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天
早在“十二五”以來,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新形勢的推動下伴隨著“互聯網+”的浪潮,高校作為科學發展的前沿陣地,成為了互聯網信息化建設與教育教學結合試點的先行者和領路者。進一步推進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是適應當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趨勢,如期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將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的必然選擇和戰略舉措。
“互聯網+”經過多年發展與創新已經在各領域展現出其獨特優勢,推動職業教育走向智能化、信息化。當前,“互聯網+”環境下的職業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用戶大眾化。依托互聯網平臺自身的高度包容性、靈活性的特點,“互聯網+”環境下的職業教育可以為不同層次、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的學員提供大量可供選擇的教育教學資源。學習者可根據自身需要,搜索學習資料和文獻,推動教育教學的大眾化,實現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平臺開放化。互聯網聯通下的職業教育打破了原本傳統教育方式中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不同學緣、不同地區的學員能夠在同一個平臺上共享學習資源,分享學習經驗,在互動與交流中結交朋友,認識伙伴,與各大院校學員學習同樣的線上課程。間接解決了教育資源不平衡問題。教育泛在化。“互聯網+”的教育模式以終身制學習為理論基礎面向用戶開放了創新型學習平臺。對接了多個現有知名學習網站、教育教學資源服務窗口,提供了全時、全域的泛在學習環境。使學員能夠充分利用個人時間,在任何階段接受職業教育。
多數院校信息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信息化管理部門業務流程不清晰,彈性空間大。思想上沒有危機意識,忽略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助推了新技術與新手段的涌現,在管理服務上出現了業務部門技術保障與教學活動供需不匹配的問題。管理人員面對一線教員遇到的困難無法解決,也無法為后續工作提供優質技術保障。
教員作為授課主體是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大多數教員適應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從觀念上轉變原本的思維方式,去主動接觸新鮮事物,了解新知識開拓新技能,適應新型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甚至評價方式。
首先,人們普遍從觀念上對校園信息化網絡建設存在輕視心理,認為校園智能化網絡布局可以輕松、簡便,不需要專業人才跟進把控。但實際上,高校信息化人才缺口嚴重,亟需通過外部資源進行補充。
其次,院校軟硬件條件不配套,無法滿足智慧校園建設所需要的客觀條件,無法通過智慧終端設備無縫連接互聯網。
院校應當建立專門的信息化網絡維護部門,為校園“互聯網+”教育教學建設提供物質基礎與技術保證。職業教育重在應用與實戰,培養的學員涉及專業范圍廣,學科特點不統一且各項目皆具專業性強的特性,為此,制定標準化與規范化的業務處理流程有助于提高學員訓練、學習效率,可通過強大的網絡構架進行數據分析,為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學員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教學提供數據支撐。
為了鼓勵與促進教員適應新型教育模式,適應應用型、實戰性人才培養的目標,教員自身需要通過不斷的深造與學習來滿足信息時代教育教學法的高標準、高要求。在人員編組上,可以完善團隊結構,對學緣與學歷結構進行一定的預估與調整,招攬部分懂應用、懂實踐的互聯網應用型人才。在教員自身能力建設上,院校方面可以通過職業教育中心,完成教員、培訓機構與院校三方面的信息傳遞,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師資培訓,定期對在崗教員進行專業業務能力培訓與信息化業務能力培訓,保證一線教員授課過程更加貼近基層,聚焦實戰。
智慧校園以物聯網為基礎,以多種服務系統為載體,為院校提供一體化、科學化、智能化的綜合性服務。院校可以通過設置軍營網吧的方式制定學員上網學習時間表,將知網等學術性學習終端與校園網絡相連接,解決學員上網難、網絡限制大與上網時間無法統一的問題。智慧校園作為一個具有全局觀的系統性平臺,智慧校園將連接起學員、教員與課堂三者間的多元學習空間:
首先,智慧校園平臺使院校的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相連接,為學員提供了極具學習主動性,多元化且反饋及時的學習環境,將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融為一體,助力泛在學習環境的培養,讓學員優先獲得廣闊的知識視野,享受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個性化的教學服務。
其次,智慧校園建設為教員提供了一個交互性的具有個性化教學特色的教育環境,可以及時根據學員自身需求急性針對性的輔導與分層次教學。
再次,智慧校園建設為院校教學提供了方便快捷可以量化的教學管理平臺。加強院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為院校學科建設、教材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筑牢堅強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