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鈺慧 桐鄉市振東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很多市政道路舊路改造工程存在施工質量方面的不足,新老路基結合問題、不均勻沉降問題、涵洞通道臺背處理問題均屬于其中典型。為盡可能保證市政道路舊路改造工程施工質量,正是本文圍繞該課題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市政道路舊路改造工程施工很容易引發新老路基結合問題,如出現滑坡、失穩,這類病害帶來的影響較為嚴重,人為因素、地質地形屬于引發滑坡、失穩的主要原因。如施工過程中軟弱夾層存在于舊路原地基中,新的路基在加寬改造后會因自身重力作用導致原有路基軟弱夾層滑動,新老路基錯臺將因此出現,新老路基滑坡問題也會隨之發生。此外,如施工過程中新老路基結合面未得到有效處理,滑坡、失穩問題同樣很容易出現。
不均勻沉降同樣屬于常見的市政道路舊路改造工程施工問題,經過多年使用的原有道路土體會因荷載作用出現壓縮變形,路基加寬施工后不均勻沉降很容易出現。不均勻沉降問題往往在施工剛剛結束后無法發現,一般會在市政道路通車后逐漸暴露出來并影響道路的正常使用,因此這一問題必須在施工中設法預防,以此保證完工后市政道路的使用性能。
市政道路舊路改造工程很多會新增涵洞通道,但這種涵洞通道的臺背處理很容易出現問題,由此引發的病害也需要得到關注。市政道路舊路改造需要加寬路基,因此施工涉及路基開挖,新的涵洞通道需要以此為基礎增設,但對于處在涵洞剛性結構和舊路基中間位置的臺背來說,新填臺背很容易出現不均勻沉降,進而引發橋頭跳車問題,這對施工質量造成的影響也需要設法處理。
為保證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質量,需從施工質量管理體系的完善入手,該體系應重點關注新老路基結合問題,為施工質量控制提供依據。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需結合以往經驗和工程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施工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預防和規避各類施工漏洞,通過對施工質量開展系統性管理,各類施工質量引發的隱患、問題將得到有效杜絕,工程管理層面需要認識到體系的重要性,保證施工質量控制措施能夠真正落到實處。體系需重點涉及材料質量控制、施工要點、現場監控等內容,如關注施工材料的采購、保管及使用,不斷完善施工質量控制點,做好施工設備、施工材料、施工階段性成果的檢查,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質量控制即可更好開展。
在具體的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質量控制中,可從五方面入手:第一,舊路補強。對于破損程度較輕的舊路面,可銑刨處理原有路面,殘留物的徹底清除需配合人工作業,新路面推移引發的損壞問題能夠由此規避。對于破損情況較為嚴重的原路面,需基于破鑿方式開展徹底清除,基層在清潔后銑刨成為平面,依托堅實牢固的基層面噴灑封層油,裂縫現象能夠有效規避。植筋作業在相鄰的板塊側面進行,同時將瀝青混凝土(C30)灌入,需保證灌入厚度相等的瀝青,保證其能夠順利恢復原樣。對于出現接縫和裂縫問題的原路板,一般源于舊混凝土板荷載和環境壓力影響,新路面結構設計前需鏟除原有路面結構,舊土板塊徹底鏟除后清除干凈操作區域,補強層與舊路面應進行隔離處理,采用土工布鋪設隔離層,舊路面的反射裂縫減緩、新路面裂縫現象的規避均可順利實現。第二,路面結構層。原有道路改造需關注集料質量控制,對于強度較高的集料來說,整體路面結構變形能夠通過集料抵抗,集料和混凝土的級配直接影響瀝青路面的強度和穩定性,因此需優選耐磨性強的集料,保證集料與瀝青實現有效黏附。混合料配比設計需優化其性能,并兼顧交通狀況和環境條件實際,級配范圍的合理控制、最大密度要求的滿足、混合料抗滲性能的保障均屬于施工需要關注的焦點。第三,交通管制。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質量控制需同時關注交通管制措施的應用,新建路面養生期間質量控制離不開交通管制的支持,如橋梁加寬連接作業需要對舊橋車輛過往進行控制。此外,施工運輸車輛管理也需要引起重視,規避路面因施工運輸車輛自重引發的碾壓破壞,可相隔一段距離設置下車口于施工區域內,通過細砂鋪設斜坡,臺階破壞問題將有效規避。第四,施工指導。具體施工前需基于設計圖紙對關鍵和薄弱部位開展針對性的現場勘查,人員檢查需重點關注關鍵部位,如存在偏離目標傾向,補救措施應及時應用。施工過程中需由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指導,集體管理的強化、施工技術交底的落實也需要得到重視。第五,施工控制要點。為保證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質量,各類施工影響因素同樣需要得到重視,如施工過程中需控制瀝青混凝土強度,道路路面的運行強度能夠隨之增強,路基因負荷出現的損傷也能夠有效規避,一般情況下路面施工應在養生期一周后進行。為實現對瀝青拌合質量的控制,需嚴格開展馬歇爾試驗,具體施工中頂面在攤鋪前需要清理干凈,面層鋪攤過程需要合理灑布粘層油及透層油,基于路基面混凝土確定透油層材料種類,如采用混凝土穩定類半剛性基層,施工應選用慢裂型乳化混凝土。應連續開展混合料攤鋪,保證路面擁有保持一致的平整度,一般施工會應用混凝土灑布車,這一施工過程需保持穩定的車速和噴灑量,規避流淌現象。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的初次碾壓一般為兩遍,碾壓可使用雙輪壓路機(60kN~80kN),并在1.5km/h~2km/h區間控制車速。隨后的碾壓施工采用輪胎壓路機(20t),應開展4~6遍路基面碾壓,以5km/h控制車速。復壓的壓實度需基于規范標準控制,采用雙輪壓路機進行2~4遍碾壓,在3km/h以內控制車速,徹底清除掉碾壓輪跡。此外,施工過程中的事后檢查與工序交接管理也需要得到重視,監理工程師檢查、質量人員自檢、工序交接記錄填寫等環節必須嚴格落實。
為提升研究的實踐價值,本文以某生活性城市主干道作為研究對象,道路規劃寬度、車行道寬度、人行道路面橫坡、車行道路面橫坡分別為40m、3.5m、1.0%、1.5%。改造前的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均屬于典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兩側人行道為花崗石板材路面,道路兩側存在部分未完成建設的人行道及管線(拆遷)。現狀機動車道路面存在不平順和損壞情況,路面噪聲大、行車舒適度低,為完善道路功能,當地對該道路開展了路面白加黑改造,由于施工場地存在較低的基坑開挖難度,工程采用一般防水措施,由于存在符合規劃要求的現狀路基寬度,因此改造僅需要部分加寬人行道未修建部分路基并進行邊坡調整,采用放坡處理方式,方邊坡的挖、填分別按照1:1、1:1.5進行,同時鋪設用于防護的草皮。選擇砂性土作為路基改造填料,路床(0cm~80cm)、上路堤(80cm~150cm)、下路堤(150cm以上)的路面底壓實度要求分別為95%以上、93%以上、92%以上,挖方路段壓實度路槽底(0cm~30cm)、路床底(30cm~80cm)分別控制在95%、93%。新舊路基交界處充分考慮了不均勻沉降,填方路基新建前需完成舊路基邊坡刷坡施工,臺階開挖應同步進行并開展土工格柵鋪設,分層填土需配合碾壓一同開展。工程選擇C20片石混凝土用于擋土墻圬工,使用不易風化、無裂縫、質地均勻的石料,按照每10m~15m一道進行2cm寬的沉降縫設置,選擇瀝青麻絮作為填塞材料,墻身填料選擇砂性土并保證存在35°以上的內摩擦角,分層夯實。
基于篇幅限制,本文僅對案例工程的新舊路基搭接施工質量控制進行深入探討,具體的質量控制從五方面入手:第一,拓寬路基基礎處理。在開始施工前,施工單位對舊路基地表存在的雜物、植被開展了全面清理,并通過換填、碎石樁等方法完成軟土地基的處理,輔以一定的夯實與碾壓,沉降得以有效降低。第二,基于土工格柵施工實現路基加固。為保證舊路基與拓寬路基實現更為牢固的搭接,工程開展了土工格柵施工,沿路基縱向進行的土工格柵鋪設,鋪設需注意保持平順和連接,使用滌綸線、尼龍繩縫接方式連接格柵,保證存在不低于20cm的搭接處寬度。鋪設土工格柵過程不得出現重疊、皺褶、扭曲等情況,鋪設完成后的填料填筑需要在48h內開展,具體順序為“先兩邊,再中間”。第三,舊路基與拓寬路基采用一致的填料。需保證舊路基與拓寬路基的填料一致性,不在設計規范內的填料不允許使用,以此按照規范要求進行路基土的壓實處理,保證施工滿足合格標準要求。第四,做好防排水措施。為避免雨水滲入導致舊路基與拓寬路基結合部位出現錯臺、斷裂等問題,施工單位重點采用了相應防排水措施。第五,把握細節要點。具體施工需保證舊路基與拓寬路基的緊密結合,舊路基安全可由此得到保證,高路堤路段拓寬路基的縱向裂縫也能夠有效規避。因此具體施工還需要關注原路基邊坡刷坡處理,臺階開挖高度也需要科學控制,具體控制需要以土質為依據,做好分層開挖施工。開始填筑后需從舊路基與拓寬路基搭接位置向內外一定范圍進行夯實,各1.5m,土工格柵鋪設土需平整與夯實處理搭接處。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需關注多方面因素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完善施工質量管理體系、施工質量控制要點、新舊路基搭接要點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質量控制路徑。為更好保證市政道路舊路改造施工質量,施工機械設備管理的強化、現場監控的細致開展、PDCA循環管理法的應用同樣需要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