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天學 蔣玉潔
民族預科生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一項利國利民的有益探索,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基于“學生學習期滿,政治表現好,經所在學校考試成績合格的,直接進入有關院校本、專科學習”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要求,這項探索成效日益顯著。結合新時代新形勢,探索把愛國主義內容更好地融入少數民族預科生課程體系問題,既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又有極強的實踐價值,對于以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培養新時代民族地區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深遠。
我國民族預科教育,發端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幫助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擺脫貧窮落后狀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國家鼓勵和支持一些內地高校、中專舉辦少數民族預科班。盡管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就,但限于文化基礎和地域條件,教育規模較小、培養人數不多、課程未成體系。這種探索真正有計劃、成規模、系統性的推廣,是在改革開放之后。1984 年3 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在《關于加強領導和進一步辦好高等院校少數民族班的意見》對有關民族預科班的教學和管理問題做了明確規定,規定除明確預科階段的任務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采取特殊措施,著重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為在高等院校本、專科進行專業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之外,還規定了一至二年的彈性化預科學制,學生學習期滿,政治表現好,經所在學校考試合格的,直接進入有關院校本、專科學習等。
預科教育的課程,雖然也是重點補習高中文化課程,但教學目的與一般高考補習不同,教學內容與將來的專業學習有聯系也有區別。《意見》要求按照國家教委頒布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組織教學和考試。規定預科生結業考試中民考漢學生,凡漢語文、數學、外語有一門不及格者,不得進入內地高校學習;民考民學生,漢語文、數學有一門不及格者,不得進入內地高校學習。而其它通識課程則指導性地交由大學的專業教師與預科項目的教師共同審定,著眼于為學生將來進入大學后能順利完成其大學學業提供必備的知識。一般理工科類學習的內容是語文、初等數學、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物理、化學、大學預科生入學教育和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文史類除了不學理、化,其它跟理工類一樣。大多數學校的預科學習并不分專業,而考試綜合成績決定專業選擇。
按照上述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我國預科教育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家服務于為少數民族學生的獨具特色辦學形式,以及我國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使更多少數民族學生升入高、中等專業學校學習起了很大作用。新時代,結合新形勢,探索把愛國主義內容更好地融入少數民族預科生課程體系問題,對于完善其課程體系,培養更多的民族地區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深遠。
1.預科生教育,是黨和國家為了鞏固民族團結,維護國家長治久安,落實民族政策,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研究把愛國主義內容融入少數民族預科生課程體系問題,對于實現“預升本”知識程度與民族大團結水平同步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預科生教育,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以后,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需要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需要,而創辦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研究把愛國主義內容融入少數民族預科生課程體系問題,對于從根本上保證民族地區青年學生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加快培養民族地區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深遠。
3.預科生教育,既是民族教育服務的重要載體,又是民族教育創新的重要因素。在預科教育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人才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研究把愛國主義內容融入少數民族預科生課程體系問題,對于深入探索少數民族學生特點,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在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加強智能開發的同時,使學生圍繞愛國主義核心價值,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融合的要素及相互關系。第一,民族預科生,往往文化知識基礎較差、政治理論意識相對薄弱、部分同學民族和宗教以及小團體觀念較強,他們普遍對內地環境及經濟社會發展了解和感受不深。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以及向善向上心理并不差。從這些特點出發,趨利避害地探索以豐富的授課方式,將愛國主義融入并強化在課程內容之中是完全可能的。第二,任何課程體系都有計劃性、結構性、聚合性等特性。其中的計劃性具有指令、指導、指標而短期內不容隨意變更的剛性;結構性是指課程體系,由不同門類的課程構成,各門課程的性質、時數、學分、授課和考核方式等雖有各自的權重,但共同支撐起特定教育對象的教學系統;聚合性是指無論何種性質、時數、學分、授課方式的課程,都要合力聚焦、服務服從于一定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的。從這些課程體系的特性出發,整合相關課程內容與方法,聚焦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培養目標,在“預升本”的學習過程中,使知識程度與愛國主義意識同步提高勢在必行。第三,愛國主義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豐富、具體、時代特征的,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增強對共產黨領導、民族大團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祖國的強烈認同。因此,在預科教育的第一課堂各門課業與第二課堂各項活動中,必須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融入“黨的領導好”、“社會主義好”、“偉大祖國好”、“中華民族大團結好”,以及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增強少數民族青年學生的“四個自信”,并以此核心內容為導向,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育新人。
2.融入愛國主義的方式。從課程體系合力聚焦、服務、服從于“預升本”的知識程度與愛國主義意識同步提高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的出發,將愛國主義融入并強化在課程之中的主要特色方式有:第一,在計劃內第一課堂的“大學語文”、“時事政策”、“英語”等基礎課程和“人文地理”、“社會發展文化解讀”、“生態文明與綠色旅游”、“人際溝通與媒介素養”等通識課程的第一課堂,盡可能通過講授、閱讀、解析、視聽、比較研究等材料的選擇,加大“五個認同”意識的引導與強化。第二,在計劃外的第二課堂中,要借助與地方政府或企事業單位業已形成的“共建共育實踐平臺”,在內容和形式上向“五個認同”方面拓展與延伸,積極探索具有穩定性、針對性、背景性、體驗性、教化性等特點的見習模式,努力使“五個認同”在潤物無聲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在計劃內外的第一二課堂相關內容權重及其邏輯銜接、教育教學方法設計、學分課時比例分配等方面,要充分調動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兼職實踐導師的兩個積極性,在共建中共商,在共享中共同培育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新人。
3.融合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第一,邏輯起點。我們在民族預科教育課程體系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是從民族預科生文化知識基礎較差、政治理論相對薄弱、民族和宗教意識較強、對內地環境及經濟社會發展了解和感受不深,而絕大多數同學求知欲和可塑性,以及向善向上心理較強的特點出發。第二,內容導向。探索是以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合理安排第一課堂各門課業與第二課堂各項活動,為完善民族預科教育課程體系,潛移默化地融入“黨的領導好”、“社會主義好”、“偉大祖國好”、“中華民族大團結好”,以及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越性等具有時代特征的愛國主義內容為突破口。第三,框架結構。立足于預科生課程體系的計劃性、結構性、聚合性,必須聚焦、服務、服從于“預升本”的知識程度與愛國主義意識同步提高培養目標和教學目的特性。整合相關課程內容與方法,聚焦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培養目標。第四,根本目的。是探索以豐富而有特色的方式融入愛國主義內容的授課模式。實現“預升本”文化程度與愛國主義自覺同步提高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的。
項目成果:本文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少數民族預科生培養教學研究項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