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丹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但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為了協調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兩者間的關系,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各類環境保護政策,更是將“綠色發展”納入我國新發展理念,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各類環保政策中,綠色稅收政策發揮的調節作用日益凸顯。2018年1月1日,我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頒布施行,從法律層面對企業綠色生產提出更加嚴苛的要求。環境保護稅概念最早提出來自英國經濟學家庇古,他認為征稅行為能夠將企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環境污染而導致的外部成本內在化,以減少環境負外部性效應。由于國內對環境保護稅的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學者們通過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稅政策的研究發現,適宜的稅收政策能夠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為國內實踐提供了借鑒經驗。因此,本文以《環境保護稅法》為切入點,通過對其實施效果的研究分析,提出完善我國環境保護稅制度的相關建議,從而為更好的發揮綠色稅收制度的調節作用,健全我國綠色稅收體系提供理論和實踐價值。
我國《環境保護稅法》規定,凡直接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均屬環保稅納稅義務人,現階段的主要認定依據是環保部門提供的費改稅前征收排污費的企業,但隨著外部經濟環境和企業經營范圍的改變,可能會出現原有認定依據不合理的情況。同時,環境稅的主要征稅對象包括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等4類,但在實際生活中,除上述傳統工業污染物外,光污染、汽車尾氣、塑料垃圾等也開始逐漸被公眾關注,卻并沒有納入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此外,由于我國環境保護稅制度是在排污費的基礎上“平移立法”而來,因此,在稅率方面基本保持了原有標準,稅率偏低,企業承擔的稅負遠小于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成本支出,實際調節作用并不明顯。
我國《環境保護稅法》中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暫免征收和減免征收兩種形式。一方面,針對“農業生產”提出了可以享有暫免征收環保稅的優惠措施,雖然該舉措能夠促進農業發展,但在現實情況下,農業生產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樣不能忽略,特別是對土地造成的污染,此類污染的治理成本高,恢復周期長,這與環境保護稅制度制定的初衷相悖。另一方面,針對“大氣和水污染物”采取減免征收,但由于減免標準過高,對企業的激勵作用并不明顯。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稅征管工作已形成了“企業申報—環保主管部門監測—稅務機關征收”新型征管模式,但從實際執行角度來看,征管工作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具體表現在:第一,由于稅源確定困難,監測成本高,導致征納雙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企業申報的相關數據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核實。第二,現有征管模式下,環保稅的征收工作需要企業、環保部門、稅務機關等多部門的協調配合,但由于職責分工不明確,管理銜接方面往往容易出現問題,各部門之間溝通成本高,影響征管工作的執行效率。第三,當前我國環保稅征管的信息化水平較低,數據共享平臺開發尚不完善,存在稅收征管數據泄露的風險。
1.擴大征收范圍,提高征收稅率。
我國環境保護稅的征收范圍局限在生產環節的污染物,這一點與西方國家差異較大,大多數西方國家已將環保稅征收范圍擴大到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配等各個方面,征收更加多元化,涵蓋要素也更加豐富。可以嘗試將二氧化碳納入征收范圍,促使企業改進綠色技術創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與此同時,適當提高環保稅稅率,實行差別稅率,避免出現企業排污納稅成本低于環境治理成本的情況,鼓勵發展綠色技術,明確社會責任,更好的參與環境治理與保護。
2.改進稅收優惠政策,發揮激勵作用。
為了充分發揮稅收優惠政策在企業環境治理方面的激勵作用,現有規定需要得到進一步改進。一方面,提高現有免征環境保護稅的征收門檻,對農業生產類企業而言,除考慮相關經濟效益外,更要關注污染物的排放對周圍環境帶來的潛在影響。另一方面,豐富稅收優惠方式,如即征即退、稅收返還等,并對企業主動的環保行為給予支持和鼓勵,從而調動企業參與環境保護,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
第一,要提高對排污企業的監管能力,增加企業污染物排放監測系統的安裝覆蓋面積,已便及時充分掌握企業的排污情況。第二,明確排污監測標準,對實際申報環節出現的可能問題進行界定,確保征管工作的規范性和標準性。第三,加強對稅收征管人員的業務培訓,明確職責分工,提高業務技能。
第一,完善金稅三期工程中有關環境保護稅相關功能模塊的建設,滿足稅收征管工作的需要,同時,加快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擴大部門間信息交互共享的范圍,實現環保主管部門和稅務機關之間的專線傳輸,避免納稅信息外泄。第二,將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共享平臺數據庫、金稅三期環境保護稅申報征收數據庫的端口同國家稅務總局內部風險控制監督管理平臺進行對接,保證信息的同步更新,方便數據篩選和比對,降低溝通成本,提高稅收征管效率。
按照《環境保護稅征管協作機制備忘錄》的有關要求,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分工協作指引,完善協作機制。地方政府領導要主動出擊,協調解決環境保護稅征管工作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切實發揮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