人指出UberMedia是Twitter的API限制的對象,是因為Twitter把它看做是潛在競爭對手。37See Amir Efrati, Antitrust Regulator Makes Twitter Inquir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July 1, 2011),available at https://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4450604576418184234003812 , Last visited on April , 2020.Twitter的這些封閉行為,因具有反競爭的可能而極具爭議性,從而引起執法界和學術界的關注,FTC也對Twitter的封禁行為展開了調查。
FTC對Twitter的調查最終沒有切實的結果。新近的涉及API政策的反壟斷案件是SiteLink一案。
SiteLink是一家為自助倉儲業提供在線設備管理軟件的技術公司,該軟件可以幫助設備管理者收取租金、管理收入等,一向實施封閉的API政策,任何第三方想要接入SiteLink提供的在線平臺必須要取得授權許可。SiteLink對授權許可有一個重要的限制——不得從事任何與SiteLink的商業利益有沖突的行為。
Red Nova是一家為潛在客戶提供軟件產品和網站開發服務的技術公司。Red Nova可以利用設備管理軟件上的相關數據為雙方的共同客戶提供輔助服務,因此SiteLink授權開放API的許可給Red Nova,讓其自由地訪問該在線軟件。SiteLink的授權許可在不斷修改,由寬泛的“SiteLink保留所有的權利”(授權許可1.0)修改為“用戶不得直接或間接從事與SiteLink相競爭的業務”(授權許可2.1)。在合作過程中,Red Nova自行開發了自己的在線設備管理軟件,兩家公司從合作關系變為競爭關系。2014年4月Red Nova發布正式的軟件版本,這大致也是授權許可2.0生效之時,因此SiteLink認為Red Nova違反了API許可授權,將其訴諸法院,而Red Nova則反訴稱SiteLink拒絕授權是反托拉斯行為,要求損害賠償。
法院拒絕了Red Nova的訴求。首先,法院認為SiteLink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SiteLink在Red Nova所定義的在線設備管理軟件市場的份額不足35%-40%。而且法院認為這個相關市場的界定已經非常狹窄。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也很難構成拒絕交易。此外,法院認為即便認可SiteLink在相關市場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Red Nova所主張的API許可是一種捆綁銷售的行為也不能得到認可,因為搭售是“要求買方購買另外一種產品,或者至少是同意不從其他供應商購買其他的產品”,但在該案中SiteLink并沒有出售另外的產品或者服務的行為。第三,SiteLink的API政策限制的范圍非常廣泛,并不是只限制Red Nova不得將在軟件上獲取的數據用于競爭行為,而是限制API的所有使用者。毫無疑問,要求Red Nova不得成為SiteLink的競爭者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Red Nova的發展。但法院駁回了Red Nova的反壟斷請求,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SiteLink在相關市場上并不具有支配地位。
著名的世紀訴訟“美國訴微軟”涉及的主要問題是微軟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捆綁銷售瀏覽器和操作系統、與銷售商訂立排斥性銷售契約從而阻礙競爭和科技創新。但微軟的壟斷問題也與API的開放性緊密相關。
微軟的操作系統執行許多功能,包括分配計算機存儲器和控制諸打印機或者鍵盤之類的外圍設備,這是通過向軟件開發人員提供執行某些廣泛使用的功能的例程或協議來實現的。這就是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沒有獲得API的授權,其他企業就無法編寫與Windows完全兼容的軟件。Windows系統包含數千個API,可控制從數據存儲到字體顯示的所有內容。
由于Windows已經搶占了市場的最初優勢并形成了壟斷,市場上如果有其他的競爭者想挑戰Windows的壟斷地位,就要先在Windows的應用市場上積累用戶群。而積累用戶群的最有效方式是開發出足夠多的應用軟件。只有具備了方便的應用軟件,新的操作系統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從而逐步占領市場份額。微軟應對這些競爭者,做出的策略是拒絕開放API授權。這樣,競爭對手編寫的軟件均無法與Windows兼容,而單獨為競爭對手編寫應用程序不僅成本高,也沒有可能。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應用程序進入壁壘”(applications barrier to entry)。
這樣,在相關市場40該案中的相關市場被定義為“全球范圍內授權給所有與英特爾兼容的個人電腦兼容的操作系統”市場(the licensing of all Intel-compatible PC operating systems worldwide)。上具有95%以上的市場份額的微軟,再加上應用程序進入壁壘,被認定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接下來,法院認為,微軟進行各種排他性行為來維持其壟斷,阻礙銷售和使用微軟的競爭性產品,違反了《謝爾曼法》第2條。
微軟向OEM授權Windows的協議中有一些強制的條款,能夠降低網景瀏覽器的使用份額,從而維護微軟在操作系統市場中的壟斷。法院指出,瀏覽器的使用份額非常重要。網景瀏覽器作為中間件產品,41盡管微軟不公開其接口數據,但仍然有企業能夠編寫可以和Windows系統對接的應用,這些應用再對外公開自己的API,其他企業就可以據此編寫和微軟兼容的應用。這就是中間件產品。必須擁有足夠數量的用戶才能吸引軟件開發人員基于其公開的API(而非Windows披露出的AIPs)編寫應用程序。而針對該瀏覽器API編寫的應用程序可以在具有該瀏覽器的任何計算機上運行,而不管底層操作系統如何。這樣,盡管多數時間只能在Windows系統上運行,但網景瀏覽器已經被建立成一個新的平臺。42[英]查爾斯·亞瑟著:《數字戰爭:蘋果、谷歌與微軟的商業較量》,余淼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頁。如果消費者只需在他的計算機上安裝網景瀏覽器,無論其使用何種操作系統,就可以訪問他想要的應用程序,那么他就沒必要一定要選擇Windows來獲取這些應用程序;他可以只根據質量和價格來選擇其他操作系統。而微軟讓OEM在計算機上預安裝IE瀏覽器就有效地阻止了許多OEM廠商推廣IE瀏覽器以外的瀏覽器,這使得開發者只能專注于Windows中的API,而不是網景瀏覽器公開的API。微軟與互聯網內容提供商,獨立軟件供應商和Apple計算機的排他性交易通過類似的方法限制了競爭對手的瀏覽器銷售。法院認為這具有反競爭效果。
在微軟訟案發生的當時,并沒有明確的Open API一類的要求,但毫無疑問,微軟公司在遭遇反壟斷訴訟之前一直采取的是閉源政策,并一直通過限制其他中間件產品與Windows系統相連,而促進自己的IE瀏覽器發展。其基本立場是封閉的、非中立的。由于API所引發的競爭問題,最終是通過反壟斷法來進行規制,通過界定相關市場,認定主體在市場上具有支配地位,并濫用了這一市場力量來對反競爭行為進行調整。通過這次反壟斷訴訟,微軟也的確逐漸改變了以往嚴格的閉源政策:在與司法部的和解協議中,微軟同意公開某些必要的技術信息和源代碼,使得軟硬件的生產商可以生產在Windows系統下運行的設備或者軟件。微軟避免了被拆分的命運,但是也不得不接受成立一個外部三人專家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可以完全監督微軟的源碼、記錄和系統。微軟還被要求各部門要在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設立“中國墻”,43中國墻(Chinese Wall),原來指投資銀行部與銷售部或交易人員之間的隔離,以防范敏感消息外泄,從而構成內部交易。并認為如果某部門為微軟內部的另一部門開發API,就必須做到也可以為公眾獲得。這種“中立性的”舉措可以防止通過利用公司內部秘密的或私有的API增強微軟產品實力,犧牲競爭者利益。44[英]查爾斯·亞瑟著:《數字戰爭:蘋果、谷歌與微軟的商業較量》,余淼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頁。
對平臺封禁的不斷熱議反映出民眾對于平臺權力日益膨脹的擔憂——會不會誕生下一個“微軟”,從而形成對競爭的危險。但是,對平臺封禁問題的考慮仍然應當在法律所規定的基本框架之內,遵循以下分析思路:首先,如果平臺尚未形成相關市場上的支配地位,市場上競爭較為充分時,平臺的排他性交易、自我優化行為和API政策,很大程度上都屬于經營自由,難以構成對反壟斷法的違反。第二,對于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的平臺,各類用戶對平臺的依賴較強,平臺也具有能夠影響市場的能力,對這樣的平臺的封禁行為應當保持警惕。第三,根據《反壟斷法》,確定封禁行為所影響的相關市場、評判平臺在相關市場上的力量,以及考察“封禁”行為的合理性時,需區分行為的具體類型,考量產業、環節的具體特征,同時要特別考慮數字市場的基本要求、消費者的用戶體驗、競爭對手的規模等新的互聯網競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