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佳茜
王輝等(2019)綜合考慮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和消費者偏好,探究了跨省區電力交易主體的最優決策,使其在新形勢下獲得最優利潤。
孫誼媊等(2018)提出了發電商和電力交易中心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雙層優化模型,采用該模型進行競價不僅能提供發電商收益,又能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
馬子明等(2017)設計了基于配額制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市場及其與省級日前市場的協調機制、國家綠色證書市場和激勵可再生能源準確預測自身出力的偏差電量結算機制。張翔等(2019)提出了基于曲線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實施方式,激勵市場成員主動消納可再生能源完成自身配額 。
Pineda和Bock (2016)提出了一系列包括電力市場和綠色證書市場的發電擴展模型,以研究配額義務和違規處罰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消納的促進作用。Daim等(2010)提出了模糊目標規劃模型,將各種不確定因素進行模糊化處理,以適應能源成本變化和科技進步。
余順坤等(2018)建立了考慮配額制的可再生能源動態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并利用相關文件的規劃數據進行模擬仿真。郭煒煜等(2016)研究了可再生能源配額制與固定電價制對中國電力市場及社會福利的影響。
梁吉等(2019)構建了配額制下的風電并網節能經濟調度模型,對比分析配額制實施前后的火電和風電出力計劃,從而研究配額制的實施對風電消納量的影響。
薛英杰等(2018)提出了綜合考慮綠證交易機制與碳交易機制的含風電電力系統優化調度模型,在調度中引入綠色證書機制能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
董福貴和時磊(2019)在發電側設計了一種盡量保證綠色證書供需平衡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以及其配套的綠色證書交易機制,建立了多寡頭非合作博弈模型。
趙新剛等(2014)建立了可交易的綠色證書市場和電力市場的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兩個市場的交互作用機理,并利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對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實施情況進行模擬仿真和情景分析。
安學娜等(2017)建立了一個考慮綠色證書交易市場和電力批發交易市場的兩階段聯合均衡模型,并分析了不同配額要求下發電商在兩個市場中的策略性行為及相互影響關系。
綜上,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在考慮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情況下構建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消納;在實施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過程中引入綠色證書交易,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和綠色證書的相互轉化,提高可再生能源優勢企業的積極性,并使可再生能源劣勢企業尋到一條成本更低的途徑來完成配額任務,優化了可再生能源電力資源的配置,有利于可再生能源配額目標的順利實現;將可再生能源配額制與固定電價制進行比較分析,得出配額制實施的效果。但是由于前期的配額制并沒有真正的懲罰措施以及實施力度不大,使得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而綠色證書的交易也只是強調自愿認購,所以存在綠色證書頒發量遠大于購買量的情況,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商的補貼資金缺口仍然很大。期待新出臺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能夠進一步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