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達驗
財物資源是確保政策執行的基本力量,黔南州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財物資源匱乏,嚴重影響政策執行力的提升。為減少物資匱乏對駐村干部政策執行力的制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和政府財政支持。通過項目申報,獲取國家省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方面的項目投入;同時,爭取財政對沒有集體經濟或集體經濟收入少的村提供經費支持,給予項目配套相應資金傾斜,使駐村干部在執行政策過程中有充足的資金保障。二是有效利用貧困村現有資源。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探索發掘其他資源,夯實政策執行資源基礎。如黔東南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將當地博物館這一文化資源折算為資產人股發展扶貧產業。三是破除部門利益藩籬,建立溝通協作機構,統籌各方資源。在政策落實過程中,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和渠道,形成上級黨委政府、業務部門與駐村干部間信息共享、資源互通的工作格局,上下聯動,各部門密切配合,統籌政策執行資源,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執行。比如福泉市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牛場鎮五新社區就做得很成功。通過爭取國家項目和其他各種資源,完善社區物業管理精神文化配套服務,提升安置點的服務水平,搞好基層治理,切實解決安置戶實際問題,做到貧困戶搬得來、留得住、能致富。利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2.84億元,完成占地面積200畝、建筑面積19.5萬平方米的安置點規劃建設,
安置了1258多戶50000余人。安置點社區通過申請、協調、動員,將人住的居民組織起來進行物業管理,爭取公安、住建等業務部門幫助提升物業管理水平;協調民政、文旅等部門,將圖書室、書法室及民族工藝制作教學、作品展示銷售等服務引進社區,豐富社區文化建設;協調教育部門,建成四點半學校,每天下午由附近學校安排教師輪流到此為安置區孩子進行課后輔導,解決家長后顧之憂;協調人社部門和牛場工業園各企業,通過就業培訓、就業推薦,實現搬遷戶就近就業。
駐村干部是政策執行的主體,結構越科學合理,對政策執行力提升推動作用就越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堅持因村選派、分類施策”,“把熟悉黨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戰斗力不強的貧困村,把熟悉經濟工作的干部派到產業基礎薄弱、集體經濟脆弱的貧困村,把熟悉社會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糾紛突出、社會發育滯后的貧困村”。扶貧工作“六個精準”之一就是“因村派人精準”。當前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形勢復雜,必須最大限度優化駐村干部結構,提升政策執行力。
一是拓寬用人渠道。打破行業和地域限制,鼓勵縣(市)直部門政治素質好、文化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熱愛農村、有農村工作基礎的干部到村任駐村干部。二是結合各村實際選派駐村干部,考慮隊伍的穩定性。首要考慮各村在脫貧攻堅中的重點任務需求,選派有專業優勢的干部。如重點發展種養殖的村,應著重從農業部門選派相關技術人員任該村駐村干部。成功案例有惠水縣的好花紅村,該村以發展鄉村旅游為重點,就選派了該縣文旅局5名干部職工到該村任駐村隊員,配合村和旅投公司抓旅游開發,在工作中既能發揮專長,又因和主管部門聯系密切便于政策信息的掌握,大大提升了政策執行的效率。
鑒于駐村干部工作任務重、時間破碎化及各人素質能力差異化的現狀,對其教育培訓應著重從培育自主學習意識人手。當下有的地區為顯示重視干部教育培訓,在培訓審批、培訓過程、培訓考核等過于僵化,有苛求處處留痕的形式主義傾向。建議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為駐村干部提供盡可能豐富且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學習資源,除將基本政治理論和國家重大政策方針列為必修課外,對其他課程及學習時間、形式等不作過嚴過細的要求,駐村干部可以根據自身實際自由選擇;更無須組織過多考試。畢竟學習不應該拘泥于狹義的概念,工作和生活也是學習,一個人只要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理念,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實際上,在這個高速發展帶來眾多變革和問題的新時代,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保持與時俱進,是無法順利完成工作任務的。駐村干部的政策執行力,本身就是對學習培訓效果最好的展示。
為抑制駐村干部在政策執行中的惰性,激發政策執行內驅力,需要在對其工作進行客觀評價的基礎上落實政策執行責任追究機制,建立有效的政策執行激勵機制。
第一,追責與激勵的先決條件都是對駐村干部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應加快引入第三方評估,構建村組評議、村民評議與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科學評價體系。
第二,完善過程監督和責任追究。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嚴格遵循“一駐到底”的原則,開始由誰來駐村,接下來就將政策執行到最后,對該村的發展負責到底,直至脫貧。同時,加強過程管理,明確責任追究范圍,完善責任追究程序,建立切實可行的追究制度。并在其實踐過程中將好的方式方法以政策法規的形式確立下來,確保穩定性與實效性,保證問責的客觀、嚴肅。此外,也應當考慮到脫貧攻堅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實行精準問責,探索建立特殊情況下的容錯機制。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體系尚未完善,加上工作環境和對象個體差異大,需要因村、因人施策,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前進,駐村干部必須敢于探索創新,才能讓工作有突破,讓政策執行效率最大化。這一過程中,難免有時出現考慮不周、執行偏差的情形。因此要在問責上做到精準,針對不同情況結合實際深人調查,認真區別,為駐村干部營造敢想、敢干、敢闖的工作環境。
第三,進一步落實政治、經濟待遇、精神等多方面的激勵機制?,F階段,對駐村干部的各種激勵機制已基本建立,但在落實上還未實現全覆蓋,尤其在財力物力相對匱乏的基層,不少經濟待遇方面的激勵政策執行起來都打了折扣。此外,駐村干部住宿、日常生活、交通等方面所需設施設備,通常由本人向原單位申請配備。個別單位重視不夠或確實經費緊張,未能及時安排,給駐村工作帶來不小的困擾。下一步可通過加強相關巡視、巡察以及探索建立專項經費由省級或市州級組織部統籌管理等方式加以解決,完善駐村必備條件,讓激勵政策落到實處,激發駐村干部政策執行的創造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