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
近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些列推動高校“雙一流”建設的規章制度,各高校并未及時更新修訂當前制度,充分指導和落實校內部門有效實施。財務制度建設相對滯后,與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高校快速發展形勢不相適應,已不能完全滿足當前“雙一流”高校快速發展需要。另外也存在對上級文件執行滯后、理解不到位的情況,對于教育、科研活動的規律和實際了解不夠深入,現有政策尚不能完全符合實際工作及未來發展的需要。
“雙一流”高校處于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期,“雙一流”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等發展資金需求持續增長,但是高校人員經費、水、電、暖、網絡運行、物業管理等基本運轉剛性支出矛盾依然突出。產生剛性支出緊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資金來源僅有財政撥款、學費和住宿費等,財政撥款中專項資金用于限定性用途,無法彌補基本支出的不足。大部分高校過多依賴財政撥款,自籌能力嚴重不足,導致資金短缺無法滿足高校對“保工作、保運轉”經費不斷增長的迫切需求,自籌收入能力不足導致高校自主開展工作受到限制,不能充分開展預期工作。
大多數高校預算編制大多以前一年預算基數為基礎,甚少采用完全的零基預算。預算編制的目標僅考慮收支平衡,將絕大部分資金安排在高校當年的項目計劃上,缺乏對中長期發展的戰略資金布局。同時,在編報過程中,更注重對基本支出的使用分配,項目庫建設意識薄弱,沒有提前對“雙一流”等重大的發展類項目進行充分論證,只是在財政下達預算編制通知后草草進行布置安排,由于上報時間時限較短,只能匆匆安排,敷衍了事,制度和管理的缺失導致大量的財政資金未被合理安排,造成了資金的不合理安排,未充分發揮項目支出對高校“保工資、保運轉”的支撐作用,同時容易產生預算執行難以推動等問題。
高校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工作近幾年成為財政主管部門關注的重點,每年都會下派檢查組進行專項檢查,但是高校預算績效評價工作尚處在探索階段,工作重點在于審核資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規,而對資金使用效益的評價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預算績效管理未建立相應的跟蹤、分析和評價體系。財政等上級部門的績效評價的結果時常存在下達不及時等問題,工作結束后得不到反饋應用,不能在第一時間傳達給相關的執行部門,責令其進行總結或制定進一步的方案,提升日后績效目標的設置及監控其實施。在以后年度的預算分配上,也未明顯體現出績效評價結果對年度預算的影響,無法保證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各種要求只是停留在紙面的通知或制度上,并未充分應用。
第一,大多數高校預算申報、批復、執行、績效考核、決算管理等分散在不同的系統軟件中,不同軟件彼此缺乏關聯,不能直觀、迅速的了解學校的財務運行情況,需要后期加工和處理,不利于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現階段高校財務系統的功能模塊主要集中在報銷管理、學費管理、工資管理等模塊,缺少與學校科研管理部門、教學管理部門、人事管理部門等職能部門實時無縫對接的系統和模塊,職能管理數據更新后,將數據導出傳送給財務部門,財務部門轉化成符合自身系統要求數據格式,一方面重復勞動,另一方面因數據更新滯后出現管理漏洞。
隨著“雙一流”高校的不斷發展壯大,經費量也較之前多了很多,財務人員日常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當前將更多的重點集中在如何完成眼前的日常工作,沒有系統的搭建財務隊伍的梯隊建設,進行進一步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的業務能力提升受到限制。財務工作在提供服務支撐的同時,為高校戰略規劃及決策提供支持力度尚不足。從目前財務服務水平來看,更多停留在滿足日常報銷的層面,主動服務師生的意識不足,財務講解和延伸服務還不到位,深入師生間宣講政策、協助解決財務相關問題的經驗不足。高校在財務隊伍培養工作的投入不夠,并未納入高校整體師資隊伍培養計劃當中,重核算不重管理,仍將財務人員視為“記賬先生”,這以不能滿足當前高校發展的腳步。
高校改革發展目前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面臨的管理問題和難度較以往更高;對財會隊伍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知識更新不足,工作量快速增長使財務人員疲于應對,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進程過于緩慢;另外,財務管理改革意識不強,監督和制約機制不健全,存在著“重業務輕管理”的情況,對財務工作的前瞻性、全局性、整體性的深入思考明顯不足。
以內控建設為契機,全面梳理高校各項財務制度,加緊對制度的修訂、完善和持續更新,優化適應高校新發展要求的財務制度體系。通過對審計和財務檢查發現問題的整改,對于普遍存在的典型性、共性問題,要從制度層面深入分析原因,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形成制度體系并及時更新。深刻認識和把握高等教育的運行規律,平衡財務制度設計的前瞻性和實用性,提高財務制度的生命力。
高校將謀劃籌資新機制,研究探索籌資新渠道,通過培育和發掘新的收入增長點,建立起“保工資、保運轉”的長效機制,主要采取四項措施:一是密切關注國家和地方改革動向,努力爭取財政撥款的同時,積極開展和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單位的戰略合作,用足、用好國家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減稅降費政策;二是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穩步提高科研收入;三是提高辦學水平與層次,擴大學費收入規模;四是探索制定激勵政策,充分發揮杠桿作用,激發學院和高校籌資的雙動力,爭取教育、科研收入雙增長;五是提高社會聲譽和影響力,獲取更多的社會捐贈及資助,如大力與相關企業合作,建立實訓基地,設立與企業合作的獎學金項目,大力發揮校友的作用,獲取更多的社會捐贈。
高校應構建以發展戰略目標為導向,以項目庫管理為基礎的預算管理模式,進一步提高預算的政策導向性、業務關聯性、內容合理性、需求科學性和成本經濟性,為保工資、保運轉提供有力保障。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加強預算項目庫建設,將資源集中投入重點任務和事項,保障項目建設內容的可行性與科學性,提高項目預算執行與預期目標的契合度,使項目資金安排與高校改革發展目標相一致,充分發揮預算項目經費的引導作用。二是進一步明確責任部門分工與職責,提高預算資金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做好沉淀資金盤活工作,提高預算資金利用率。三是繼續加強預算執行序時進度考核,總結經驗,提前預判,加大預算調劑統籌力度,確保各考核節點的預算執行率序時達標。
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推進高校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在支出管理方面,引入績效管理理念與方法,完善績效目標設定與審核,監控績效運行情況,促進績效目標實行。建立預算評價體系和反饋機制,側重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確保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和優化預算支出結構。通過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發掘高校辦學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提升自我完善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建立和完善資源配置模式,優化支出結構。
財務信息化的建設水平對于財會人員的工作效率和高校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以預算管理為例,集人事信息、資產信息、預算編報、預算執行、績效考核監控、決算管理為一體的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對預算資金實行全流程的管理,立項有依據,執行有監控,績效有考核,結束有分析,幫助學校領導和財務人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應用。同時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應將財務信息化建設納入學校整體的信息化建設當中,注重各個管理板塊的協調聯動,保證信息及時傳遞和更新,避免信息傳遞失誤。
財務人員不能僅僅滿足于報銷核算,更多的應參與到高校的管理當中,熟知高校的發展戰略,年度工作重點和規劃,緊密與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探索與交流。高校層面調整財務處人員隊伍結構,搭建管理型財會人才梯隊。采取行之有效、模式多樣的培訓,全面提升財務團隊的專業素質。落實財務助理管理辦法,配足力量,建立校院兩級財務管理專業化隊伍;同時,定期規范財務核算,夯實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推進財務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轉變。